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談維多利亞港以外填海及岩洞發展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林鄭月娥今日(十一月十日)出席「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啟動儀式後,與傳媒的談話內容:

記者﹕局長你剛才在演辭中提到,很多人將填海妖魔化,意思是否指反對的人不合理,是否勢在必行?

發展局局長:首先從香港的發展角度來看,我們長期倚靠填海來滿足在土地方面的需求,近年我們填海的幅度大幅減少,這能夠理解,因為我們很尊重《保護海港條例》,而特區政府及市民大眾現在都覺得,在維多利亞港這個我們最重要的自然資產,做完中環灣仔繞道的填海後,我們不會再在維港以內進行填海。所以即使啟德這舊機場發展,我們都採納了零填海的方案。但這不等如整個社會要完全放棄填海這造地的方式。周邊的城市很多仍採用填海以開拓土地,最重要的是填海的選址,規模要適度,當然要用最新的科技來處理環評及填海技術,我相信行政長官在今年《施政報告》提出要建立土地儲備,填海是相當有需要的方法,以建立土地儲備。但在建立土地儲備之前,我們有實際需要利用填海處理現今香港社會發展的問題,基本上怎樣處理我們因為基建而產生的大量建築填料,和怎樣可以處理我們日常海港運作而產生的受污染海泥。兩方面都需要透過填海來解決,不過過去一段日子,這填海不在香港進行。從我們的資料看到,過去一段日子,我們透過內地政府和我們的合作,讓我們將建築填料運往台山,台山透過我們提供這些合適的建築填料,其實已開拓了328公頃可用的土地。如果我們認為填海可做,我們應在自己的地區、地域盡量處理這問題。在香港進行填海以處理這些建築填料,相對於運往台山,其實有很多環保好處。第一,台山離香港170公里,每天要用很多躉船消耗很多燃油,或現在所說的碳排放,我們估計運送這些填料到台山,每天平均的碳排放量是50公噸,而運這些填料,每公噸納稅人要付出七十多元。相對在本地填海,這方面的環境及財政問題都會比較優勝。所以我覺得今次的討論,不單是土地儲備而帶動我們要探討填海,亦有實際處理香港建築填料及污染海泥的做法,所以我所說的「妖魔化」,是不要將其實可以有效及實際處理香港城市問題的方法完全不去探討,好像它是一些很壞的事,其實它不是。

記者:剛才講的岩洞會釋放更多土地資源,在運用上會否優先將地興建公營房屋或住宅,以紓緩土地供應?

發展局局長:在岩洞發展方面,我們是從釋放土地作房屋發展來考慮。因為我們有很多公用設施是在多年以前建設,隨着城市發展,這些公用設施現時佔用的土地其實很適合作房屋發展,只不過因為數十年前被佔用作公用設施,例如沙田污水處理廠,那片二十八公頃的土地,非常適合作房屋發展。隨着近日我們談可持續發展,亦知道市民很關心樓宇的高度、密度,特別是近海邊的樓宇,不想見到太屏風式的,所以即使在遷移岩洞騰空出來的土地作房屋發展,我們都是用最新的思維,即是比較平衡的發展,而不會爭取極高的樓宇密度來發展這些土地。

記者:現階段的諮詢比較空泛,為甚麼沒有提供具體方案讓公眾討論?

發展局局長:這是我們時常做公眾參與時遇到的問題,如果一開始做公眾討論時已經很具體,已經有了地點、預算和工程項目,我們聽到的意見是我們「先斬後奏」、「黑箱作業」,所以如果留意近年發展局的公眾參與,我們也會在第一階段和大家坐下來討論,認清有甚麼問題,共同去想有何方向去解決。就如我們在二○○八做的《市區重建策略》檢討一樣,第一階段也是讓大家探討、討論,所以今次其實已經比較實在,我們點出了問題的癥結,亦提出了兩個措施,因為造地也有其他措施。希望透過未來三個多月,至少在社會上有共識,知道香港如果要持續發展,必須要繼續開拓土地。開拓土地需要多元化,不能夠單靠一個模式,進入第二階段時,我們便會提供選址,讓有關的團體和社會人士,特別是當區的區議會作討論。

(請同時參閱談話內容英文部分。)


2011年11月10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9時37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