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不少市民都有逛過旺角花墟,選購花卉或盆栽,但大家有沒有留意附近的特色唐樓建築?原來大有來頭。我日前到訪油尖旺區,參觀了由市區重建局(市建局)負責的太子道西╱園藝街保育活化項目。該址是現存香港市區最長相連的戰前「騎樓」式唐樓群之一,展現上世紀30年代的建築風格,經活化後現在已煥然一新。市建局在進行市區更新規劃過程中,保留了當區的社區特色和歷史文化風貌,做到新舊共融,並為唐樓群注入新活力。
太子道西190-220號原為一列並排16幢唐樓,建於1930年代,採用了當時西方流行的「裝飾藝術」建築風格,是香港第一代鋼筋混凝土建築,昔日被稱為「摩登」住宅,吸引不少中產家庭入住。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這些建築物由不同的人擁有,業權分散。在60年代後期,部分唐樓被拆卸重建,目前只剩下10幢。
保留上世紀初建築風格
2008年,市建局根據《市區重建局條例》提交發展計劃,展開保育及活化唐樓群作商業和文化用途。整個項目分階段進行,市建局將樓宇保留下來,並採取「最小干預」的方式,進行的工程只限於翻新及修復,以及提供現代化屋宇設備,保留了原有的建築形態和主要建築特徵。
市建局規劃及設計總經理麥中傑向我講述唐樓內外主要保育的建築特色,包括建築群的立面、原裝地磚、樓梯、氣窗等。其中一個有趣的特色,是唐樓有一個離天花寸許的屋蓋,四邊留有空隙;由於屋蓋比天花大,所以一方面能夠擋雨,另一方面能送風及透入天然光,反映當年建築的小智慧。
延續和豐富花墟地方特色
修復工程現已完竣,有關單位亦全部租出。地下鋪位主要售賣鮮花及園藝用品,上層單位則用作商業及文化用途。除了原有商店租戶,亦引入新租戶包括非牟利機構和花卉兼容產業,如茶藝鑑賞、陶藝工作坊、青少年藝術工作坊等。其中一幢唐樓翻新後,交由香港社會服務聯會管理及營運,活化成社企生活平台,推動社區藝術文化活動、為長者提供興趣班等。唐樓群在保育及活化後,保留了樓宇的建築風格,同時亦配合花墟自上世紀開始作為花卉及園藝業集中地的角色,融合新與舊的元素,延續社區特色,並注入活力。
歷史無價 人間有情
我當日探訪的其中一個社企租戶關蘇肖恩表示,去年底開始租用兩個單位,售賣乳癌復康內衣,並為復康者提供心理輔導。他們平日會與不同機構協辦各類型的活動,讓不同種族、年齡、教育背景的人聚在一起。她分享說,當初選擇這個地方,是因為喜歡該幢唐樓別具特色,室內間隔和空間感都令人感覺舒服,可以讓人敞開心窗。我欣賞蘇女士借這個細小的地方,把空間用盡,並與社區共享,建立友愛的鄰里關係。
另一個租戶陶藝創作坊概念店店主梁冠明是活化項目的首批租客,他分享說,平日會在店鋪舉辦不同類型的藝術工作坊,例如茶道班、收藏品研究講座,也會邀請師傅唱南音,讓愛好者一邊聽曲,一邊品嚐小點,希望向大眾推廣文化活動。該單位原汁原味地保留了大部分的建築特色,例如高樓底,當年的地磚和兩扇通往騎樓的木門等。走進他的店鋪,令人有一種優雅、恬靜和懷舊的感覺。
與區議員交流意見
參觀完太子道西╱園藝街保育活化項目後,我與油尖旺區議會主席葉傲冬及一眾區議員會面,聆聽他們對政府工作的意見及建議。油尖旺區包括油麻地、尖沙咀和旺角一帶,是香港人口最稠密的地區之一,區內有不少樓齡較高的舊樓。我們就市區更新、樓宇復修、公共空間、社區設施等議題交換意見。我們將一如以往,以真誠的態度聆聽地區的意見,保持緊密溝通,大家一齊按部就班地解決種種民生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