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會:發展局局長就立法會有關制訂長遠基建規劃議案的總結發言(只有中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今日(十月十日)在立法會會議上,就盧偉國議員提出的「制訂長遠基建規劃,推動可持續發展」的動議辯論的總結發言全文:

主席:

我非常感謝這兩日有三十多位議員就「制定長遠基建規劃,推動可持續發展」這項動議發言。這項動議範疇廣闊,議員的發言涉及政府多個政策範疇,反映了議員對政府在多個範疇的長遠政策的期望。這些意見對當局在制定政策及相關的基建籌劃上有很大的參考價值。我們各個政策局會認真考慮各位的意見。

因應議員們的發言,我現在總結如下;

(一)人口政策

盧偉國議員及其他多位議員都有提到香港需要長遠人口政策,亦有議員提及人力資源,人口老化,教育學額不足等問題。由政務司司長領導的人口政策督導委員會,快將推出諮詢文件,就香港的人口政策展開公眾參與活動。當中的課題涵蓋如何善用本地的人力資源、培育本地人才、從外地引入人才和勞工、家庭與生育、推動長者積極樂頤年等等。

(二)土地及房屋供應

在公營房屋方面,目前當局已經物色了足夠土地,以落實十年內(即二○一二/一三至二○二一/二二年度)提供約179 000個公屋單位的目標,以及在二○一六/一七年度起的四年提供約17 000個居屋單位,並在之後每年平均興建5 000個居屋單位的承諾。

在增加公營房屋供應的同時,當局和房屋委員會(房委會)亦注重相關的基建配套。房委會在規劃公營房屋計劃時,會參考「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的指引,並諮詢各相關政府部門和機構,包括區議會的意見而制定合適的設施。其他因素如個別地盤的情況、區內現有設施情況、擬議設施的可行性及適切性等亦會一併考慮,務求在提供公營房屋的同時,能配以合乎當地人口發展及社區需要的設施。

在私營房屋方面,根據二○一三年八月底的數字,在未來三至四年內,預計有71 000個一手私人住宅物業單位可以推出市場,這個數字乃二○○八年九月以來最高。

不過,要達致長遠房屋策略督導委員會的建議,即是在未來十年房屋供應總目標470 000個單位,我們在土地供應上仍然需要努力。發展局會以多管齊下的策略,釋放土地資源,例如更改現有土地作住宅用途、增加現有住宅土地的發展密度、開拓新土地,發展鐵路物業及推進市區重建項目等。

我們決心增加土地供應,因此我們一直密切留意各類土地的使用情況。

有議員認為,香港現時已經有足夠的土地可供發展,所以政府不應該「捨易取難」去「盲搶地」,例如改劃地區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我想在此重申,政府一直密切留意所有土地的使用情況,對於有可能提供作發展的土地,我們會按既定機制檢視和評估發展可行性,並於土地可準備進行發展時作出適當安排。每一幅可供發展的土地,我們都不會放過。

在檢討用地是否適合作住宅或其他發展時,我們會考慮一系列因素,例如改劃的「政府、機構或社區」用地,是否已無需作原定的擬議用途、有否明確的發展計劃、是否被空置或未被善用。我們亦會諮詢相關政府部門,並會參考《香港規劃標準與準則》相關設施供應的標準,以確保地區所需的設施不受影響。

此外,我們會通盤考慮用地的位置、地區情況、交通、環境、休憩及社區設施配套,以及城市設計等相關因素,務求在發展有關用地時,不會為社區帶來負面的影響。如有需要,我們更會另覓土地安置受影響的設施,將設施整合或設於綜合大樓內。因此,每幅我們建議作發展的土地,都是經過深思熟慮,詳細的評估而提出的。

對於有可能提供作發展的土地,我們會根據《二零一三年施政報告》中勾劃的增加土地供應藍圖,按既定機制檢視和評估有關地塊的發展可行性,並於土地可準備發展時作出適當安排,不管是公營房屋或是私營房屋土地。特別是一系列長遠土地供應項目,它們將會是應付未來人口增長、提供經濟發展空間,以及改善市民居住空間和環境的重點。

除了《施政報告》內提出的十項短中期增加房屋土地供應措施,以及各項長遠土地發展項目外,為物色更多合適的發展用地,我們亦正進行各項土地用途檢討工作,包括檢討空置或正作短期租約用途的政府土地,及新一輪工業用地檢討等,並已經開始見到成果。我們在全港各區物色到不少可考慮改作住宅用途的合適地塊,待有關研究完成確定發展可行性後,我們會盡快進行城規及其他相關程序,並進行相應的基建規劃和配套,把適合的土地改作公營或私營住宅用途。

