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造业与创新

人类社会的文明进程,从来都离不开创新思维。举一个简单例子,大家能想出石头有什么功用吗?生火、在洞穴墙上刻画、作为武器、建屋、敷设渠道;及至并合为混凝土,用以建造更高更坚固的建筑物。人类就是凭着这样的创意,不断探索新事物,引领社会向前进步。可见创新的重要。

香港建造业同样需要不断注入新的思维,才可协助我们解决复杂多变的难题,满足社会不同的需要。发展局近年正积极探索一项土地供应的新犹──发展岩洞。众所周知,本港拥有不少坚硬的花岗岩,很适合用作发展岩洞,我们可以把一些合适的政府设施搬入岩洞,以腾出更多珍贵的地面空间。我们正全力推展将沙田污水处理厂搬进女婆山便是一个好例子,把厌恶性设施搬走外,还腾出28公顷的珍贵土地。现时,土木工程拓展署正就发展岩洞展开长远策略研究,并拟备本港的岩洞发展大纲图,以及制订采光、通风及防火等的相关技术指引;并且研究同时以此为地下石矿,提高整个项目经济效益。这种「以石头换取空间」的做法,是我们在建造业其中一项创新的尝试。

此外,创新技术亦可以帮助建造业界解决许多日常运作的问题,提升生产效率,「建筑资讯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或简称 BIM )便是其中一例。建造工程项目一般都需要众多不同专业的人士、承建商、分包商、工人与不同的系统充分协作,而工地的现实情况亦往往是复杂多变,在缺乏有效而快捷的沟通途径下,容易出错,而一些大胆创新的建造方案更难以推行。为此,政府及业界正大力推广BIM的应用。这项技术主要是透过电脑建立虚拟3D模型,让参与工程的各方,包括建筑师、工程师、承建商、供应商以及从业人员,都能第一时间掌握工程项目的资讯,有效快捷地沟通,同时透过简单地输入资料,及早识别和解决可能在施工过程出现的问题,减少因施工错误而导致的时间及财务损失。再者,使用BIM更能优化预制组件的细节,提高生产预制件的准确度。有了BIM这项有效的沟通平台,亦间接鼓励了更多外型夺目创新的建筑物的建造,理工大学赛马会创新楼和城巿大学邵逸夫创意媒体中心便是其中两个成功例子。目前共有34个不同类型的政府工务工程项目在不同阶段应用了BIM。除此以外,BIM还可以在有关发展项目日后的维修管理上提高效率,节省开支。

至于机械使用方面,外国建造业已在「机械臂」(Robotics)及「机械外骼」(Exoskeleton)取得初步成果。 Robotics能提高在工地上装嵌精细组件的准确度,同时有助改善工地的工作环境、保障工人安全、提升工程质素及生产力,更能吸引年青人加入建造业。过去两年,建造业议会在BIM的标准订定、培训和推广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期待建造业议会在本港推广Robotics技术方面,同样发挥积极的推动角色。

创新亦不一定牵涉复杂的高科技,简单巧妙的安排也可以是一种创新。以九龙东为例,我们以创新思维融合当区昔日的工业文化,促进当区转型为绿色核心商业区。透过提倡在九龙湾及观塘商贸区推动畅达易行(walkability) 的创新概念 - 包括增加绿化、活化后巷及加建行人天桥,改善行人道和过路设施,让巿民可以更舒适地在区内漫步。我们亦正研究在当区引入多项创新技术,包括低碳建筑、区域供冷系统、即时公共交通资讯通报系统等,希望为巿民带来更舒适环保的社区环境。

总的而言,「创新」思维可以提升建造业的效率、提高行业的生产力,让行业可持续发展,为巿民带来更舒适的生活环境。为了鼓励创新,建造业议会今年首次举办了「建造业议会创新奖」,并在上周二(12月15日)于礼宾府举行了颁奖典礼。比赛分为香港学术组、建造业界从业员组及国际组,并特设本地青年创新奖,以鼓励年青一代的学术界及建造业从业员发挥创新概念,为建造业界培养创新构思。报名参赛的本港和外国作品非常踊跃,令人鼓舞。我谨在此恭贺一众获奖的参赛队伍,我相信他们努力所作的突破,可以成为业界的榜样,引领香港建造业的创新发展,继续向前迈进,为社会带来裨益。

2015年12月20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