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環境運輸及工務局局長廖秀冬博士今日(十月二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劉慧卿議員的提問所作的口頭答覆:
問題
上月14日,環境保護署設於東涌的一般空氣質素監測站錄得高達201的空氣污染指數,屬“嚴重”空氣污染級別,該指數亦打破了以往的紀錄。有多個環保團體指出,空氣污染問題嚴重,主要源於內地工廠及香港和內地燃煤發電廠排放的污染物。就此,行政機關可否告知本會:
(一) 有否研究香港空氣質素每下愈況的原因;若有,研究的結果是甚麼,以及有甚麼改善措施及預計這些措施會有甚麼成效;
(二) 有否與內地的有關部門商討如何解決珠江三角洲地區內的廢氣排放問題,以及雙方有否就環保技術交流意見;若有,商討及交流的詳情及結果是甚麼;若否,原因是甚麼;及
(三) 會否與內地的有關部門商討合作採用可再生能源發電,以減少環境污染及解決能源短缺問題;若否,原因是甚麼?
答覆
主席女士:
﹝一﹞ 環境保護署(環保署)一直以來,積極研究香港及區內空氣污染的成因及最有效可行的改善方案。總的來說,空氣污染與人類的經濟活動息息相關。經濟活動量愈高,社會對能源的需求必然相應增加,交通運輸量亦同時增長,過程必然產生大量的空氣污染物。政府自一九九九年起針對車輛廢氣排放已經推行了多項強化管制措施,包括引入石油氣的士、引進超低硫柴油、實施歐盟三期汽車排放標準、為舊型號柴油車輛加裝微粒消減裝置等。與一九九九年相比,二○○三年車輛排放的粒子及氮氧化合物已經分別減少了67%和29%。路邊懸浮粒子減少13%,氮氧化物則減少23%。不過,一般空氣質素監測站錄得的懸浮粒子水平卻比一九九九年增加了4%,而臭氧水平更增加達18%。
近年政府在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包括一九九九至二○○二年間環保署聯同廣東省環保局進行的區域空氣質素研究,結果包括了一套以一九九七年為基本年的珠三角排放清單,確定污染源的位置及排量;再用電腦模擬做出污染分佈的情況,計算出控制污染源的量化方案。研究亦顯示揮發性有機化合物是產生臭氧和煙霧現象的關鍵因素。因此今年九月政府建議所有塗料、印墨及指定消費品的進口或製造商須向環保署登記及為產品附上標籤。目的是有效減少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我們目前正就有關建議諮詢公眾。
研究亦重新確定空氣污染不受地區境界之限。珠江三角洲的雙位數字經濟增長,已經對環境構成很大壓力。除了能源及交通方面的污染,珠三角更面對工業污染,雖然內地已經對工業生產中產生的污染物加強管制,但仍未完全解決問題。要解決這個區域性的空氣污染問題,不能單靠加強管制本地車輛的廢氣排放物,我們還須與廣東省聯手減少整個珠江三角洲內的空氣污染物排放總量。
近一年香港經濟復甦,對能源需求增加,加上燃料的問題,本地發電而產生的污染有上升的跡象。目前,首要任務是實行節省能源。機電工程署已推行了產品能源標籤制度及建築物能源效益註冊計劃。局方亦要求所有政府辦公室温度保持攝氏25.5度或以上,可達到節省冷氣用電10%。此外,積極跟進中的事項亦包括與兩間電力公司磋商排污控制及加強以天然氣發電的比重,與電廠的討論將按現行的利潤管制計劃條文進行。
﹝二﹞ 在區域空氣質素研究的基礎上,特區政府與廣東省政府在二○○二年四月達成共識,雙方同意盡最大努力,在二零一零年或之前把區內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懸浮粒子和揮發性有機化合物的排放量,以一九九七年為參數標準,分別減少40%、20%、55%及55%。如能達到上述目標,不但能使香港達到現行的空氣質素指標,更可大幅改善珠江三角洲的空氣質素和區內的煙霧問題。
為了達到上述減排目標,粵港政府於二○○三年十二月制訂了“珠江三角洲地區空氣質素管理計劃”,同時成立了專責小組,跟進該管理計劃。至目前為止九個月內,小組已經舉行了九次工作會議,以及四次實地視察。
經過兩年多的努力合作,粵港政府可望在本年內建成區域空氣質素監測網絡,經測試後明年年中可望投入運作,提供全面及準確的空氣質素資料。我們亦將會完成一份空氣污染物排放清單的編製手冊,以便雙方有一個統一的方法來評估污染物的排放量,和減排工作的進度。我局亦繼續努力在環保政策上進行研討及磋商,目標是與廣東省充分合作,改善區內空氣質素。
﹝三﹞ 至於採用可再生能源方面,我們現階段的主要工作是研究可再生能源在香港廣泛應用的空間,以及向市民推廣可再生能源。雖然內地可再生能源資源豐富,如西電東送的計劃正進行中,但由於電力需求增長迅速,因此十分重視能源的合理開發與應用,以配合當地的發展。現階段向香港輸出再生能源的潛力極為有限。雖然香港的電力一貫由私人市場控制,但如本地電力公司在開發境外能源供應時遇到的問題,特區政府會提供適當的協助。
我未有回應劉議員九月十四日東涌的空氣質素問題。今年開始,我們發現很多類似東涌的情形,污染特別高,這是由於污染物增長,而且是氣象的問題,氣候的轉變對我們(的空氣質素)有很大影響。
完
二○○四年十月二十日(星期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