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今日(十一月七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張超雄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的書面答覆:
問題:
行政長官在她於上月發表的《施政報告》中提出「明日大嶼願景」,建議於中部水域填海建造合共1 700公頃的多個人工島,並在人工島建立香港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估計可提供340 000個就業職位。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 預計在1 700公頃新增土地當中,商業用地的總面積,以及如何評估各產業對該等用地的需求;
(二) 預計會在人工島上發展哪些產業;及
(三) 鑑於規劃署在二○一六年發表的《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第15號專題報告「概念性空間框架」建議透過填海及善用梅窩的土地,為東大嶼都會提供面積約1 000公頃具發展潛力的土地,並預計可提供20萬個就業職位,相關的產業研究數據為何;當局如何估算出「明日大嶼願景」所提及的34萬個就業職位,以及該數目大幅高於二○一六年估算的數字的原因?
答覆:
主席:
「明日大嶼」是一個跨越二、三十年的願景,從願景到落實仍有一段長時間,需要先進行研究才能確定有關細節。目前「明日大嶼願景」下估計的人口及就業職位等只是初步目標,具體發展參數,包括新增土地的整體詳細規劃,有待日後進一步研究及完成相關程序才能定案。首階段會先聚焦研究發展鄰近交椅洲約1 000公頃的人工島。至於餘下鄰近喜靈洲約700公頃的人工島和長洲以南水域,研究會收集技術數據,作日後長遠規劃的參考,而現時未有具體的推展時間表。
就張超雄議員的提問的各個部分,現綜合答覆如下:
中部水域交椅洲建議1 000公頃的人工島,除提供房屋和配套設施用地外,亦會發展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既可與中環核心商業區相輔相成,組成一個都會商業核心圈,亦可與「機場城市」配合,發揮協同效應,促進大嶼山成為通往世界和連接其他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的「雙門戶」,同時也為傳統和新興產業提供廣闊的發展空間,鞏固及提升香港國際商貿中心的地位,並有助香港的發展布局更趨均衡。隨着預期香港作為全球金融及商貿樞紐所帶動的整體經濟增長,以及金融服務業乘着中央政府強勁的經濟政策而持續發展,商業寫字樓的樓面面積需求預計會穩步上升。
第三個核心商業區不但可提供大量商業用地,以補足傳統核心商業區甲級寫字樓用地持續短缺的情況,更可提供大量就業機會,幫助改善現時香港居所與職位地點分布不均的情況。作為第三個商業核心區,其商業樓面面積及職位數目需要足夠數量才能產生規模效益及群聚效應。參考了中環核心商業區佔地超過170公頃共約480萬平方米商業樓面面積的規模,我們初步認為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的土地面積應逾百公頃,以提供約400萬平方米商業/寫字樓的樓面面積。
「明日大嶼願景」下的就業職位估算,是參考了傳統的商業核心區(即中環一帶)的就業數字及現有新市鎮人口與職位的比例而作出的粗略估算。我們估算人工島的就業職位可達34萬個,包括約20萬來自第三個核心商業區,其餘的主要來自支援人口的社區設施和商業用途,例如醫院、學校和鄰舍商鋪等。這與《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下的「概念性空間框架」中對東大嶼都會就業職位的估算的方法一致。「明日大嶼願景」下的具體發展參數包括人口及就業職位等仍有待進一步研究。
完
2018年11月7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6時0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