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展新發展區項目的同時,我們重視區內自然和環境保育,以為市民提供綠色和優質的生活空間。古洞北/粉嶺北新發展區,是中長期多管齊下土地供應策略的重要一環,而計劃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是興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今次,我邀請土木工程拓展署(土拓署)和漁農自然護理署(漁護署)的同事,介紹保護及改善塱原生態環境的工程細節,而擔任是項工程顧問的長春社代表,亦會分享保育塱原的建議。
工程預計2023年完成
塱原位於上水雙魚河及石上河之間,是香港現時最大的連片淡水濕地,具有高生態價值。土拓署2019年年底展開工程,計劃把塱原核心地區約37公頃土地發展成自然生態公園,以保護和改善重要的生態環境,並補償因開發新發展區而造成的濕地損失,同時,署方藉工程優化該處環境,使之成為新發展區內主要的綠化空間。現時工程進展順利,預計2023年完成。
維護和提高塱原生態價值
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由土拓署興建,漁護署負責公園日後的管理。漁護署自然公園主任何景欣博士說,塱原擁有不同的生境,包括濕耕和乾耕農田、淺水池、稻米田、魚塘、沼澤等,生物多樣性十分豐富。政府希望透過建設塱原自然生態公園,進一步維護和提高塱原濕地的生態價值,為不同生物提供更多覓食、棲息和繁殖的地方;同時希望保存傳統的耕作方式,達到農業及生態共融。工程期間,漁護署與土拓署緊密合作,就生境維護、復修和管理,以及公園的規劃和設計交換意見。
公園分三個區域
土拓署工程師周夏露說,公園將分為三個區域,包括佔地約21公頃的「生態區」、約11公頃的「農業區」及約5公頃的「訪客區」。「生態區」會透過種植指定農作物及生境管理,維持塱原的生物多樣性;「農業區」會讓農民以生態友善的模式耕作;「訪客區」會提供訪客設施,讓公眾了解及欣賞塱原濕地生態,提高市民對自然保育的意識。
修復旱田和荒廢農田
另外,土拓署會把部分旱田和荒廢的農地修復成濕地生境,讓整個塱原增加約8公頃的濕地。稻米田是禾花雀遷徙途中重要的休息站,去年年中,土拓署與長春社、香港觀鳥會及塱原農民合作,成功種植約十塊稻米田,並趕及在十月份雀鳥遷徙季節前完成,讓雀鳥遷徙途中在塱原休息;並透過塱原農民的指導,修復了昔日的五塊水滋田,讓水滋及紅蟲在水滋田中繁殖,為雀鳥提供豐富的食物,結果吸引了很多雀鳥,特別是水鳥前來覓食。
優化塱原耕種環境
為配合未來塱原農地的灌溉需要,土拓署亦會改善塱原的灌溉水道,並建設一個淨化濕地,以沉澱、植物過濾及太陽照射殺菌的方式,改善公園的灌溉水質。公園內不同位置將設置儲物室,讓農戶放置簡單農具及器材。
在自然環境中探索
此外,為了讓市民在自然環境中探索淡水濕地、了解農作物和生物之間的密切關係,公園的「訪客區」將設有木板步行道、觀鳥屋和戶外教室。土拓署亦會在公園附近興建訪客中心,提供舒適的空間讓公眾了解塱原在生態及農業方面的重要性。
盡力保護自然環境
周夏露表示,在興建塱原自然生態公園期間,土拓署需小心翼翼進行每項工序,避免使用大型機械,以保護塱原的自然環境,減低對生態環境的影響。雖然這些挑戰增添了工程的難度,但當看到雀鳥在已復修的濕地中棲息及覓食,工程團隊的努力也是值得的。他特別感謝長春社擔任顧問,為這項工程提供不少寶貴意見。
感謝長春社提供意見
長春社保育經理許淑君分享說,難得塱原有一整片農耕淡水濕地,讓農友繼續耕作,所以期望在工程細節上,可以保持保育塱原的原則,把對生態的影響減至最低。工程期間,他們會提醒工程團隊特別注意生態價值較高的位置,避免工程車行走有關路段,又例如去年10月至12月是禾花雀來港的季節,長春社特別提醒工程範圍避開稻米田,以便禾花雀在田裡覓食。
政府一直致力在發展與保育之間取得適當平衡,以期在新市鎮提供一大片綠化空間,締造優質的生活環境。我同意塱原自然生態公園的工程需要配合保育原則,盡量減低對這片濕地的影響,因此我感謝各部門通力合作,並與環保組織緊密溝通,為更有效地達到自然保育的目標而作出努力。我期望公園盡快落成,讓大眾感受到我們致力保育的成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