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發展局局長就《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第三節)致辭(只有中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甯漢豪今日(十一月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行政長官2024年施政報告》致謝議案辯論(第三節:促進文化體育旅遊融合發展 推動多元經濟、推動北部都會區發展引擎、惠民生 添幸福(一))的致辭︰
主席:
感謝多位議員在辯論過程中提出寶貴意見和給予我們很多鼓勵。
未來一年,大型建設方面,發展局會繼續全力推進北部都會區(北都)的工程和餘下規劃工作,而交椅洲人工島方面,我們會在年底前啓動填海工程的環評程序,以及開展詳細工程設計工作。
此外,我們會陸續就三組發展建議,分別涵蓋三個北都「片區」、三處生態旅遊、三處遊艇業推展,邀請巿場發表參與意向。徵集巿場意見,有助我們日後敲定發展標書條款時更加貼市,既體現政府引領,亦為市場參與創造有利條件。
土地供應 有根有據
由下個財政年度到二○三四至三五年度的10年間,我們預計造好約3 000公頃的「熟地」。這個預測的基礎,就是二○二一年十月我們發表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報告,簡稱《香港2030+》報告。編制這份報告的過程專業嚴謹,亦吸納了社會各界意見。報告評估直至二○四八年的30年間,香港需要約6 000公頃土地照顧房屋、產業、基建和社區設施等的土地需要。為滿足這個需求,我們建議多管齊下透過北都、交椅洲人工島和其他項目造地約7 000公頃,這長遠目標訂得比上述估計需求高一點,是讓我們更有底氣應付不可預見的情況,以及有更好條件按香港未來發展在住房面積、社區設施供應標準等,思考更進取的政策。而未來10年造好約3 000公頃熟地正是達致這長遠目標的重要部分。
近年經濟下行,賣地收入不如前,但我們同時致力推展工務工程,外間表示擔心政府以至社會能否負擔,是可以理解。
正視問題 想方設法
儘管面對上述挑戰,我們不應貿然降低橫跨中、長期的造地目標。容許我不厭其煩再次強調造地需時,土地不是即造即有。我們要做的反而是想辦法革新創新,處理好我們面對的挑戰,為每個造地項目按研究所得及實際情況作出部署。我們會在多方面與業界繼續共同努力。
第一,去年精簡法定程序無疑讓我們向前走了一大步,但這方面的工作仍要繼續,未來目標會主力放在進入工程階段後的行政程序,精簡安排會在明年陸續出台。
第二,為加強管控建造成本,我們正進行建造成本的策略性研究,今年內會提出具體建議,並於二○二五年起陸續推行。
第三,加強巿場參與發展,剛才我已提出幾方面的工作和計劃。
第四,部分項目發展年期長、投資大,政府在整個發展流程的關鍵節點上要適時檢討和修正。為每一個發展項目而言,當技術評估和詳細設計完成後,政府會有更多客觀數據和事實,並考慮當時的財政和經濟形勢、社會需要和社區對住戶、商戶遷移的承受能力,決定推展項目的規模、步伐和財政安排,並向公眾交代。另一個關鍵節點是土地造好後的安排,正如行政長官指出,造地和供應是兩回事。如市況偏軟,我們會調整向市場推出土地的步伐,將土地備用,何時和如何供應,政府有主導權。
地價收入不是造地唯一價值
另外,我想指出規劃及開發新區並不是一盤生意,所以政府不會單純以地價收益是否足以抵銷發展成本,去決定一個新發展區是否去馬。出售住宅或產業用地會帶來地價收入,但新發展區的其他基建和社區建設亦為我們帶來地價以外的社會和經濟效益,實際上地價收益的多少亦會受市況影響,政府不可能堅持徵收與市場脫節的地價。同樣,參與的業界也要兼顧企業利益和社會責任。
結語
主席,土地發展有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如不早日籌謀,便會落後於形勢。創造土地既要高瞻遠矚、防患未然,亦要審時度勢,才能令香港成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國際都會,實現我們土地發展政策的願景。
主席,我謹此陳辭,懇請各位議員支持今年的《施政報告》。
完
2024年11月15日(星期五)
香港時間14時18分
返回
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