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措施
(I) 更新全港发展策略
策略性土地用途规划在香港历史悠久,对上一次名为《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香港2030研究》)的全港发展策略检讨,已是在二零零七年完成并公布。该研究为香港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个空间规划框架,并列明政府在土地供应及城市规划方面所依循的大方向,涉及的规划年期涵盖至二零三零年。当中提出的建议包括推展新界东北及洪水桥新发展区,以应付香港中长期的房屋及其他需要。
根据统计处的最新推算,香港的人口增长将会放缓,到二零四一年会增至847万人,而同时平均住户人数会由二零一一年的2.9人下跌至二零四一年的2.7人。各类土地用途(例如房屋、经济活动及社区设施)的需求日益紧张,而社会人士追求更宽敞居住空间及更佳生活质素的期望亦趋殷切。同时,过去十年全球局势的转变,例如全球各地联系日益密切、城市之间竞争加剧等,亦令香港有必要努力追加土地供应,满足香港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以维持竞争优势。
在上述背景下,我们会更新《香港2030研究》,探讨跨越二零三零年的整体空间规划、土地及基建发展的策略及各种可行方案,以订定全港发展策略,配合香港最新的规划情况。在过程中,我们会以解决问题、积极务实及行动为本的态度,处理攸关香港未来发展的棘手规划问题,我们亦会从创造容量以支持可持续发展、规划高密度且宜居的城市,以及加强经济竞争力的方向出发,配合我们的人口政策目标。
(II) 大屿山发展
大屿山发展谘询委员会于二零一四年一月成立,现时已制订了大屿山的策略定位、发展方向及工作计划,进展良好。我们正采取多管齐下方式以推展一系列的发展计划。长远而言,我们正推展沿大屿山北岸和在大屿山及香港岛之间中部水域的拟议人工岛的主要土地供应项目。同时,我们将进行数个短期研究包括:在北大屿山不同商业土地用途的规划、由昂平至大澳的缆车延线及在长沙和索罟群岛提供水疗及渡假发展的初步可行性,和大屿山的拟议整体康乐及旅游发展策略。而短期内,我们将争取推进梅窝及大澳的改善工程,及在规划东涌新市镇拓展一并开始活化马湾涌。此外,我们计划分阶段发展越野单车径网络,及在羌山道及屿南道进行更多湾位改善工程。我们亦正与相关部门一同检视现时南大屿山的封闭道路许可证安排及为有关道路发放封闭道路许可证的方式。
(III) 起动九龙东
自起动九龙东办事处于二零一二年成立以来,办事处一直提倡“易行城市”的可持续性环保概念,以加强九龙东区内的连系和改善区内的行人环境。我们会继续努力不懈以不同措施,全面地在九龙湾及观塘商贸区推展“易行”九龙东的概念,包括研究便利私营机构提供行人天桥的措施;研究优化海滨道公园的可行性,以加强牛头角港铁站与观塘海滨的连系;研究优化九龙东后巷成为行人网络一部分的可行性;及研究于九龙湾港铁站附近加建行人天桥,以疏导现时挤拥的行人通道,并加强九龙湾港铁站与未来的东九文化中心及附近一带住宅区的连系。
随着“飞跃启德”城市规划及设计概念国际比赛公布结果,以健康城市为题的“启德2.0:健康启航”获选为优胜作品,我们会参考得奖及入选作品的优秀设计概念和构思,开展“飞跃启德”的规划及工程研究。“飞跃启德”将发展为世界级的旅游、娱乐和休闲枢纽,让广大市民及旅客享用。
我们会以九龙东作为试点,研究发展“聪明城市”(Smart City)的可行性,例如利用科技增加人车的畅达度和管理区内设施,以数码形式发放资讯予公众,让市民可以更享受在这个地方工作及玩乐。
