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未来十年可供发展土地供应预测

为让社会掌握土地供应情况,我们自2022年起按年更新并公布未来十年可供发展土地(即「熟地」)供应预测。造地进度至今符合预期。我们已如期在过去财政年度(即2023-24年度)透过各造地项目提供约120公顷「熟地」,而2024-25年度预计供应约180 公顷「熟地」亦有望达标。上述两个年度的「熟地」主要来自东涌新市镇扩展、北部都会区和个别改划用地。

根据最新预测,若一切造地环节顺利,即法定程序和处理公众意见按时完成、土地如期清理,以及工程资源及时到位等,在未来十年(即由2025-26年度至2034-35年度),「熟地」供应量预计为约3 000公顷。这些「熟地」供应均来自政府主导的项目,当中接近六成(约1 700公顷)来自北部都会区,另约一成(约300公顷)来自交椅州人工岛。每年的供应量由150公顷至450公顷不等,从宏观角度,《香港2030+:跨越2030 年的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最终报告建议在2019至2048年的30年内供应约7 000公顷土地,即每年平均约200公顷,最新十年期的约3 000公顷预测供应量,符合《香港2030+》的目标水平。我们会继续持之以恒造地,在维持公共财政稳健的同时,推进各个造地项目,让香港有稳定且持续的土地供应以满足整体需求,并在长远建立土地储备。与此同时,我们会审时度势,按市况将土地有序推出市场。

主要造地措施

为达到这个土地目标,我们正积极推进多个发展项目,当中包括北部都会区和交椅洲人工岛两大策略增长区 –

  1. 北部都会区 - 北部都会区正进入收成期,未来十年,不论是房屋单位和产业用地,我们都有可观产出,好一些公共和基建设施亦会陆续落成。在土地规划和工程方面,我们已预留至少80公顷用地发展「北都大学教育城」;并将在今年内公布牛潭尾、新界北新市镇及马草垄一带的发展建议,以及启动北区沙岭的改划程序,用作数据中心用地将扩大至10公顷。另外,我们会就新田科技城首阶段工程寻求拨款,今年内开始工程,而元朗南新发展区第二期工程于明年中开展。在发展模式方面,我们会试行「片区开发」模式,由投得项目的发展商综合开发,并已分别在新田科技城、洪水桥╱厦村和粉岭北三个新发展区各物色一个占地10至20公顷的片区作为试点,今年年底前开始展开市场意向调查,并争取明年内为首个片区正式招标。此外,政府希望以多元模式推动北部都会区的产业发展,我们会探讨选取试点产业园区,批拨予由政府成立和牵头的公司,负责按政府产业政策制订园区发展和营运策略及日常管理、招商引资等工作,希望政府可藉此更好发挥引领和先行先试的功能。公司模式预计能适用于不同产业,我们会先以洪水桥╱厦村新发展区内部份物流用地作为研究场景,2025年首季公布建议。
  2. 交椅洲人工岛 - 政府会稳慎推展交椅洲人工岛建设,年底前启动项目填海部分的环评程序,目标在明年完成审批工作。相关详细工程设计今年内会开展。

