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雨季,一般是由四月開始,為進一步減低暴雨期間的水浸風險,渠務署今年實施「及時清渠」安排,同時引入新科技,運用一部新式的遙控清淤機械人,清理地下箱形暗渠內的淤泥,加快清渠的效率。今次,我邀請渠務署的同事講解這部新機械人的操作、功用,以及它與傳統清淤方法有何不同。
防淤泥積聚影響渠道排水
香港每年平均降雨量約為2 400毫米,為環太平洋地區內降雨量最高的城市之一。渠務署工程師潘天佑說,雨水經箱形暗渠排出大海,而隨雨水沖下的沙石、泥塵,會慢慢在渠內積聚成為淤泥,影響渠道的排水功能,最嚴重時有機會導致水浸。為避免以上情況,署方會定期檢查箱形暗渠,並在有需要時安排清淤工作,確保渠道正常運作。
運作與吸塵機相似
今年初,渠務署引入一部新式的遙控清淤機械人,在深水埗和荃灣試行為箱形暗渠進行清淤工程,並監測其功能。
工作人員首先會利用吊機把機械人吊起,經井口把它送進箱形暗渠內,之後操作員可以在工作室,透過閉路電視和聲納探測,觀察渠內的狀況,以及遙控操作機械人進行清淤。潘天佑說,機械人約3米長、1.5米闊、1.5米高,運作與吸塵機相似。機械人吸入淤泥後,會透過接駁喉管,將淤泥泵上地面臨時淤泥裝卸櫃。淤泥經脫水後,才會運往堆填區。
提升工作安全
按傳統的清淤方法,工作人員需要進入箱形暗渠內裝設及操控清淤裝置。由於暗渠屬密閉空間,在內工作會面對一定的安全風險;而傳統方法亦需截斷暗渠內的水流,讓工作人員在沒有水流的情況下工作,所以大多局限在旱季進行。相反,遙控清淤機械人可代替潛水工序,免卻工作人員進入密閉和淹浸的箱形暗渠,提升安全之餘,雨季時亦可進行清淤,加快工程進度並減低成本,清淤的效率亦明顯改善。
實施「及時清渠」安排
另外,渠務署分析了2017至2019年的200多宗水浸個案,發現當中超過6成是因渠道進水口被垃圾、枯葉或其他經地面沖下的雜物阻塞所致。今年,署方會實施「及時清渠」安排,在預測有暴雨來臨前,調配人手巡查全港約200個容易受垃圾或枯葉等阻塞的渠道位置,若發現淤塞,會立刻安排清理。而在大雨過後及即將除下颱風信號時,亦會派員巡視及清理主要雨水排放系統進水口及河道,避免阻塞,為下次大雨做好準備。
興建更多地下蓄洪池
除加強針對暴雨前後的應對管理措施,渠務署亦繼續推進防洪策略,當中包括興建更多地下蓄洪計劃,在暴雨期間收集及暫存過量的雨水,減低下游排水管道的負荷,以紓緩水浸風險。目前規劃中的包括6個位置,分別位於石硤尾公園、大坑東遊樂場(延伸部分)、尖沙咀市政局百週年紀念公園、觀塘秀雅道遊樂場、觀塘碼頭廣場,以及海濱道公園。
我期望各部門繼續採取防患未然的辦法,積極解除雨季帶來的威脅,將市民安全放於首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