我们会继续与公众及九龙东不同持份者紧密连系,以制订策略及不同措施,促进九龙东转型成为另一具吸引力的核心商业区,以维持香港长远经济发展。
持续推行的措施
(I) 增加土地供应
(a) 土地用途检讨
为应付房屋及其他发展需要,规划署已检视全港现时空置、作短期租约或其他不同的短期、“政府、机构或社区”及其他政府用途的政府土地,以及“绿化地带”用地。各项土地用途检讨已物色到合共约150幅具房屋发展潜力的用地,如能及时修订有关的法定图则以更改土地用途及/或增加发展密度,当中大部分土地可于2014-15年度至2018-19年度的五年内,提供逾21万个单位(当中逾七成为公营房屋)。这些用地是达成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公布的《长远房屋策略》所述未来十年(即由2015-16年度至2024-25年度)兴建48万个单位的房屋供应目标的重要土地供应来源之一。值得一提的是,上述约150幅用地中,有约70幅是在完成两个阶段“绿化地带”检讨所物色的“绿化地带”用地。这些用地总面积约150公顷,只占全港“绿化地带”用地面积的约1%,当局认为适合改划作房屋用途。
正如二零一五年一月二日提交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的《增加土地供应》资料文件所述,截至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底,我们已向大部分相关区议会交代上述约150幅具房屋发展潜力用地的整体规划方向,并已展开其中45幅用地的法定图则修订工作。
政府会继续寻找其他有潜力作住宅及其他社会上有更大需求的用途的合适用地。我们明白社会对土地规划和发展有不同意见,但要解决土地供应长期短缺的问题,整个社会都必需将香港整体的土地需要,放于自身的利益之上。因此,我们希望能够与社会各界人士通力合作,一同了解、商议和解决土地供不应求的问题。
(b) 增加发展密度
我们在二零一四年《施政报告》宣布,政府认为除港岛北部及九龙半岛外,在规划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全港其他各个“发展密度分区”现时准许的最高住宅用地地积比率可适度提高约两成。
过去一年,我们已对新选定的公私营房屋用地(包括约150幅选定为具房屋发展潜力的用地)适度上调发展密度,以期善用珍贵的土地资源。如有需要,政府会向城市规划委员会(城规会)提交规划申请,以提高个别住宅用地的发展密度。此外,当局已按需要在进行中的规划研究和土地用途检讨采用适度上调的发展密度,而所有日后的规划研究和检讨亦会同样处理。
我们正检讨启德发展区的规划,并探讨进一步增加区内发展密度的可行性,以增加额外的住宅和商业楼面空间。
(c) 探讨铁路沿线的发展机会
铁路物业发展项目是私人房屋土地供应的重要来源。自2010-11年度起,共有六个西铁物业发展项目成功招标,共可提供约9 100个单位。正在筹划中的其他西铁项目包括元朗站(约1 880个单位)、锦上路站和八乡维修中心(约8 700个单位)的用地。政府会尽快推展这些项目。在二零一四年,香港铁路有限公司(港铁公司)成功招标三个项目,可提供约6 100个单位。我们会继续与港铁公司紧密联系,加快推展其项目。
政府正联同港铁公司探讨现有及未来铁路沿线车站及铁路相关用地(例如大屿山小蚝湾)的发展潜力,以善用有关土地,并视乎需要,对选定的具潜力用地进行规划及技术可行性研究。
(d) 补地价仲裁先导计划(先导计划)
为加快房屋和其他用途土地的供应,政府在二零一四年十月推出先导计划,以利便达成土地契约修订/换地申请的补地价协议。先导计划将试行两年,之后政府会检讨。根据先导计划,政府可选择及提出就某些个案进行仲裁,以釐定须缴付的补地价金额。申请人同样可申请就处理中的土地契约修订/换地申请进行仲裁。
