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藍屋 分享喜悅

去年9月,我出席了灣仔藍屋建築群「We嘩藍屋」項目的開幕典禮,探訪過兩戶新舊街坊。日前我重臨舊地,今次是懷着興奮的心情出席頒獎典禮,祝賀藍屋建築群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最高榮譽的卓越獎項。這是首次有香港保育歷史建築項目獲得此項殊榮,反映「留屋留人」、社區參與的保育活化理念得到肯定。就此,我特意邀請有份見證整個項目誕生的團隊主任,分享當年參與計劃的點滴。

灣仔是一個很特別的社區,既有密麻麻的商廈酒店、林林總總的酒吧食肆,也有歷史悠久的唐樓、市集和廟宇,新舊交融,別具特色。藍屋建築群由藍屋、黃屋、橙屋及景星街空地組成,早於上世紀二十至五十年代建成。在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發展局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將建築群活化成「We嘩藍屋」,並由四個團體共同營運,包括聖雅各福群會、社區文化關注組、香港文化遺產基金會及藍屋居民權益小組,營運至今獲得不少好評。碰巧的是,當日在頒獎典禮上致辭的主禮嘉賓行政長官林鄭月娥,之前曾出任發展局局長,她亦一直大力推動保育藍屋建築群工作。

港首獲聯合國保育卓越大獎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於2000年設立,旨在表揚及鼓勵亞太區內由私人及公私營機構合作的文物古蹟保護計劃。藍屋建築群活化項目在43個申請項目中脫穎而出,獲評審讚揚是城市保育的成功例子,不但保留並復修了建築物本身,還致力保護社區鄰里的生活歷史與文化;項目在工程期間,原居民可繼續在此居住,對他們日常生活的影響減至最低,而且大家在整個過程中積極參與,令人印象深刻。

不同持份者積極參與

藍屋建築群得以成功保育活化,我了解到是集合眾人努力之成果。聖雅各福群會文化保育及社區參與團隊主任周希旋表示,早於2006年計劃醖釀初期,街坊、建築師、社企、保育人士等已積極參與,例如每月會舉辦居民大會,商討活化項目的細節,探討如何促進社區關係,如何善用開放園地設施等。藍屋建築群在活化前有30戶舊街坊,約一半希望留下居住。當時不同持份者有不同意見,這是可以理解的,例如建築設計師的角度會是如何修復這座歷史建築,街坊則視之為自己屋企的裝修。雖然商討過程中難免會有磨擦,但難得的是大家都願意作出妥協。

新舊街坊相處融洽

最終於2010年,政府經甄選後,接納由聖雅各福群會提出的「We嘩藍屋」活化計劃,倡議「留屋留人」,成為香港首個容許原來的居民在建築物保育及活化期間及之後留居原地的項目。同時,該會透過「好鄰居計劃」將其餘單位招租,讓對共同居住及社區參與有興趣的人士加入成為「好鄰居」。現時有11戶新租客租住藍屋建築群,承租條件包括要定期出席居民活動,分享生活經驗和技能等。周希旋說,計劃推出時,難免有些人「潑冷水」,但看到現時新舊街坊融合得相當理想,超乎預期,感受到大家都是有心人,願意付出時間,積極投入社區生活。

至於今次藍屋建築群獲獎,周希旋認為是對有份參與計劃的朋友一個很大的鼓勵,反映「留屋留人」、由下而上的社區參與模式獲得肯定,建議日後可以推而廣之。

藍屋顏色由來

大家未必知道,藍屋外牆本身原是灰色的。1990年代,政府為藍屋進行復修,因物料供應庫剩下最多的是藍色油漆,所以便將外牆髹上藍色,自此,大家便將這幢建築稱為「藍屋」。

每次重訪藍屋,均深深感受到街坊的熱情,及他們對這幾幢歷史建築濃厚的感情。我想在此特別感謝各持份者在保育活化藍屋建築群的過程中,付出了極大的努力,令這個活化項目得到國際認可,更重要的是,重拾昔日社區彌足珍貴的鄰里關係,並創造了屬於這個城市和社區獨有的人文風貌。展望未來,我們將再接再厲,以適切和可持續的方式去保育香港不同的歷史建築,並希望得到您們的支持。

 
請按上圖觀看影片
藍屋建築群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最高榮譽的卓越獎項,圖示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在頒獎禮上致辭。
藍屋建築群榮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最高榮譽的卓越獎項,圖示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在頒獎禮上致辭。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頒獎禮。圖示林鄭月娥(左三)、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左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評審委員會主席兼曼谷辦事處文化部主任楊碧幸(左二)、聖雅各福群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李國寶(右三)和其他嘉賓在典禮上合照。
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出席頒獎禮。圖示林鄭月娥(左三)、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左一)、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亞太區文化遺產保護獎評審委員會主席兼曼谷辦事處文化部主任楊碧幸(左二)、聖雅各福群會執行委員會主席李國寶(右三)和其他嘉賓在典禮上合照。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左一)在頒獎禮上代表領獎。
發展局局長黃偉綸(左一)在頒獎禮上代表領獎。
聖雅各福群會文化保育及社區參與團隊主任周希旋表示,獎項是對「留屋留人」、社區參與的保育活化理念的肯定。
聖雅各福群會文化保育及社區參與團隊主任周希旋表示,獎項是對「留屋留人」、社區參與的保育活化理念的肯定。
聖雅各福群會文化保育及社區參與團隊主任周希旋表示,2006年起,街坊、建築師、社企、保育人士等已積極參與計劃,商討活化項目的細節。
聖雅各福群會文化保育及社區參與團隊主任周希旋表示,2006年起,街坊、建築師、社企、保育人士等已積極參與計劃,商討活化項目的細節。
在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發展局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將藍屋建築群活化成「We嘩藍屋」。圖為建築群中的藍屋。
在第二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發展局與聖雅各福群會合作,將藍屋建築群活化成「We嘩藍屋」。圖為建築群中的藍屋。
圖為藍屋建築群中的黃屋。
圖為藍屋建築群中的黃屋。
圖為藍屋建築群中的橙屋。
圖為藍屋建築群中的橙屋。
建築群之間設有連接橋,加強建築物間的連繫,居民亦可在此閒談或休息。
建築群之間設有連接橋,加強建築物間的連繫,居民亦可在此閒談或休息。
建築群內有不少公共空間,例如圖中的開放園地,促進居民與社區的互動。
建築群內有不少公共空間,例如圖中的開放園地,促進居民與社區的互動。
藍屋內設有展板,介紹「We嘩藍屋」活化計劃的發展和成果。
藍屋內設有展板,介紹「We嘩藍屋」活化計劃的發展和成果。

2018年4月8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