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局局長在「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記者會開場發言(只有中文)(附圖/短片)

以下是發展局局長陳茂波今日(三月二十一日)在「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記者會上開場發言:

各位傳媒朋友,大家好。歡迎大家出席今日的記者招待會。

行政長官在《施政報告》內表明,「要更靈活回應社會對土地需求的變化,本屆政府決心大規模開發新地,建立充裕的『土地儲備』,儲備量要超出短期的土地需要,以便日後及時提取,回應需求。」

《施政報告》中提出我們會在盡量減少對環境和海洋生態影響的前提下,展開於維多利亞港以外的適度填海,把它納入土地儲備。此外,亦會積極研究利用岩洞和地下空間供應土地。

首先,我想向大家介紹一下用填海建立土地儲備的概念。

大家在這幅圖上會看到三個階段。第一是已經填了海又平整了的土地,這些是可以作為現成的土地儲備,隨時在有需要時提取來用。在未進行一個長遠的使用之前,可以把這些土地以短期租約的形式作一些臨時用途來善用,例如可以用來給大型基建項目用作預製組件的工場,這樣可以降低建造的成本,或者用作給舊區重建受影響的朋友,搬遷到那裏居住,以方便舊區重建的進展。

第二是我們可以在揀選了填海地點,做了公眾諮詢,取得大家同意,並完成所有技術和其他相關研究後,先不填海,而是把那些選點留下來,當我們見到市場有這個需要,未來幾年需要用地的時候,便可以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然後進行填海。幾年之後,這些地便可以變成熟地,回應市場的需要,這是個中期性的土地儲備。

比較長期性的是這幅圖裏的第三點,即是有一些符合我們填海選址準則的可行地點,挑選出來後,我們做一些初步和概括性的研究,覺得是可以考慮的,便預留那些地點,讓日後我們發覺有需要的時候,可以進行深入的技術研究和其他研究,確定可以使用後,便會變成第二階段的土地,有需要時進行填海,成為熟地,可以回應市場的需要。

為何我們認為填海是最合適的土地儲備方法?通過填海找來的土地一般來說面積較大,所以可以作較全面的規劃。換句話說,在那些土地上,除了可以作住宅規劃外,亦可規劃作工商業使用,除了居住外,亦可以有就業的機會,配合原區的就業需要。同時,因為土地的面積較大,進行規劃時,無論是社區設施、學校、休憩用地都可以配合得比較好。剛才提到填海可以提供地點,讓我們在進行市區重建時,一些受拆遷影響的朋友可以安置在那裏。與其他方式比較,這樣做有其好處。例如重建的方式很難製造土地儲備,我們沒有理由收回一些地盤,然後丟空「曬太陽」來作為土地儲備。一般來說,重建不是一個提供土地儲備的合適方式。

此外,除了可以製造土地儲備之外,填海亦可以處理剩餘的公眾填料。過往幾年,由二○○七至二○一三年期間,其實香港有不少廢填料,我們如何處理呢?我們把它運到台山,在台山進行填海。過程中除了牽涉一百七十公里長途跋涉的運送,對環境亦有一定的影響,因為碳排放相當大;另外我們亦要向對方付費。過去幾年,這些填料為對方填了四百多公頃用地。

接下來,我想向大家介紹第一階段公眾參與活動的內容和結果。當年我們進行公眾參與活動有兩個目的,第一,是諮詢公眾是否認為我們應該優化土地供應的策略。第二,就初步填海和岩洞發展的選址制定準則。此階段所得出的主要結果,是大家普遍認同我們需要更多的土地供應方式;第二,認同我們需要建立土地儲備;以及認同我們要多方向、六管齊下供應土地。

至於選址方面,在可持續發展的原則之下,我們在上一階段制定了八個準則,其中有兩個是非常清晰地凸顯出來。第一,是對當地社區的影響;第二,就是大家所熟悉的,對環境的影響,尤其是對海洋生態的影響。在這階段,我們亦發現岩洞的發展,除了剛才兩個影響之外,大家亦注意到工程可行性的影響。

就選址方面,有哪些具潛力的地點呢?大家可以看看。在投影片中可以看到大嶼山有兩個選點,一個是欣澳,一個是小蠔灣。另外,對面可以見到龍鼓灘,在大嶼山右邊則是青衣西南,以及馬料水。這幾個是我們初步選定的近岸填海地點。至於岩洞亦有幾個選點,具體內容稍後由常任秘書長韋志成介紹。

多謝大家。

Windows Media 格式

Flash 格式

相關連結:  



2013年3月21日(星期四)
香港時間18時51分

發展局局長陳茂波(右二)、發展局常任秘書長(工務)韋志成(左二)、土木工程拓展署署長韓志強(右一)和規劃署署長凌嘉勤今日(三月二十一日)出席記者會,介紹「優化土地供應策略」第二階段公眾參與活動。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