(e) 善用土地
决策局会果断决策,善用土地。经仔细检讨后,数幅原来用途不再需要的较大用地,将会改作房屋发展或其他社会上有更迫切需要的用途。有关用地包括大埔第9区用地、长沙湾副食品批发市场第二期用地、天水围第112区用地和第115区用地,以及皇后山用地。
(f) 精简土地行政程序
地政总署一直检讨与土地契约相关的程序,并推行改善措施,例如简化土地契约条件、在根据土地契约审批建筑图则申请所提出的某些项目时采用与屋宇署一致的标准,以及精简处理土地契约修订(包括换地)申请的程序。地政总署已于二零一四年八月公布两份经整合/修订的有关根据土地契约审批建筑图则的作业备考,以协助业界。地政总署会继续进行检讨,并视乎情况推行更多合适措施以促进土地发展。
(g) 活化工厦
利便旧工厦重建和整幢改装的措施(活化工厦措施)在二零一零年四月一日生效,并将于二零一六年三月三十一日截止申请。推行活化工厦措施的目的,在于透过鼓励现有工厦重建和整幢改装,更好地利用香港珍贵的土地资源,以配合香港不断转变的社会及经济需要。截至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底,地政总署在活化工厦措施下共收到145宗申请,其中105宗已获批准,有关项目可提供经改装或新建的总楼面面积合共约124万平方米¹ 。
政府将继续监察活化工厦措施的推行情况,但暂无计划修订有关措施。
¹ 不包括24宗申请人在获批后撤回申请/终止已签立文件个案所涉的楼面面积。
(h) 西铁锦上路站、八乡维修中心及周边土地的发展
为加大力度发挥集体运输系统与住宅物业结合发展的模式,规划署会落实在锦田南西铁锦上路站和八乡维修中心土地上发展住宅的规划。有关项目占地约33公顷,估计可提供约8 700个住宅单位。与此同时,周边约110公顷土地的用途检讨亦已进行,以物色更多合适的用地作房屋发展。我们已就有关土地用途检讨向持份者进行简报,并正检视所得意见,以便作进一步研究。政府会继续致力研究现有及已规划铁路沿线土地的住宅发展潜力。
(i) 发展前钻石山寮屋区及石矿场用地
前钻石山寮屋区(大磡村)、前茶果岭高岭土矿场、前南丫石矿场和安达臣道石矿场的发展,均进展良好。安达臣道石矿场用地估计将可提供约9 410个单位,而前钻石山寮屋区则可提供约4 050个公营房屋单位。此外,我们正研究可否利用私人发展商的开发能力推行上述发展。
(j) 新发展区及新市镇扩展区
新发展区是土地供应的主要来源,以应付香港中长期的房屋需求,以及其他社会和经济发展需要。新界东北新发展区(包括古洞北及粉岭北)的最终发展建议已于二零一三年七月公布,而洪水桥新发展区规划及工程研究则进展良好。
古洞北及粉岭北新发展区会提供约6万个新房屋单位,供额外约173 000人居住。公营房屋(包括公屋及居屋)所占比例约为六成。此外,这些新发展区亦会提供约37 000个新职位。新界东北新发展区发展会分期实施,并在二零三一年全面完成。政府将按优先次序开展工程计划,先平整主要的房屋用地,特别是公营房屋用地。预计首批居民可于二零二三年入住,以应付迫切的房屋需求。新发展区发展的第一阶段将提供约16 000个房屋单位,合共可容纳约46 500人。前期工程的详细设计及相关的地盘勘测工作已于二零一四年十一月展开。
我们亦已就洪水桥新发展区制订了“初步发展大纲图”,新发展区将提供约446公顷可发展土地。根据“初步发展大纲图”的建议,洪水桥新发展区将会成为一个可容纳约218 000人口(包括约175 000新增人口),并提供约6万个新增单位及10万个就业机会的新市镇。有关“初步发展大纲图”的第二阶段社区参与活动已于二零一三年十月完成。我们正根据有关的技术评估及所收到的公众意见,拟备建议发展大纲图,为稍后进行的第三阶段社区参与活动作准备。
