建設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

上月,我代表香港出席「第十屆亞太地區基礎設施發展部長級論壇」,與來自亞太區多個成員國/地區的部長和高級官員,就基建發展的策略和政策進行討論、意見交流及經驗分享。本屆論壇的主題是「為可持續發展興建基礎設施:構建宜居社區」。

眾所周知,香港缺乏可供發展的土地,同時與其他國際大都會一樣,在投放資源增加土地供應的同時,還要面對日益惡化的極端氣候。因此,如何將未來的香港建設為一個可持續發展的宜居城市,是一項艱巨挑戰。

多管齊下增加土地供應
我們多管齊下開拓土地,包括各類用途地帶檢討、推進新發展區和擴展現有新市鎮、市區重建、維港以外填海、善用岩洞和地下空間,以及適度提高發展密度。然而,上述措施並不等於未來的居住環境會變得較今天令人感到不愜意。我們須要循著四個方面不斷優化綜合規劃,包括:城市發展與自然保育、善用土地與交通規劃、人口與就業機會的平衡分布,以及聰明設計與發展管理,致力把香港這個高密度城市建設成為極具效率、實用及宜居的智能城市。

保育自然與空氣質素
我們一方面開拓土地,以解決缺地問題,另一方面要小心平衡保育自然。目前,香港已發展土地佔約四分之一,另外四成是郊野公園,餘下以綠化地帶和農地為主。未來的規劃願景,將繼續維持九成人口居於距離郊野公園3公里範圍內。此外,政府正透過制訂「生物多樣性策略及行動計劃」以維護生態平衡,又透過四個方面去改善空氣質素,包括改善路邊空氣質素、減低船隻排放、檢討發電燃料組合及規管非路面流動機械,藉以落實「香港清新空氣藍圖」及於2020年達到新的空氣質素指標。在城市規劃與設計方面,我們會繼續進行全面的空氣流通評估,使我們作高密度發展時,仍能保持良好的空氣流通。

維港兩岸與保育文物
維多利亞港是香港的珍貴天然資源,我們珍惜和重視這個屬於市民的寶貴資產,正努力在維港兩岸建造更富吸引力和朝氣蓬勃的海濱,讓市民大眾和來自世界各地的旅客享用。我們亦會加強保育歷史建築和古蹟,並推行活化計劃,在更充分彰顯這些歷史建築和古蹟的獨特價值的同時,兼可提升城市的文化氣息和我們的生活質素。

交通基建與城市規劃
受到土地的制約,我們需要建設一個高密度、宜於步行、低碳及聰明的智能城市,完善的交通規劃必不可少。鐵路是環保、具效率及成本效益的公共交通工具。經過數十年的發展,現時香港有四成二住宅區和七成半商業區位於鐵路站半徑500米的步行範圍。未來,我們的城市規劃將繼續沿用這個高密度和高效率的交通規劃原則進行,鐵路將繼續是我們交通基建發展的骨幹。

居住與就業
在建設智能城市的同時,我們亦須顧及人口與就業機會的平衡分布。混合土地用途可使市民在同一區內居住與就業,避免人口與就業不平衡。而由地底至高空進行縱向發展,混合土地用途可以建設住宅、商業及休閒設施;橫向發展則透過行人友善設施把土地連接起來,以最終達致高密度發展與宜於步行的城市規劃。與此同時,我們透過增加綠色空間以改善環境,並以低排放作為我們未來城市規劃的目標之一。

要達致聰明的城市建設目標,我們需探求創新應用,例如利用先進的轉廢為能技術處理於社區內產生的廢物,並轉化為能源以供原區應用;建立互動信息平台便利溝通和分享數據,從而改善城市管理、提升效率及提供高質素的公共服務,改善生活質素。

應變與風險管理
一個可持續的宜居城市,同時須是一個安全的城市。香港雖是全球最安全的城市之一,但仍經常受到自然災害和惡劣天氣所帶來的威脅。因此,我們必須在基建發展上增強城市應對相關災害的能力,以及保持警覺,做好應變計劃並著力執行。我們須將基建視為資產,做好運作管理和保養,以應對與惡劣天氣相關的風險。我們更要做好風險管理,完善管理系統的應對及防備能力。

不過,任何城市發展要取得成功,公眾的參與和支持不可或缺,更須在經濟發展、環境與公眾期望之間取得的平衡,並建立社會共識。然而,凝聚共識絕不容易,這是香港和世界其他地方都必會遇到的共同挑戰。因此,我們會繼續以務實的態度,做好香港未來發展規劃的溝通和解說工作,爭取市民大眾的支持。

 

2014年7月13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