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虑全局 不再蹉跎

过去几个月,特区政府一直努力增加房屋土地供应,我在「局长随笔」中亦有多次提及,希望大家在斟酌我们推出的各项措施和方案时能够考虑全局,作出抉择,携手解决土地短缺问题,并建立土地储备。

在我们全力觅地之际,不时有个别团体提出各种理由和数字质疑对土地的需求,他们忽略整体社会的现况和实际需要,反对政府提出的一些建议,例如在维港以外填海。其中一个反对理由是未来人口增长比之前测算为低,因此不需要开拓这么多土地。另外又指应等待我们仍在检视中的数据和研究结果全部完成后,才考虑我们提出的增加土地供应措施。

首先,我认同人口政策是需要检讨的,而政务司司长正主持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的工作。但我必须指出,人口预测不可能完全准确,它会因应社会和经济的变化而调整。此外,即使推算或有偏差,整体趋势仍是向上,尤其面对人口老化持续,我们更有必要增加年青人口。再者,过往的经验告诉我们,要改善生活质素,便得增加社区设施、完善交通网路、发展经济,社会对土地的需要只会增加,不会减少。我们不能再蹉跎,我们没有这个本钱,缺地的情况已颇为严峻。

根据统计处的资料,七十至九十年代是香港人口增长的高峰期;九十至二千年,增长放缓,但平均每十年仍增长约50万人。按2012年公布的人口推算,未来30年香港人口增长约137万,即平均每十年增加40多万,与沙田新市镇(不包括马鞍山)的人口相若。要应付未来的增长,每十年我们便要有一个与沙田新市镇相若的地方。沙田新市镇的总发展面积逾2,700公顷,大家不妨打开地图,未来十年、二十年、三十年有那些可让我们作此规模发展的土地?事实上,根据规划署的资料,由1990年至2011年这廿年间,香港整体建设土地面积由14,600公顷增加超过80%至26,500公顷,即平均每年增加约540公顷,差不多等于每五年增加一个沙田新市镇的面积。可是近几年却几乎停滞不前。

我们眼前正缺乏土地是有目共睹的:(一)公屋轮候册上有逾22万户、(二)居于劏房、寮屋和其他居住环境恶劣的市民为数不少、(三)须安置受影响的住户才能重建旧区和旧屋邨、(四)首个五年建79,000个及第二个五年建100,000个公屋单位,同时亦要兴建居屋、(五)每年须供应可兴建二万个私人住宅单位的土地,确保楼市平稳发展、(六)商业楼面、写字楼、商铺等均短缺、(七)公园/休憩地方、老人院舍、医院、学校、社区会堂、体育文娱和宗教设施都需要土地、(八)在提供上述各种用地的同时,亦需各种支援基建和设施,包括道路、铁路、滤水厂、污水厂、电力站等。

让我以启德发展计划和新界东北新发展区为例,说明建立土地储备的重要。启德计划始于1992年,当时的发展总面积约580公顷,可容纳32万人口。但经过多番谘询及决定零填海,今天它的总面积只得323公顷,规划容纳约9万人。即使我们正在检讨发展密度,但由于供水、供电、排污、空气质素、通风和交通等制约,并兼顾区内其他如体育、商业设施的需要,增加幅度不可能太大。启德最近才有土地可供出售作私人住宅发展,今年稍后才有公营房屋落成。这些供应只能部分应付未来十年人口增长。

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的提出始于1990年,至去年第三阶段规划的面积约700多公顷,可容纳约15万人口。我们亦正进行发展密度检讨,但同样要面对上述制约,加上不能再延误,增加幅度也不能太多。估计第一批单位最早于2021/2022年才落成,只能部分应付未来第二个十年的人口增长的需要。

这两项计划从提出、研究、规划到开始有人入住,前后花了超过20年时间,可见新开发土地需时很长。

为了应付开拓土地过程中的不确定因素和冗长的程序及时间,我们必须多管齐下,让各种土地供应模式互补不足,并建立土地储备。这样做一方面是风险管理,另一方面,也让我们可以及时掌握未能预见的发展机会。

我上星期去了新加坡交流,他们的总体规划图上便有不少土地储备和具弹性用途的用地。他们的填海规模和成功案例,我在之前的随笔中已有提及,不再在此重复。但他们的经验其实正是我们自己之前的成功经验。填海是最适合作土地储备的方案,因为它不涉及收地迁拆,可以短、中及长期的形式存在按实际需要取用,而且可发展的面积较大可供较全面的规划、政府较易掌握发展时间。但很可惜,我们在二千年初起没有再展开填海的研究,反而自2007年把本地建造业所产生的剩余填料运往170公里以外的台山,不在香港却在台山完成了超过400公顷的填海土地,无法舒缓我们自己短缺的土地供应。

如果现在香港仍裹足不前,不尽快推进有关工作,让土地供应紧绌继续窒碍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最受影响的是谁?

2013年5月19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