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轄下古物古蹟辦事處(古蹟辦),是一個專責歷史文物保護及教育的部門,致力保護和保存香港的考古和建築文物,並加強市民對文物的認識、了解和欣賞。我曾在網誌分享古蹟辦的工作,以及介紹本港不同的歷史建築。位於灣仔的玉虛宮早前被列為法定古蹟,今次,我特別邀請古蹟辦的同事,為大家介紹這幢古廟的歷史和建築特色。
灣仔社區身分的印記
玉虛宮又名北帝廟,位於灣仔隆安街與石水渠街交界,是灣仔早期發展的重要歷史地標,也是當地社區身分的印記。廟宇由灣仔坊眾興建,其左邊的偏殿原為公所(現為龍母殿),而右邊的偏殿原為書院(現為三寶殿),反映了坊眾建立廟宇的原意及其社會功能,既為尊奉道教神祇北帝,亦以之作為議決公共事務的場地,以及為鄰里提供教育的地方。政府去年10月宣布,把玉虛宮連同東區黑角頭石刻、上水味峰侯公祠列為法定古蹟。
玉虛宮文物價值高規模大
廟宇雖然多年來幾經維修,但整體仍保持原有布局及主要元素。古蹟辦歷史建築組館長伍志和說,玉虛宮的主體建築歷史悠久,清同治元年(1862年)開始興建,翌年竣工,已有超過150年歷史。廟內香亭的北帝銅像,其袍角刻有「大明萬曆三十一年」(1603年),已有400多年歷史,故對香港來說,玉虛宮是文物價值甚高的廟宇,也是本地規模最大的北帝廟。
「兩進三開間一天井」建築
玉虛宮的主體建築屬「兩進三開間一天井」的清代民間建築。何謂「進」?伍志和介紹說,一個金字頂建築可理解為一進,步入正門後就是前進,經過梯級,進入廟內放置神龕的空間則為後進。兩進之間原有一個天井,現已被香亭覆蓋。在本地中式建築中,後進是最重要的空間,故主神北帝和大部分神像都置於後進供奉。
布包拳頭書寫「玉虛宮」三字
玉虛宮仍保留了不少具文物價值的裝飾。其中,主體建築前進的正脊及墀頭飾以清光緒33年(1907年)製造、造工精巧的石灣陶塑。正脊上層為二龍戲珠,兩邊有一對鰲魚;下層主要是以中國民間故事為題材的人物塑像,手工精湛。另外還有正門的木雕和石刻,而最特別的是麻石門額上「玉虛宮」三字,為當時駐九龍寨城的大鵬協副將張玉堂以拳書(即以布包裹拳頭寫字)所題。
灣仔早期稱為「下環」
伍志和說,玉虛宮前進的脊檁刻有「下環」兩字,是灣仔早期的名稱,另外亦有「同治二年」的刻字,而善信的供物,如刻有「風調雨順、國泰民安」的鑄鐵鐘,以及兩塊分別刻有「德煥辰居」及「總握天樞」以頌揚北帝的木製古牌匾,亦有「同治二年」的刻字,全部均可追溯至廟宇的落成年份,即同治二年(1863年)。
中國民間信仰具包容性
玉虛宮現為龍母廟的偏殿,前身為公所,它與附近的社會服務機構聖雅各福群會有一段鮮為人知的故事。1949年,戰後的香港百廢待興,而難民數目眾多,各項社會服務需求甚大。聖雅各福群會有意在灣仔開展兒童工作,但缺乏場地,遂向玉虛宮商借當時的公所作兒童會,為區內兒童提供服務。伍志和說,這顯示中國民間信仰具有很大的包容性,一間供奉北帝的傳統中國廟宇,能兼容不同的宗教,讓基督教會在廟內提供他們的服務,實是香港民間信仰有趣的特色。
為配合政府「對公共衞生有重要性的新型傳染病預備及應變計劃」下提升應變級別至緊急及避免市民聚集,古蹟辦已關閉轄下的歷史建築與古蹟,直至另行通告。面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影響,我明白不少市民都十分憂慮,希望大家做好一切防護措施,保護自己及家人健康安全,一起克服這個難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