支援旅游和教育产业发展

我们造地不再局限于发展房屋和基本设施,亦会透过土地规划和发展,推动旅游、康乐及游艇、教育等产业。

发展局会透过下列项目,与其他政策局联手打造香港旅游新面貌 –

  1. 开拓生态旅游 - 香港拥有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具潜质发展生态旅游,为市民和旅客提供优质多元的深度游体验。我们会加快建设「南大屿生态康乐走廊」,发展前南丫石矿场用地为休閒度假和户外康乐地带,发展尖鼻咀和白泥为生态旅游节点。由于这三个地方尚未进行城规程序,正好给予我们更多空间在规划工作上有所发挥。我们计划在2025年第一季邀请市场就上述项目的建议提交参与发展意向书,透过市场意向调查,我们将可以更有效地将市场智慧及具吸引力的元素,融入将来拟定的法定图则内。另外,先邀请市场表达发展意向,亦可以让私人发展商有更多时间准备,日后进行招标时市场将可以更快作出积极回应,达致提速发展的效果;
  2. 推动游艇旅游 - 香港有200多个岛屿和优质水体,十分适宜游艇活动,而增加游艇泊位可以带动游艇旅游,以至游艇买卖,以及其他配套或相关产业的就业机会,并刺激来自本地、内地以至海外的高端消费。我们建议在香港仔避风塘扩建部分、前南丫石矿场和红磡站临海用地由市场提供游艇会,增加泊位设施,初步估算每个地点可容纳100至200个泊位。我们计划在明年年中或之前透过不同方法,探讨私人机构在上述三个地点建设及营运游艇停泊设施的意向。今天的旅游讲求多元体验,因此建议的游艇会不是独立设施,而是会尽量与岸上的餐饮、娱乐和零售设施串连结合起来;及
  3. 打造海滨新地标 - 我们会推动湾仔北会展站上盖和红磡站周边临海及码头用地的发展,不单为善用有关黄金地段作为发展,亦可提供活动场地,并同时引入零售、餐饮及娱乐等设施,将该两处打造成海滨新地标。会展站上盖项目的研究正在进行,预计明年有初步建议。港铁正就红磡项目进行研究并将于今年年底向政府提交方案。

另一方面,政府全力推进香港成为国际专上教育枢纽。为鼓励市场以自资和私营方式改装酒店和其他商厦,增加学生宿舍供应,以满足非本地生的住宿需求,教育局联同发展局将在2025年上半年推出先导计划,由教育局制定此等学生宿舍的政策要求,发展局会在规划、地政、建筑图则审批方面拆墙松绑,初步构思包括:就获教育局政策支持的改装项目,如需进行规划申请,规划署会建议城市规划委员会正面考虑有关申请;而在审批建筑图则时,屋宇署亦会为获教育局政策支持的改装项目,弹性处理因改装而衍生有关地积比及楼面面积超出上限的情况。此外,政府会因应市场需求,有需要时提供合适地块让市场兴建新学生宿舍。

进一步简化程序   减低成本

政府会继续致力简化程序,提高建造过程的效率。为建立以「促进者」思维为本的机构文化,发展局于今年7月发布内部通告,明文要求所有审批部门要以「促进者」思维处理发展申请,并胪列指导原则及良好作业方式,以助决策局/部门把便利措施制度化。我们会以下列措施,继续精简程序,为业界降低成本-

  1. 善用业界资源 - 一方面,我们会把一些合适工作由政府交给业界,在借助业界资源提速提效同时亦为私人市场提供更多工作机会,例如外判无人机视察楼宇外墙和外部僭建物以及相关分析的工作;另一方面,就风险相对较低的工程项目,我们会进一步鼓励业界自行核证安排,加快审批,例如建筑工地的临时围板、相对简单的工程如单层构筑物的设计等;
  2. 减低建造成本 - 政府关注香港建造成本相对高的问题。我们已展开了建造成本的策略性研究,找出建造成本高的主要原因,并参考国内外的相关经验,分别从项目推展及采购模式、善用创新技术、精简审批流程和标准检视等方向,以控制及降低建造成本。我们会在今年内交代最新建议,并计划于2025年起推行相关的策略性措施;
  3. 精简行政程序 - 我们会继续精简土地发展程序,包括研究就某些工程进一步推行容许分阶段呈交资料的安排(例如桩柱及道路设计)、检讨提交技术评估的要求(例如工务工程因发展周期长,而要重新提交技术评估的情况),以及继续精简土地行政程序(例如研究免除在地政申请程序中反复为项目进行地区谘询)等;及
  4. 扩大项目协调工作 - 政府将扩大发展局辖下项目促进办事处的职权,除协调部门加快审批大型私人住宅及商业项目外,亦包括北都创科及其他产业发展项目的土地使用及相关审批,以及为有关改装酒店和其他商厦作学生宿舍提供一站式谘询便利服务。