此外,我们亦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探讨扩展东涌新市镇成为一个更具规模的社区的可行性。下文第43段详述有关工作的进度。
(k) 发展新界北部地区
除了古洞北、粉岭北和洪水桥新发展区外,现时新界北部地区仍有大片未开发的土地(包括从边境禁区释出的土地)可考虑用作应付香港的长远发展需要。当局已于二零一四年年初委托顾问进行“发展新界北部地区初步可行性研究”,以全面检讨该区的土地用途规划,并配合区内及附近地区的基建发展,善用这大片土地作房屋、社会及经济发展用途。
(l) 检讨北区和元朗的荒废农地
为了使现时主要用作工业用途、临时仓库或荒废的农地作更有效益的用途,政府正检讨位于北区和元朗共约257公顷的有关用地,以尽早物色更多合适的用地作房屋发展。就此,我们已选定四个位于古洞南、元朗南、粉岭/上水第30区用地及缸瓦甫的土地范围进行规划及工程研究,以确定发展有关土地作住宅用途的可行性及规模。就古洞南、元朗南及缸瓦甫的用地进行的研究进展良好,而就粉岭/上水第30区用地进行的研究则会分两个阶段进行,其中第一阶段预期于二零一五年展开,于二零一六年完成,而第二阶段则会在检讨第一阶段的结果后展开。
(m) 合适的政府用地改作商业用途
透过把合适的政府用地改作商业用途,所释放的土地有助增加商业写字楼供应,从而促进各类经济活动的发展。位于尖沙咀的中间道停车场已改作商业用途,并于二零一四年九月售出。政府计划把现有核心商业区内其他合适的政府用地(包括中环美利道停车场和上环林士街停车场)改作商业用途。在可行的情况下,政府会释放其他合适的政府用地作商业用途。
我们正积极推展将水务署位于旺角的新界西办事处搬迁至天水围,以腾出水务署现址的办事处用地作公共交通交汇处及上盖商业发展。若拨款获得批准,我们计划在二零一五年年中展开工程,在天水围兴建新大楼,预计在二零一七年年底完工,以腾出旺角用地。
(n) 大屿山发展
我们将继续推进以下土地供应计划:
(i) 东涌新市镇扩展
正如上文所述,我们亦继续进行研究工作,以探讨扩展东涌新市镇成为一个更具规模的社区,以及掌握大屿山各个交通基建项目预期完成后带来的未来经济机遇,为当地居民创造更多就业机会的可行性。根据建议发展大纲草图,扩展区将提供约48 000个住宅单位,预计首批居民最早可于二零二三年开始迁入。此外,我们亦建议于东涌东建设商业枢纽区,以提供共85万平方米的总楼面面积作写字楼、零售及酒店用途,预计共可创造约4万个就业机会。《东涌新市镇扩展研究》的第三阶段公众参与活动已于二零一四年八月至十月进行,就上述建议发展大纲草图征询意见。整个研究预计可于二零一五年完成。
(ii) 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上盖发展
我们将进行港珠澳大桥香港口岸人工岛上盖及地下发展的规划、工程及建筑研究,为商业写字楼及其他用途提供共超过30万平方米的总楼面面积。这项目将与在北大屿山其他现有及规划中的发展,包括东涌发展及机场管理局在机场岛发展的北商业区,产生协同效应,以及可把握港珠澳大桥通车后的桥头经济机遇。
(iii) 东大屿都会
我们将进行在大屿山与香港岛之间中部水域建造人工岛的研究以开拓“东大屿都会”。以策略性交通接驳连接香港岛、大屿山,以至新界西部,“东大屿都会”极具潜质发展成为香港第三个核心商业区,以及一个可容纳数十万人口的新一代新市镇。
(o) 维港以外填海及发展岩洞
我们将继续推展维港以外填海地点的进一步研究,作为增加土地供应的其中之一个方法。为了能预先考虑主要环境因素,我们已为大屿山北面水域大致完成了一个累计性环境影响评估(包括中华白海豚调查)。根据该评估的结果,我们将尽快开展欣澳填海的规划及工程研究。另外,我们计划在二零一五年开展龙鼓滩填海的规划及工程研究。根据过去几年完成的公众参与,我们亦会为其他维港以外具潜力填海地点制订研究计划。
