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雨綢繆 多管齊下

行政長官日前發表新一份《施政報告》,對土地供應著墨不少,亦引起熱烈討論。房屋問題是市民的首要關注,我們的經濟發展、政府及社區設施,如教育、醫療、社福設施,以至休憩用地、公共空間等,均需足夠的土地去承載。《施政報告》提出多項措施,致力開發新土地資源,同時善用現有已發展地段,決心處理「地從何來」的問題。

開拓土地 從不鬆懈

政府一直以多管齊下的方式持續開拓土地。短中期土地供應,主要來自檢討現有土地用途和適度增加發展密度,惟提升發展密度,人口密度亦會相對提高,而一些本來用作公共休憩空間或社區設施的用地被撥作房屋發展,亦非最理想的情況,但為滿足現時社會對房屋及其他需要土地承載的設施的迫切需求,無奈只能這様做。

整個土地供應情況,要待中長期大型新發展區及新市鎮擴展項目,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東涌、洪水橋等相繼於2023/2024年開始入伙後,才會稍為紓緩。但我們亦要為應付未來的需求努力,持續開發土地。

建立土儲 配合發展

政府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展開研究在生態敏感度相對較低的中部水域,分階段建造人工島。研究亦涵蓋在人工島建立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以及一組新的主要運輸走廊,連接港島北、大嶼山和屯門沿海一帶,配合人工島發展,同時加強新界西北的運輸容量,紓緩現時西鐵和屯門公路的負荷。

計劃首階段在交椅洲附近建造約1 000公頃的人工島,並爭取2025年開展工程,增加土地供應,建立近零碳排放的宜居城市。新增的土地儲備亦可讓現時市區的稠密人口分散,以及落實舊區重建。倘配以適當的規劃措施,例如在舊樓拆卸後減低發展密度,或將部分用地改作公共空間或社福設施等,可一併解決舊區樓宇老化、人口密度過高、公共休憩空間/社區設施不足的問題,改善居住環境,提升城市的宜居度。至於第二階段在喜靈洲附近建造約700公頃的人工島,要視乎研究結果和需要,現時沒有擬訂施工時間表。

我們明白社會對建造人工島的關注。我們會在之後的研究進行所需的土地勘測,技術研究,以及項目對交通、環境等影響的評估,以制定方案,為日後的公眾諮詢提供更全面的資料。

善用棕地 研發展潛力

土地供應專責小組初步觀察,社會對發展新界棕地有期望。

正在推展的新發展區項目,包括古洞北/粉嶺北、洪水橋及元朗南等,已涵蓋約340公頃棕地。發展局會提前進行新界北約200公頃棕地的研究;並展開其餘分佈較廣的760公頃棕地的研究,探討這些零散棕地當中哪些較具發展潛力。另外,兩項有關棕地作業的研究將於今年內完成,提供寶貴的資料,以制訂相關政策措施,處理棕地現有作業。

推動農地轉化 増加供應

若私人土地被納入政府發展計劃,有公共用途,政府會繼續引用《收回土地條例》收回。但社會的平衡和健康發展不能單靠政府的力量,為更早釋放、更好利用一些不在政府發展規劃內私人擁有的土地,我們會着手為一套公平和具高透明度的「土地共享先導計劃」擬訂框架,以在短中期滿足公私營房屋的需求。

先導計劃會以透明的準則和程序處理申請。當中規定新增的樓面面積不少於六至七成須用作以資助出售房屋為主的公營房屋。在參考土地供應專責小組的最終報告後,希望在明年內推出。

善用已發展地段 釋放潛力

除了開拓新土地資源外,我們亦希望善用現有已發展地段,釋放土地潛力,例如重建公務員建屋合作社樓宇。

現時約六成高樓齡合作社樓宇位於市區高密度發展地段,例如九龍城、旺角、深水埗及港島東等。當中部分未用盡地積比率,加上個別地段鄰近公共屋邨或其他配套設施,若能啟動重建,可善用土地資源增加房屋供應。我們會邀請市區重建局研究,預計明年下半年啟動試點項目。

另外,經檢討先前活化工廈計劃的成效後,我們決定重啟工廈活化計劃,以加快傳統工業區轉型,亦為個別具發展潛力的產業開拓運作空間,並提升工廈安全。新計劃亦加入改裝作過渡性房屋用途。發展局稍後會公布具體內容,今年年底起分階段推行。

開發土地,從來不易。土地供應專責小組上月向政府提交的初步主要觀察指,社會普遍認同土地供應是「刻不容緩」、要「未雨綢繆」和須「多管齊下」。我們會參考專責小組的觀察,努力推展未來的工作。

 
請按上圖觀看影片
黃偉綸局長(右三)日前與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左三)一起舉行記者會。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甯漢豪(右二)及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韓志強(右一)亦有出席。
黃偉綸局長(右三)日前與運輸及房屋局局長陳帆(左三)一起舉行記者會。發展局常任秘書長(規劃及地政)甯漢豪(右二)及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韓志強(右一)亦有出席。
黃偉綸局長在記者會上介紹《施政報告》中有關發展局政策範疇的主要措施。
黃偉綸局長在記者會上介紹《施政報告》中有關發展局政策範疇的主要措施。
圖為介紹「明日大嶼」願景的宣傳單張。
圖為介紹「明日大嶼」願景的宣傳單張。

2018年10月14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