促进建筑科技研发与应用

政府带领建造业界创新,推动建造业持续发展。我们于今年8 月成立「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为创新物料、建造方法和技术等进行应用研发、制订标准、提供测试及发出认证。我们会透过「香港建筑科技研究院」,参考海外及国家标准,检视和优化香港沿用多年的建筑标准,促进海内外优质并具成本效益的建筑物料于本地应用。我们亦会与广东省相关机构紧密对接,推展「粤港澳大湾区建筑标准」的制订工作,目标于2025年年初展开「粤港澳大湾区建筑标准」策略性研究,制订相关建筑标准的具体工作框架。另外,政府积极推动业界采用高效建筑,以提升工程质量和建造效率,以及提高工地安全性。我们将于今年内推行「组装合成」制造商认证计划,配合内地作为生产基地,促进粤港建筑业优势互补。

《建造业付款保障条例》

《建造业付款保障条例》(《条例》)草案正在立法会进行审议,我们争取《条例》于今年内刊宪,其主要条款将在随后八个月后生效。长远而言,条例实施可改善建造业付款陋习,有助建造业缔造更健康营商环境,以及提升推展建设项目的能力,加快香港基建发展步伐。条例实施亦有助减低风险溢价,降低建造工程成本。

强化专业资格认可机制

为了提升整个大湾区的建造业培训质素,培养人才,强化专业资格认可机制,以配合推行高质量发展方向,我们与内地就提升建造行业发展优势加强交流合作,包括以下重点工作 -

  1. 「职称」资格认可 – 我们一直致力推动内地及香港建筑行业专业人士的资格认可。「职称」是内地独有的专业资格评价制度,是评定专业人士技术水平及其资历等级的重要标志,也是建筑企业聘用和晋升人才的重要依据。另外,企业亦可透过聘用持有高级别「职称」的专业技术人员,以增强其在投标建造和顾问服务合约时的竞争优势。为了帮助香港建造业专业人士获得「职称」资格认可,我们主动与内地相关部门商讨,解决他们于申请内地「职称」评价时遇到的困难。在两地政府的共同努力下,适用于香港五个试点工程专业的职称评价机制及相关评审准则于2023 年9 月出台。首批工程专业试点职称评审工作亦已于今年7 月成功完成,合共超过200位香港工程师获得内地职称。我们将继续与内地相关部门保持紧密合作,并协调本地建造业界,目标在2025年年中将试点工程专业的职称评价机制常态化,并扩展到其他具备条件的建造业相关专业(例如:工料测量、建筑,和其他工程专业); 及
  2. 湾区标准及「一试多证」 – 香港特区已建立完备的架构培训建造人员,当中包括全面的、获资历认可的课程,以及专门的培训机构如建造业议会。我们与广东省及澳门特区合作,就建造技术工人及技术人员的技术水平建立湾区标准,并推展「一试多证」安排。湾区标准将以「就高不就低,就多不就少」的原则订立,尽量跟从三地中较高的要求及涵盖三地课程各自的要素,以提升整个大湾区建造业的培训质素。相关人员通过湾区标准的考试,可同时获发三地的职业技能证书,为大湾区建造人才培训作出贡献。我们预计在2025年第一季或之前就首个试行工种公布湾区标准及推行「一试多证」的安排。  

加快市区重建

为应对市区及楼宇老化,我们会继续推动重建和加强旧楼维修。重建方面,我们会继续贯彻「规划主导」重建模式,以全面和可持续方式更新及重整旧区。

我们于去年推出了一系列促进公私营机构重建旧区的措施,例如自2023年年中起,市区重建局(市建局)的借贷限额已由60亿元提高至250亿元,让市建局可持续其重建步伐。为鼓励更多私营机构参与市区重建,我们在今年7月获立法会通过对强拍条例的修订,以更新及简化强拍制度。如通过立法会「先订立后审议」程序,修订条例将于 2024 年 12 月 6 日生效。另一方面,为加强对受强拍影响小业主的保障,发展局辖下已成立了专责办事处,以制订及统筹支援服务。就此,由专责办事处督导的强拍条例小业主支援中心(支援中心)1 已于2024 年 8 月投入服务,负责向小业主在强拍申请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提供一站式的全面支援服务,以及推展公众教育及宣传工作。另外,我们快将出版一份指南,透过浅白文字和图例解释更新后的强拍制度,供业界、专业人士及市民大众参考。