在增加土地以至房屋供應的同時,我們亦需要透過適當規劃,適時提供足夠的基礎設施和社區配套設施,以滿足因社區和房屋發展而帶來的需求變化,並為各類經濟活動提供空間以創造就業。陳鑑林議員和梁志祥議員在這方面的意見我們會充分考慮。

(三)打造新的都市中心

胡志偉議員提到以維港兩岸為發展重心的傳統模式,不足以應付香港發展的需要,並倡議「副都市」的發展。

事實上,我們在二○一二年成立了起動九龍東辦事處,負責引領九龍東,包括擧德發展區、觀塘和九龍灣兩個前工業區,轉型成為另一個具吸引力的核心商業區的工作,釋放九龍東的發展潛力,我們稱之為「CBD2」。而在新發展區方面,單單是洪水橋新發展區,我們預期可創造近十萬個就業單位。事實上,政府在規劃新發展區時,我們不會只看房屋供應這麼簡單。我們會盡可能在發展區內配以就業機會。以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為例,那裏可提供的就業機會便有37 100個;在洪水橋,剛才說了是十萬個。我們準備在下年初展開新界北初步可行性研究時,亦會就覑就業機會加入這個研究的內容,目的就是在各個新發展區裏盡可能提供就業機會,令更多人可以原區就業,同時亦可減輕交通基建設施的壓力。

(四)營造優質環境和綠色生活及推動可持續發展

回應謝偉銓議員「源頭減廢」和「轉廢為能」的建議和梁君彥議員就回收業的意見,我想指出在推動可持續的廢物處理方面,環境局在今年五月發表了《香港資源循環藍圖2013-2022》,為未來10年廢物管理闡述整全策略、具體目標、政策措施和行動時間表,希望達致惜物、減廢,共同珍惜地球資源,在二○二二年或以前減少40%的都市固體廢物人均棄置量。《藍圖》其中一項重要的具體措施,就是投放資源以完善有關廢物處理的大型基建,包括處理淨化海港計劃和區域污水處理廠產生的所有污泥的污泥處理設施、兩座處理已被源頭分類的有機廢物的有機資源回收中心、採用先進焚化技術處理混合都市固體廢物的綜合廢物管理設施,以及擴建現有的三個堆填區。

(五)運輸

在運輸方面,當局一直奉行以鐵路為客運系統骨幹的政策。發展鐵路運輸,不但可以疏導大量人流,紓緩道路擠塞,減低汽車造成的空氣污染,還可以釋放周邊地區的發展潛力,帶動地區的發展和經濟活動。

目前,當局正全速推動五個鐵路項目,包括西港島線、廣深港高速鐵路香港段、南港島線(東段)、觀塘線延線及沙田至中環線。當上述項目陸續落成後,香港鐵路的總長度將由現時約218公里增加至超過270公里,屆時,鐵路行程將佔本地公共交通行程的43%,大致足夠應付本港中長期的運輸需求。儘管如此,當局關注未來發展,因此已展開《鐵路發展策略2000》之檢討及修訂的顧問研究,期望制定適用至二○三一年的長遠鐵路發展藍圖,有關的檢討和研究會在明年有結果時與公眾一起商量。

(六)綠色建築

發展局一直致力提倡綠色建築,在工務工程實施了多項措施減低拆建物料和拆建廢料的產生,並鼓勵循環再用此類物料。

(七)為新一代向上流動創造更多機會及就業

在促進社會向上流動方面,當局一直積極投資教育及改善教育,創造就業機會和增加在職人士培訓和再培訓的機會,好讓在職或求職人士都能不斷自我增值,提升技能,向上流動。

從二○一二/一三學年起,大學教育資助委員會(教資會)首年學士學位課程學額已增加至每年15 000個,高年級收生額亦會逐步倍增至每年4 000個,為優秀的副學位畢業生提供更多升讀學士學位課程的機會。到二○一四/一五年,教資會資助院校獲得的每年經常撥款將由二○一一/一二年約110億元大幅增加40億元。在基建方面,當局會繼續按照既定的政策和計算準則,支持資助院校興建教學設施及學生宿舍,以及其他配合教育政策的基建項目,以支持香港教育的長遠發展。

