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六題:建設「海綿城市」
以下是今日(一月十五日)在立法會會議上葛珮帆議員的提問和署理發展局局長廖振新的書面答覆:
問題:
據悉,「海綿城市」是現代雨水管理模式,有助於有效地收集雨水、透過水循環系統善用雨水,以及適時排走雨水,避免出現水浸情況。現時有不少國家及30多個內地城市採用「海綿城市」理念,而香港已規劃建設海綿城市多年。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有哪些在過去三年進行的雨水收集及排放系統工程於設計階段採用了「海綿城市」理念;現時進行中的該類工程的詳情為何;
(二)過去三年,「海綿城市」相關工程的費用為何;有否評估該等工程的效用;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三)鑑於地下蓄洪計劃是「海綿城市」理念的應用案例,而本港現時三個地下蓄洪池分別位於大坑東、上環及跑馬地,當局有否打算於其他地區(例如新界)興建地下蓄洪池;如有,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
(四)鑑於渠務署於其《可持續發展報告2016-17》表示,該署參照「海綿城市」的理念,在渠務設施加入綠化天台及垂直綠化,以減少地面徑流,並會每年持續增建4 000平方米該等綠化設施,二○一六/一七財政年度至今,政府增建了多少平方米綠化天台及垂直綠化,以及每年招致的工程費用為何;
(五)鑑於海綿城市相關工程目前由不同的政府部門(包括水務署、渠務署及環境保護署)負責,但該類工程在新加坡由單一部門(即公用事業局)負責,當局會否仿效該做法;如會,詳情為何;如否,原因為何;及
(六)鑑於據悉政府正積極於新發展項目加入具有「海綿」效應的設計元素,例如在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規劃中興建全港首個蓄洪湖,以及在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中打造全港首個河畔公園,該兩個項目如何應用「海綿城市」理念,以及其最新工作進展和完工日期為何?
答覆:
主席:
全球氣候變化引致海平面上升、極端暴雨及風暴潮增多,增加水浸風險。為應對氣候變化,加強香港的防洪能力,渠務署致力強化排水系統。當中,在規劃排水系統改善工程及新發展項目時,渠務署會積極推動於項目中採用「海綿城市」概念的設計元素。
「海綿城市」是一個現代化雨水管理的概念,以「順應自然,彈性適應」的方式模擬大自然水循環,遵循「滲、滯、蓄、淨、用、排」六個方針的整合防洪管理,令城市像海綿一樣,在下雨時能夠滲水、吸水、蓄水、淨水,並在有需要的時候把蓄存的雨水釋放並加以利用,最後才讓雨水排放。「海綿城市」概念的設計元素包括多孔路面、雨水滯留及處理池、蓄洪池、蓄洪湖及綠化設施。
就葛珮帆議員提問的各個部分,現答覆如下:
(一及二) 在過去三年,包含「海綿城市」設計元素的工務工程項目及其工程費用表列如下:
編號 |
項目名稱 |
項目工程費用* (港元) |
已完成的項目 |
1 |
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 |
約10.7億 |
2 |
安達臣道發展計劃 |
約34.7億 |
興建中的項目 |
3 |
西九龍雨水排放系統改善計劃-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 |
約12.2億 |
4 |
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地盤平整及相關基礎建設工程 |
約76.9億 |
*所顯示的數字為整個項目的核准工程預算。「海綿城市」概念一般運用於防洪,融合於整項工程的設計內,因此未能以分項顯示相關開支數字。
「海綿城市」概念的應用能有效減低水浸風險,以「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為例,蓄洪池容量達60 000立方米,相當於二十四個標準泳池的空間,足以抵禦五十年一遇的暴雨。有關蓄洪計劃可進一步提升跑馬地、灣仔一帶的防洪水平。在二○一七年五月二十四日黑色暴雨警告生效期間,跑馬地地下蓄洪池引入並暫存了12 000立方米的雨量,相等於約五個標準泳池的雨水,大大減少在暴雨期間流至下游地區的地面徑流,幫助市民免受水浸威脅。
(三)現時,香港有四個大型地下蓄洪池,分別位於大坑東、上環、跑馬地及安秀道。渠務署將會在其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研究中考慮興建地下蓄洪池的需要性和可行性。
(四)在二○一六至二○一八年期間,於政府建築物上所進行的綠化工程總面績約為100 000平方米。相關開支一般融合於個別工程項目內,因此未能提供以分項顯示的每年開支。
(五)在香港,渠務署是推動與排水系統相關的工程項目加入「海綿城市」元素的專責部門。渠務署在二○一八年更新的「雨水排放系統手冊」中,鼓勵業界在工程項目中採用「海綿城市」概念。在審議由各公共及私人發展項目提交的排水影響評估時,渠務署會要求設計者考慮採用「海綿城市」概念。此外,香港綠色建築議會的綠建環評(BEAM Plus)亦因應渠務署的建議,將「海綿城市」設計元素納入為可計分項目。由於綠建環評的認證有助私人發展項目部分指定設施獲批總樓面面積寬免,因此此舉可有效促使私人發展項目採用「海綿城市」設計元素。
(六)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及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包含了多種設計元素,體現出「海綿城市」概念,詳情如下:
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
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發展採納了各種「海綿城市」設計元素,包括地下蓄洪池、綠化天台、多孔路面等,地下蓄洪池可臨時儲存雨水,而多孔路面則能減少在下雨時產生的地面徑流。而發展項目中的湖泊公園,更是香港首個兼備防洪及康樂用途的公園。位於公園內的防洪人工湖,運作上屬防洪設施,能臨時儲存雨水,以緩減下游排水系統的排洪壓力。而在日常的情況下,該人工湖可供公眾作為休憩用途,並推動親水文化。此外,人工湖收集到的雨水還會重用於灌溉,以善用水資源。
項目現正處於施工階段,預計可配合二○二三/二四年度供居民使用。
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
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亦採納了多種「海綿城市」設計元素,包括河道活化、雨水滯留及處理池、多孔路面等。
東涌河作為東涌西的一條主要河道,在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下亦會提升其排洪能力。在河的兩岸,會設立東涌河畔公園,旨在保育東涌河的生態及活化東涌河的人工河段,從而修復其上游和下游之間的生態聯繫。同時,該工程可美化環境,為市民提供更多康樂及郊遊空間,促進親水文化和生態教育。活化東涌河會仿傚天然河道而設計及採用自然河床底層,以促進河水的滲透。東涌河周邊會建設一系列的雨水滯留及處理池,收集相鄰道路和發展區內的地面徑流並進行過濾處理,然後才把雨水排放到東涌河。同時,在部分新建路段亦採用了多孔路面,以減少產生地面徑流。
未來河畔公園在暴雨等惡劣天氣下會關閉,屆時公園範圍內會化身成為河道以疏導洪水。
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會分階段施工,項目現正處於詳細設計階段,相關工程項目時間表在審視中。
完
2020年1月15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5時25分
返回
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