荃湾和深水埗的规划研究亦正进行中。市建局将在2024年第四季起,分批就该两区提出初步重整方案,供区议会讨论和优化,并在完成技术性评估后,于2025年下半年提出更新大纲蓝图。

要可持续地推动市区重建项目,我们须要突破政策思维和创新手法。为此,我们会探讨利用新发展土地推动大型公私营旧区重建项目的可行政策措施。方向可包括跨区转移地积比、建造安置屋邨等,目标是在2025年上半年制订有关建议。

我们亦把下列多项「活化工厦」的措施延长至2027年年底,以持续鼓励旧工厦重建及改装 – 

  1. 放宽于1987年前落成并位处主要市区及新市镇「住宅」地带以外的工厦重建项目的最高核准非住用地积比率,上限为20%;
  2. 就改装位于「商业」、「其他指定用途」注明「商贸」及「工业」地带内而楼龄为15年或以上的整幢工厦,免收地契豁免书费用,条件是完成改装后业主须将不少于10%楼面面积用于政府指定的用途;延长此项措施时,亦优化有关安排,于1987年前落成的工厦则不受上述条件所限仍可获免收地契豁免书费用,以加强鼓励较老旧的工厦早日改装;及
  3. 放宽地契豁免书申请政策,以准许现有工厦的个别单位作地契所列以外的指定的非工业用途。

检讨《建筑物条例》

根据去年《施政报告》,我们已开展对《建筑物条例》的系统性检讨,赋权屋宇署更有效地处理三个范畴的工作:(a)加快楼宇复修;(b)务实处理僭建物;和(c)确保建筑工程安全。主要建议包括引入定额罚款和增加法庭罚则、理顺执管和检控门槛、增加屋宇署调查权力以有效执法、聚焦处理严重僭建物、增加豁免工程和小型工程种类,务实处理较低风险的小型僭建物,以及加强承建商注册和纪律处分制度。我们今年年底前会提出修订《建筑物条例》的建议作公众谘询,目标是在2026年上半年向立法会提交条例修订草案。

有利长者生活的楼宇设计

为鼓励居家安老,财政司副司长领导的工作组已检视一系列有关长者友善的楼宇设计建议,我们会于11月向本委员会介绍并谘询持份者意见。建议会循四方面提出,包括提高长者活动能力及空间通达性、在住宅单位采用易于改动的灵活弹性设计、增加长者幸福感,以及应用辅助科技,具体措施包括在住宅大厦提供自动门、增加住宅单位大门和公用通道的阔度、采用防滑地面物料、在休憩空间提供长者健身或其他设施等。我们建议分批落实措施,与安全相关的设计要求会透过修订法例强制实施,而其他可取的设计则会透过提供诱因或行政指引实施,包括提供宽免楼面面积或修改屋宇署设计手册当中的「最佳做法」,以及引入一个认证计划。

广泛应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统

政府一直多管齐下推动建造业界广泛应用安全智慧工地系统(下称「系统」),以提升工地安全水平,为工地人员提供更安全的工作环境。

屋宇署已在2024年7月1日推出强制措施,在首次批准私人工程上盖结构图则或批准经重大修订的上盖结构图则时,根据《建筑物条例》就相关建筑工程施加条件,凡预算建筑成本超过3,000万元并涉及使用流动机械及塔式起重机的建筑工程,要求注册承建商必须为该等器械采用相关系统。

此外,发展局联同建造业议会于2024年5月推出「安全智慧工地系统标籤计划」,向已核实妥善应用系统的工地发出标籤。现时已收到约450个工地报名参与,当中涉及不同工程类别及规模的建筑工地,所采用的「安全智慧工地」系统涵盖各种先进的科技和装置。评核工作正在陆续进行,并已有约250个工地获发标籤。获发标籤的工地会将牌匾摆放在工地外围当眼处,以作识别和便利监察,便利执管部门多加留意及监察未有获发标籤的工地。相关工地名单已上载建造业网页供公众查阅。

1 支援中心是市建局成立的全资附属公司,直接向发展局负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