(八)建造業勞工

林健鋒議員提出建造業勞工短缺的擔憂,以及新加坡的勞工政策。發展局為配合未來的工程量,已連同建造業議會提供人力培訓,透過「強化建造業人力訓練計劃」,提供培訓津貼,藉以吸引更多有志在建造業發展的年青人入行。我們為工藝測試、指明訓練課程及技能提升課程提供津貼,以鼓勵及協助在職建造業工人註冊成為熟練技工。亦為建造業資深工人提供培訓津貼,協助他們晉升至前線督導/管理層人員。自二○一一年五月開始,我們已聯同建造業議會推出「Build升」宣傳計劃。以進一步提升建造業的形象,為建造業打造年青、活力及專業的形象,並介紹建造業各主要工種的工作性質、環境、實況、入行渠道、課程種類及培訓津貼等,以鼓勵這些青年人加入建造業。我們注意到業內人手緊張,個別工種情況尤甚,我們會繼續緊密監察建造業內人力市場的情況。

潘兆平議員、鄧家彪議員、石禮謙議員對建造業工業意外非常關注,我們很認同,工業意外是一單也嫌多。就此,我想與幾位議員分享工務工程和房署工程在過去五年工地意外率的數字大約是平穩的,大約是整個建造業界的五分一。此外,工務工程和房署工程大都採用了類似的安全措施和制度,例如支付安全計劃,及把承建商過去的安全表現列入在標書評審中。

鑑於大型基建工程陸續展開,發展局已制定及陸續推出一系列的強化措施,當中包括:加強對承建商的監察;優化現行對承建商的賞罰制度;加強工地監工的安全訓練和加強宣傳及推廣工作,地盤零意外是我們的工作目標。

(九)提升香港作為經濟樞紐及振興經濟

政府非常重視經濟發展的工作。我們相信,只有持續而較高速的經濟增長,我們才可以有足夠的力量,解決社會上長期存在的問題。行政長官在本年六月發表的《本屆政府上任一周年施政匯報》中的引言亦清楚指出「以經濟發展解決長期存在的社會問題」是政府的重點施政理念;而「經濟發展」亦是政府五個重點施政範疇之一。

由行政長官領導的經濟發展委員會(經委會)現正高層次、跨部門、跨界別地研究如何用好香港固有的優厚條件,和國家發展提供給香港的機遇;並覑力研究擴闊經濟基礎,促進長遠發展的整體策略和政策,檢視有助經濟進一步發展的行業。經委會亦會就制定一套全面的產業政策作出建議。我們有信心委員能向政府提供具體可行的建議,協助推動香港的長遠經濟發展。我們同時亦會把握現有的機遇,配合政府適度有為的促進,發展多元產業,滿足港人創業、投資、經營和就業方面的需要。

(十)物流業、港口和第三條跑道

易志明議員提到物流業的發展需要。在這方面,政府已預留土地供物流業發展現代化物流設施,其中在屯門西已物色了共十公頃的土地。若得到地區支持,當局會盡快推出土地以作現代物流業發展用途。

此外,洪水橋新發展區研究顧問初步建議在區內劃出六十二公頃用地作物流設施用途,有關建議正在諮詢階段,歡迎易議員和物流業界的朋友就這個諮詢多提意見。

在港口發展方面,當局已獲得撥款,把葵青貨櫃港池及其進港航道挖深,令新一代特大貨櫃船能夠不受潮汐限制地進出葵青貨櫃碼頭,有關工程預計於二○一六年竣工。

當局正進行在青衣西南部發展十號貨櫃碼頭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及《香港港口發展策略2030研究》,以決定是否需要發展十號碼頭。

林健鋒議員、易志明議員、林大輝議員和石禮謙議員都對第三條跑道表示關注。香港國際機場的發展對物流及旅遊業等發展非常重要。有鑑於未來的航空交通需求將持續上升,而現時機場容量預計將於數年後達至飽和,政府已積極提升機場的設施和容量,包括落實中場範圍發展計劃,以應付至二○二○年的航空交通需求。長遠而言,政府亦已原則上批准香港機場管理局採納三跑道方案,作為香港國際機場的未來發展方向。三跑道系統預計於二○二三年落成擧用,每年可處理的飛機起降量將由現時雙跑道系統的42萬架次增加至62萬架次。我們預計新增容量可滿足香港國際機場最少至二○三○年的航空交通需求。屆時,每年客運量將加至9 700萬人次,而每年貨運量亦會增至890萬公噸。

(十一)旅遊業

在旅遊業方面,經委會轄下的會展及旅遊業工作小組已展開工作,探討香港旅遊業的發展方向;當局亦會積極考慮旅遊基建的新要求。發展局本身亦有長遠的規劃,在啟德發展區建立城中樂園「飛躍啟德」。我們期望將「飛躍啟德」發展為首屈一指的世界級景點,能舉行大型社會盛事,促進九龍東的轉型,進一步推動香港的經濟發展。

