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保育珍貴的歷史建築,除保存其建築結構,更要讓它重拾活力,同時讓巿民有機會欣賞和使用,以為它們增添新的社會意義。早前,我介紹了第四期活化歷史建築伙伴計劃下兩個項目。今次,我會介紹餘下一項同具相當意義的項目:修復何東夫人醫局作生態研習中心,並邀請負責活化工程的嗇色園副主席陳燦輝分享計劃詳情。 原為新界最早期鄉郊診療所 位於古洞路38號的何東夫人醫局由何東爵士(Sir Robert Ho Tung)捐資建成,並以其原配夫人麥秀英命名。醫局1932年興建,1933年落成,為新界區最早期鄉郊診療所之一。1934至1973年間,醫局主要用作產科中心和印度籍軍人療養所。醫局亦曾用作普通科門診診療所,提供醫療服務和舉辦健康教育活動,直至2005年為止。2009年12月獲古物諮詢委員會評為二級歷史建築。 活化工程今年年中完工 2015年6月,嗇色園成功獲選把醫局活化為「何東夫人醫局‧生態研習中心」。嗇色園副主席陳燦輝說,醫局位處綠樹林蔭的古洞鄉郊,鄰近塱原一帶,有豐富的生物多樣性和特殊的生態環境,適合發展為本地生態探索中心,提供一系列社區生物速查課程及體驗活動,向新一代推廣保育自然生態及可持續發展的意識。醫局的活化工程於2019年4月展開,預計今年年中完工並開始營運。 糅合中西建築風格 舊醫局由兩棟樓高一層的主樓和平房組成,以有蓋行人道連接。主樓入口上方飾以石匾,上面刻有「何東麥夫人醫局」字樣,背面建有柱廊式外廊,而平房中間有一天井。陳燦輝說,醫局糅合了中西建築風格,將西方的「藝術與工藝」特色元素,如牆壁以抹灰批盪、底部基座塗上灰色漆油、「村舍平房」風格的門窗,以及窗楣、窗台下、煙囪飾有紅磚鑲邊等,與中式如雙筒雙瓦設計的斜屋頂、屋脊末端上翹等本地元素結合。這種被稱為帶有「藝術與工藝」特色元素的中式折衷主義風格建築,在香港甚為罕見。 盡力維持醫局原貌及特色 陳燦輝說,為尊重醫局的建築設計原意,在活化過程中,盡力保留建築物的外觀、設計、內部間隔,以至整個建築群的布局。活化後,主樓將用作生態展覽區,設立「生態顯像館」、「實驗室」及「生態書房」。「生態顯像館」設有大型屏幕,用以投射生態的影像及介紹本地生物多樣性的現況;「實驗室」會放置顯微鏡及其他實驗室儀器,讓同學進行簡單實驗;「生態書房」會展示本地物種照片、標本、手繪圖、參考書等。 「農業縮影區」 平房內設有兩個展館—「醫局宿舍」及「古洞故人‧醫局故事展館」,展示醫局的建築特色、活化醫局的過程,以及與醫局有關的故事。戶外地方將成為「農業縮影區」,設有生態池、中藥園圃、有機菜田等,讓參觀的學生進行生態考察。由於何東夫人喜愛養蠶,故亦會在區內種植桑樹以紀念她。至於新建的副樓,樓高一層,設有電機房和洗手間,與現有建築物兼容,不會影響遊客欣賞醫局的建築特色。 醫局活化項目是相當有意義的計劃,我期望市民欣賞醫局鮮明的建築特色外,亦加深對自然生態的認識。此外,上星期「局長隨筆」提到我與多位同事、專家和持份者參與製作的電視節目—「尋土覓地」,上星期已播出第六至十集,繼續帶大家了解香港的土地問題,歡迎按入本局的專題影片網頁,重溫有關內容。 |
2021年4月4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