在岩洞发展方面,我们已在二零一四年九月展开搬迁沙田污水处理厂往岩洞的勘测和设计工作,以期腾出约28公顷的现址作其他有利民生和与周边环境相融的用途。该工作进展良好,预期可于二零一七年起分阶段完成。
我们亦已在二零一四年下半年就搬迁另外三个政府设施往岩洞,即西贡污水处理厂、钻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库、及深井污水处理厂,展开可行性研究,以腾出共约6公顷具发展潜力的市区用地作房屋发展及其他用途。
从宏观角度来看,我们正继续进行香港岩洞发展长远策略研究,拟备岩洞总纲图及制定政策指引以促进未来岩洞发展。我们亦正为合适的政府设施制订迁往岩洞的实施计划,及物色一些有明确使用需求及支持而具潜力的岩洞发展计划。
(p) 城市地下空间发展
为善用地下空间作为另一土地供应来源,我们正进行一项全港性的研究,探讨在香港市区更具规模地发展地下空间的机遇和限制。我们正构思一些初步方案以增加市区内可用作商业和其他用途的空间;把用途与周边环境不相融的设施迁往地下空间,以腾出地面作其他有利民生的用途;以及优化有关地区内的连接性。
香港传统商业区内可供进一步发展的地面空间有限,亦有交通挤塞问题。有见及此,我们已拣选了四个策略性市内地区,即铜锣湾、跑马地、金钟/湾仔,及尖沙嘴西,进行一项详细的地下空间发展先导研究。我们将会为这四个地区分别制订地下空间发展的总纲图,并物色优先项目以尽早落实。如获立法会批准拨款,我们计划在二零一五年上半年展开该先导研究。
(q) 启德发展区
启德发展区内的项目正相继推展,包括位于启德南北停机坪和前跑道的多项主要的大型基础设施工程进度理想。为了加强九龙东的畅达性以促进该区转型为另一个核心商业区,我们建议引入一个以环保连接系统为主再配合优化行人设施及其他环保交通工具的“多模式连接系统”。我们已完成该系统的初步可行性研究,包括两个阶段公众谘询。如获立法会批准拨款,我们计划在二零一五年年中开展详细可行性研究。
(II) 海滨发展
政府会继续与海滨事务委员会携手,于规划、土地用途及城市设计融合公众参与,贯彻保护及美化维多利亚港,以供大众享用的目标。海滨事务委员会与发展局已在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底,完成有关建议成立“海滨管理局”的第二阶段公众参与活动。我们会总结收集所得的意见并拟订未来路向,以缔造一个富吸引力、朝气蓬勃、畅达和可持续发展的海滨。
(III) 楼宇维修及市区重建
(a) 加强香港的楼宇安全
自二零一一年四月起,我们采用一套多管齐下的方法,当中涵盖立法、执法、对业主的支援及协助,以及宣传和公众教育,以进一步加强本港楼宇安全。
过去数年,我们通过立法推出多项制度及计划以加强楼宇安全,当中包括违例招牌检核计划、强制验楼计划、强制验窗计划和小型工程监管制度。我们会继续监察这些制度及计划的实施情况。
在执法方面,屋宇署自二零一一年四月起采用经修订的僭建物执法政策,扩大须予取缔僭建物的涵盖范围,以涵盖所有位于楼宇外部的僭建物(小型适意设施除外)。屋宇署会继续贯彻其执法政策,并会对僭建物采取大规模的执法行动。特别是,屋宇署将在针对怀疑有住用分间单位的工业大厦的执法行动中,加强检控未履行法定命令的业主,并继续对住宅及综合用途楼宇的分间单位有关楼宇及消防安全的违规情况采取执法行动。
在新界豁免管制屋宇的僭建物方面,屋宇署会继续到新界各乡村进行实地视察,对违例情况严重和对楼宇和公众安全构成较高潜在风险的僭建物采取执法行动。
