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五題:鄉郊地區的防洪能力

  以下是今日(七月十七日)在立法會會議上何俊賢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甯漢豪的答覆:

問題:

  據報,近年極端天氣頻發,鄉郊地區水浸問題嚴重,打鼓嶺更有豬場在三年內水浸兩次,導致損失慘重。據本人了解,去年部分鄉郊地區水浸的主因之一,為河道非法填土,而政府在某些填土位置之上鋪設排水渠作為解決方案,導致河道的排水能力與原設計相距甚遠,無力抵禦極端天氣令水浸頻生。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過去五年的每個月,渠務署收到多少鄉郊地區的水浸報告及居民的意見反映,並按全港18區列出分項數字;有否檢討,鄉郊地區排水系統的防洪標準是否需要更新;

(二)過去五年的每個月,當局收到全港18區河道非法填土的投訴個案宗數,以及具體處理方式(包括每宗個案的平均開支及由誰承擔);會否覆核該等個案的修復方案,確保有關河道的排水能力恢復至原來水平;及

(三)過去五年,鄉郊地區出現「百年一遇」暴雨或洪水的次數為何;政府在排水設施規劃設計、災害預警、緊急應變能力及災害保障機制四個方面分別有何改善措施,以確保鄉郊地區能應對極端天氣增多的趨勢?

答覆:

主席:

  就提問的各部分,我分別回覆如下:

(一)過去五年(即二○一九年至二○二四年六月),渠務署在鄉郊地區共收到150宗水浸報告。有關每月各區的水浸報告數字見附件。

  鄉郊地區主要排水道的防洪標準一般都是以50年一遇重現期的情況作設計標準,這設計考慮了鄉郊地區人口密度較低、經濟及商業的活動較少,平衡了所涉的風險及相應的社會成本,有關設計標準與其他先進城市鄉郊地區採用的標準相若。參考了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表的報告及相關研究結果,並因應香港去年九月特大暴雨的雨量數據,渠務署更新了《雨水排放系統手冊》(手冊),更新手冊中以50年一遇重現期,即鄉郊地區主要排水道的設計標準,降雨參數由每小時128毫米增加至134毫米,以提升鄉郊地區新建的雨水排放系統的排洪能力設計。另一方面,署方亦正進行一項長遠研究,評估氣候變化至本世紀末對本港現時雨水排放系統的影響。研究預期於今年第四季完成。

(二)過去五年,渠務署共收到39宗河道懷疑非法填土的個案,並已就這些個案進行調查及跟進工作,其中六宗構成較高潛在水浸風險的個案已完成河道修復工作,其餘的33宗個案已轉介相關部門跟進。就涉及非法填土的個案,政府會向涉事人士追討河道復修工作相關的費用。

(三)過去五年,鄉郊地區出現「百年一遇」暴雨次數為兩次。

  渠務署一直致力以不同策略提升雨水排放系統的防洪能力,在鄉郊地區的防洪工程主要包括河道治理工程及鄉村防洪計劃。過去30多年,渠務署已在多個鄉郊地區完成超過100公里的河道治理工程,亦為27個低窪鄉村落實了鄉村防洪計劃。這些防洪工程完成後,相關地區的大範圍水浸情況已顯著減少。

  因應新的土地規劃和發展情況,渠務署分階段為鄉郊地區進行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研究,亦制定並陸續展開相關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現時三項位於北區及元朗區的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正在進行中。另外,待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後,為大埔、沙田及西貢區進行的兩個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預計將於今年內展開。完工後,有關鄉郊地區的水浸風險將會大大減低。

  此外,渠務署與香港天文台緊密聯絡,就預測暴雨可能引致水浸情況的地區,預先派員巡查。現時,全港約有220個容易受水浸影響的地點,當中多於一半位於鄉郊地區。

  渠務署亦積極應用創新科技,利用約320個大多位處鄉郊地區的遠程防洪裝置,收集雨量、潮水位及河流水位等數據,以實時監測水位是否超越警戒線,以便採取適當的應變措施,通知相關部門,並疏散市民。署方計劃今年於元朗試行以人工智能系統,實時分析街道影像,辨識街道水浸情況。

  此外,渠務署已增加應急隊伍及覆蓋全港18區的應急運作基地數目,支援緊急行動。

  發展局會整合和靈活調配各工務部門承建商的資源,包括人員、機器及裝備,確保有足夠資源在緊急情况下靈活調配。
 


2024年7月1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10分

附件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