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十三題:水塘溢流
以下是今日(十月二十八日)在立法會會議上梁繼昌議員的提問和發展局局長黃偉綸的書面答覆:
問題:
香港各水塘在二○一七、二○一八和二○一九年的溢流量分別為4 840萬、4 440萬和3 380萬立方米,約相等於當年購買東江水數量的5.5%。早於二○○四年,渠務署計劃推行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轉運隧道計劃),把九龍副水塘收集的雨水轉運至下城門水塘,從而減少前者的溢流及增加後者的集水量,並減低荔枝角區的水浸風險。該署於翌年告知本會,該計劃的建造工程將於二○一○年動工及預計於二○一二年完成。然而,當局其後多年未就轉運隧道計劃的建造工程向本會申請撥款。此外,二○一五年四月發表的《審計署署長第六十四號報告書》建議當局加快推行該計劃,但直至二○一九年有關工程才動工。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會:
(一)轉運隧道計劃的工程延遲動工的原因;
(二)該項工程的進度有否受2019冠狀病毒病疫情的影響;如有,估計工程造價及完工日期的變動為何;
(三)過去五年,每年每個有溢流的水塘的溢流量(立方米)為何;及
(四)在上述工程完成前,有何其他措施減少因水塘溢流而浪費的食水,並有效地使用該等食水?
答覆:
主席:
就問題所述在二○一七至二○一九年本港水塘出現的溢流都是發生於十九世紀至二十世紀中興建的中小型水塘。由於它們是按當時的用水需求建造,所以容量較小。當發生大雨時,收集到的雨水極可能會比它們的容量為高,容易出現溢流,因此水塘在設計上必須配備溢流設施,而溢流實屬運作上的限制。
就梁議員提問的四個部分,現回覆如下:
(一及二)為提升深水埗、長沙灣和荔枝角地區的防洪能力,渠務署在二○○五年制定了「荔枝角雨水轉運計劃」,建議推展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及建造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
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主要是把九龍水塘群收集的部分地面徑流轉運至下城門水塘,為九龍副水塘提供可用的蓄洪空間,以接收更多由集水區流入的地面徑流。
渠務署分階段實施「荔枝角雨水轉運計劃」,並於二○○八年至二○一二年期間,完成了首階段的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工程,將上游集水區的地面徑流直接排放到維多利亞港,以減少對中下游雨水排放系統的負荷。
第二階段的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渠務署在二○○九年下半年審視了該項目的施工時間表。鑑於當時有多項大型隧道建造工程,相關技術工人及機械都出現短缺情況,加上第一階段工程已緩減相關地區雨水排放系統的負荷,渠務署在獲發展局的同意下把項目延後五年。隨後,因應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在二○一四年年底發表的第五次評估報告,渠務署聯同相關部門就本港的雨量預測和雨水排放設計標準進行檢討。與此同時,渠務署積極檢視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的詳細設計及施工方法等,並進行了一系列的檢討,包括環境影響評估、岩土評估、隧道建造風險評估、天然山坡山泥傾瀉災害評估、拆建物料管理方案、交通影響評估等,並諮詢相關持份者的意見。發展局和渠務署在回應《審計署署長第六十四號報告書》時已接納審計署的建議,加快推行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
水塘間轉運隧道計劃在二○一八年六月獲得立法會財務委員會批准撥款,並在二○一九年二月展開工程。因應2019冠狀病毒病的疫情,渠務署已採取多項措施以緩減對工程的影響。目前預計工程費用(按付款當日價格計算為十二億二千二百萬元)及完工日期(即二○二二年第四季)維持不變。
(三)過去五年,香港有溢流的水塘每年的溢流量表列如下:
年份 |
水塘/水塘組溢流量(萬立方米) |
大潭 水塘組 |
九龍 水塘組 |
香港仔 水塘組 |
大欖涌 水塘 |
石壁 水塘 |
2015 |
0 |
221 |
106 |
0 |
3 |
2016 |
366 |
390 |
350 |
890 |
853 |
2017 |
1 035 |
1 101 |
464 |
1 399 |
841 |
2018 |
515 |
291 |
293 |
1 359 |
1 980 |
2019 |
640 |
293 |
400 |
59 |
1 986 |
(四)在上述工程完成前,水務署會盡量使用九龍水塘組的存水以騰出儲存空間接收雨水,減少溢流。
完
2020年10月28日(星期三)
香港時間14時00分
返回
新聞公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