在对楼宇业主的支援和协助方面,我们一直与香港房屋协会和市区重建局(市建局)紧密合作,通过楼宇更新大行动、楼宇维修综合支援计划及其他支援计划,协助有需要的业主进行维修和保养工程。我们将继续这方面的工作。至于宣传方面,我们会继续透过各种度身订造的宣传渠道推出各项公众宣传措施,在本港培养楼宇安全的文化,传递有关楼宇安全的信息。
(b) 市区重建
政府在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公布《市区重建策略》。该策略下的主要措施的最新进展如下:
(i) “需求主导”重建项目先导计划(“需求主导”计划)
市建局自二零一一年七月推出“需求主导”计划以来,该局已开展十个项目,其中两个由于未能符合在指定时限内获得80%业主同意的门槛,已经终止。
虽然“需求主导”计划反应理想,但市建局正面对涉及较大地盘面积的申请数目日增的挑战,该局就这类申请需要考虑的因素亦更形复杂。为了让市区更新计划可持续推展,兼顾善用土地和改善受影响住户的居住环境,并同时能做到长远财政自给的目标,市建局已就计划进行检讨,并谘询了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巿建局辖下的七个分区谘询委员会,以及巿建局主要重建地区的区议会的意见。巿建局于二零一四年十二月五日公布有关检讨结果,计划的主要修订包括:
- 在递交申请时所需的业主同意比例,将由不少于67%提高至不少于80%,以确保将来获挑选的“需求主导”项目在递交申请时已取得更多现有业主的支持,以提升项目可以顺利推展的机会;
- 将申请地盘的面积要求由最小400平方米,增加至最小700平方米,以提升“需求主导”项目重建后可带来的规划裨益和楼宇设计效益;以及
- 在挑选项目时将更着重地盘的楼宇状况。申请地盘涵盖的楼宇若附有屋宇署发出而长期未执行的维修令,则将会被扣分。此举是表明巿建局不鼓励忽视楼宇维修和管理责任的业主,透过“需求主导”计划寻求重建。
巿建局计划在2015-16年度,按经修订的申请要求和评分准则,推出第四轮计划的申请。
(ii) 市区更新地区谘询平台
二零一一年《市区重建策略》的另一重点,是成立九龙城市区更新地区谘询平台(九龙城谘询平台),以全面及综合的方式,就该区的更新工作向政府提供意见。九龙城谘询平台已向政府提交“九龙城市区更新计划”(计划)。我们现正研究计划,并会因应情况,日后在该区的市区更新工作中作出跟进。我们亦会根据九龙城谘询平台的经验,考虑在适当时候成立第二个谘询平台。
(iii) 巿区更新信托基金
巿建局拨款五亿元成立独立运作的市区更新信托基金,资助为受市建局重建项目影响的居民提供援助和意见的社区服务队。二零一二年,基金推出市区更新文物保育及地区活化资助计划(资助计划),至今已有七项由社区团体建议的项目获批资助。基金的董事会现正就资助计划的运作进行检讨。
(iv) 资助出售房屋
为回应中低收入家庭对资助出售房屋的需求,我们会与巿建局积极探讨该局可如何协助增加资助出售单位供应,为这些家庭提供更多选择和置业机会。
(c) 升降机及自动梯条例
机电工程署(机电署)会继续执行《升降机及自动梯条例》,包括为合资格人士注册,以及为负责人² (包括楼宇业主)提供支援协助他们管理升降机及自动梯、执行巡察、推广优化旧式升降机及推行公众教育,特别是关于负责人在《升降机及自动梯条例》下需履行的责任,以提升香港升降机及自动梯的安全。经谘询升降机及自动梯安全谘询委员会后,机电署在二零一四年实施一系列的改善措施,包括修改注册承办商表现评级制度及发布政府及私人住宅楼宇升降机保养价格以供负责人参考。
² 负责人是指升降机或自动梯的拥有人或任何人士拥有升降机或自动梯的管理或监控权。
(IV) 改善行人环境及加强对外联系
(a) 新界单车径网络