此外,九龍東作為本港另一個核心商業區,有潛力供應400萬平方米新增辦公室樓面面積。為加快釋放發展潛力,我們正研究搬遷九龍東兩個行動區內現有的政府設施,並把部分空置而合適的土地盡快推出市場,預計可提供約50萬平方米包括辦公室及其他用途的樓面面積。

陳鑑林議員以九龍東幾個地區的例子表達發展和社區設施未能同步落成對市民所造成的不便,我們會參考陳議員的意見,研究可以如何進一步改善。

(十二)引進科技基建及擴展有關設施

莫乃光議員提出應利用資訊科技改善社會基礎設施,改善市民生活。我們很認同這個方向,應善用資訊及通訊科技,致力建設香港成為智慧型城市,推動經濟和社會多方面的持續發展,提升生活質素和生產力。

商務及經濟發展局正就新草擬的「數碼21」資訊科技策略進行公眾諮詢。新的策略提出「智慧香港、智優生活」的願景,透過善用資訊及通訊科技,使香港成為智慧城市,令市民可在一個真正的知識型及可持續發展城市中生活。

香港作為一個人煙稠密的現代化大都會,的確需要有效管理資源和眾多都會功能。所以新策略建議建設智慧型城市基礎設施,政府部門更多使用具互連功能的感應器及大數據分析技術,以深入了解本港都市內各方面的活動,從而獲得有用的資料和數據,改善政府運作、決策及提供更佳的公共服務。

莫議員提議利用資訊科技在電子運輸方面,在這方面其實運輸署現時已在選定地點安裝感應器,收集該處的實時交通資訊,將這些資料透過各種途徑供乘客參考。我們亦看到智慧城市基礎設施可以應用於停車場,如香港的停車場裝有感應器,駕車人士可透過系統預早知道哪裏有空位,可為市民帶來便利及減省汽車在路上行走的時間。

在具體落實這個願景時,我們必須就每一個發展項目作出全面和具體的分析和研究,考慮各項相關的因素,包括成本效益、技術可行性、市民的期望,以及會否涉及個人私隱和數據安全等。

莫議員亦有提及政府應盡量採用本地的科研成果。我必須指出,政府既定的採購政策是從公平及公開的競爭中,以最具成本效益的方法作出採購,不會優待或歧視任何供應商。儘管如此,根據實際情況,我們會採取靈活的方式,鼓勵中小企參與競投政府資訊科技項目。例如,在可行和不影響整個項目的情況下,我們會把一個大型項目分拆為多個易於管理的項目,讓中小企有更多機會參與競投。我們亦向市場提供更多有關政府資訊科技項目的資訊,並減輕投標者參與投標的財政負擔,例如,降低或免除投標和合約按金要求,只需要履約保證。

(十三)公眾諮詢

當局推展各項基建發展項目,目的是惠及市民,支持香港經濟持續發展。然而,這些項目中往往涉及不同的持份者,我們會細心聆聽各方意見,並尋求平衡各方面的利益。我們絕對理解聆聽意見的重要性,因此,我們會盡力做好公眾諮詢的工作,提升公眾參與的層次和深度,務求集思廣益,在求大同、存小異的大前提下,尋求平衡而又可行的方案,讓香港得以不斷進步,不同的意見互相包容,才可達致平衡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及社會需要的可持續發展目標。

主席,最後我再次感謝議員對多個政府政策範疇所提出的寶貴意見,及對政府在這些範疇的長遠政策的期望。我相信各個政策局會認真及細心研究各位的意見。

我重申政府認同長遠規劃的重要性,也認同基建投資可推動經濟發展,創造就業,提升香港長遠的競爭力及推動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我們預計未來數年,隨覑主要大型基建及其他有利改善民生的不同規模的工程進入建築期,基本工程開支預計會超過每年700億元。而根據建造業議會本年初的建造工程量預測,香港未來10年的建造工程量,包括公營及私營工程量會達到平均每年一千七百多億元。盧偉國議員和幾位議員提出擔心工程量的高低落差大,建造業和建造業的工人會出現「一時飽、一時餓」的情況。這個情況在九○年代末至二○○○年中曾經出現,我們很關注,亦會時刻警惕,會致力保持政府投資的工程量的穩定性,盡量避免出現大幅的波動。

我們相信,只要社會各界同心協力,香港可以維持我們高企的競爭力,香港會繼續發展優質基建項目,並藉此推動經濟,創造就業,提升市民的生活質素,提升香港的競爭力,並推動可持續發展,為香港市民大眾謀求福祉。

多謝主席。

2013年10月10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23時37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