我们继续于新界区发展单车径网络。由马鞍山至上水的单车径已经落成,并于二零一四年三月开放予公众使用。我们现正为馀下路段进行规划及详细设计工作,如获立法会批准拨款,我们计划于二零一五年年底展开上水至屯门段的单车径建造工程。
(b) 莲塘/香园围口岸
蓮塘/香园围口岸的工地平整工程进度良好,口岸连接路的建造工程已于二零一三年七月起分阶段展开,而治理深圳河的第四期工程亦有理想的进度。口岸大楼及相关设施的设计已于二零一四年三月大致完成,我们计划在二零一五年年初申请拨款,以期于二零一五年上半年展开口岸大楼的建造工程及于二零一八年完成有关工程。
(V) 起动九龙东
起动九龙东办事处继续积极推展“起动九龍东”政策的措施。我们透过不同的公众参与活动吸纳公众意见,将概念总纲计划持续演进,并于二零一五年一月公布概念总纲计划4.0版本。
当局已在2012-13及2013-14两个财政年度出售三幅九龍东区内的政府土地,共提供约14万平方米商业/写字楼楼面面积。同区另有两幅政府土地亦已纳入2014-15财政年度政府卖地计划中,可额外提供约12万平方米商业/写字楼楼面面积。自二零一二年,九龙东有13项私人发展项目完工,新增商业/写字楼楼面面积约26万平方米。未来五年,我们预计九龙东可再提供约90万平方米的商业/写字楼楼面面积。九龙东商业/写字楼楼面的供应量将持续增长。
为加快释放九龍东的发展潜力,我们正安排搬迁九龍湾及观塘兩个行动区内一些现有的政府设施,包括验车中心、废物回收中心及驾驶考试中心。九龙湾行动区的规划及工程研究已于二零一四年八月开展,并预计于二零一五年年底左右完成。另外,我们亦正与运输署及相关部门筹备新验车中心的设计及技术要求。预计兩个行动区有潜力可共提供约50万平方米的商业楼面面积。
为加强九龙东区内的连系和改善区内的行人环境,我们为九龙湾商贸区制订多项短、中、长期改善措施。与此同时,我们亦于观塘商贸区进行同类研究,以提升区内的行人畅达度及交通情况。
在改善环境方面,观塘海滨花园(第二期)预计于二零一五年第二季开放给市民使用。另外多项公共空间及现有设施的优化工程亦取得进展,其中包括把九龙东工业传统及公共艺术与城市设计潜力研究的成果融入了骏业街游乐场的优化工程中。我们亦正与渠务署、建筑署及康文署等部门合作,研究把现有敬业街明渠优化成翠屏河,包括提供河边观景空间,改善附近行人设施,以及加入绿化元素等。另外亦在励业街、海滨道及九龙东多个地点加种树木和各类植物。
起动九龙东的其中一个发展策略是多元化。我们会继续在九龙东提供给文化艺术和创意产业营运的空间,当中包括善用天桥底的地方。我们在二零一三年十一月底至二零一四年一月初进行了“观塘绕道下的创意、文化艺术设施”的市场意向调查,旨在邀请有兴趣的非牟利机构就“反转天桥底一号场”及其毗邻的两幅空置土地(“二号场”及“三号场”)与我们分享他们的初步营运计划及概念。我们的目标是在二零一五年年初挑选出合适的合作伙伴管理和经营该等当代创意及文化设施,供市民享用。我们亦正寻找机遇于区内未来的发展项目(例如观塘行动区)提供合适空间支持创意产业的发展。
将九龙东转型为香港另一个优越的核心商业区,是复杂而长远的市区转型过程,当中我们须平衡各持份者的不同需要。截至二零一四年十二月,办事处共举办了超过300场简介会、座谈会、工作坊、参观和研讨会,参加者超过9 000人。除此之外,不同团体在“反转天桥底一号场”及启德跑道末端亦举办了约60项“地方营造”活动,包括街头舞蹈比赛、乐队演出、跑步比赛、摄影工作坊、户外电影欣赏、嘉年华会、艺术及手工艺工作坊、建筑展览、单车比赛、时装表演及市集,超过9万人参与。起动九龙东办事处会继续与社区紧密联系,聆听市民的意见,以期完善我们在九龙东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