务实共议 创建未来

新界东北新发展区最后方案经过十多年的研究、谘询及反复讨论,最终政府提出了「粉岭/上水/古洞新市镇」计划,提供土地解决香港中期的房屋、经济及社会发展的需要。计划公布了十天,我与同事们分别接受传媒访问及出席论坛,向大家讲述计划内容,并回答大家关注的提问。可是,社会上出现了一些误解,亦有部分受影响的居民/农户坚持不迁不拆。日前,我们已透过脸书回应了「官商勾结、利益输送」这并非基于事实的指控,释除不必要的疑虑。今天,我希望就不迁不拆的诉求再作说明。

首先,规划署是按照城市规划和设计的原则对整个新市镇作出最佳的规划和布局。新市镇日后会提供60,700个公私营住宅单位、新增人口174,000、配备了37,700个就业机会、还有学校、医院等各种各样的配套社区设施、农业地带、公园和绿化地带、自然保育区等。因此,即使我们已尽可能减少对当地现时居民的影响,但无可避免地仍然有约1,000户居民需要搬迁。我们会主动联络他们,详细介绍方案,特别是对他们的补偿和安置安排,以及其他可以提供的协助。

为什么不能完全不迁不拆呢?让我们看看新市镇的规划布局。首先是古洞北。落马洲支线早于1998年划定了古洞北铁路站的位置,按一贯的规划和城市设计原则,铁路站方圆被划为市中心,并兴建高密度的住宅,尽可能让更多人居住(古洞北的八成人口会居于铁路站半径500米的步行范围内),方便他们与区外的连接和到区外就业,减少车辆的使用,提升环境质素。而例如须迁拆的古洞村便正正在这范围之内。

至于粉岭北,规划概念是利用现时粉岭/上水新市镇与梧桐河之间的土地作发展,在这狭长地带的东西两边各划出一个公共交通交汇点,分别建成市中心并兴建高密度的住宅和商业群。在这两个群组中间建设中心公园和一系列的社区设施,令新旧市镇内的市民都可以方便使用。而例如马屎埔村正坐落于东边的住宅和商业群之中,是发展的主要部分之一,因而要迁拆。

除此之外,有些受影响人士的农庄坐落于现时的交通干道旁边,交通便捷,基建设施齐备,对面现时已是大型的屋邨。相对于农耕活动,这些地点更适宜作高密度发展。何况,其中有些受影响人士是近几年才搬到该处,他们并非单靠务农为生,而是同时经营社区农庄和举办其他活动。

事实上,古洞北和粉岭北内相当部分的寮屋是占用政府土地而建,并无登记。不少卫生环境恶劣,排污设施缺乏。我们在谘询期间收到不少居民表达要改善居住环境的诉求,新市镇规划亦回应了这些居民的实际需要。

面对以上的情况,政府在平衡整体社会需要与照顾受影响人士之间的抉择如何?诚然,这抉择是困难的,但我们没有容易的选项。搬迁居民是情非得已的决定。

对于受影响的居民,政府会协助他们搬迁。合资格的居民可获得最高不超过60万元的特设特惠补偿和其他搬迁津贴或搬上公屋。我们已预留用地建资助房屋供他们选择上楼。未完全符合资格的,我们也会考虑个别情况,行使酌情权发放补助。稍后地政总署同事会主动接触他们,在公帑运用得宜的前提下尽量提供协助。

对于受影响的务农人士,我们会联同渔农自然护理署尽力提供协助。新发展区内受影响的常耕农地有28公顷,我们已在古洞南勘察了约103公顷土地,其中约34公顷现为休耕农地,可供受影响的务农人士迁往复耕之用。我们会推出一个特殊农地复耕计划,渔护署人员会主动接触该地带的私人农地业权人,为他们与受影响而有意继续耕作的务农人士进行优先配对。此外,政府拥有的农地也会以短期租约方式供受影响的务农人士复耕。经核实真正农民身份的受影响农户,在觅得可复耕农地后,可向地政处申请豁免书,以兴建一幢两层合共不超过17呎高、有盖面积不逾400平方呎的构筑物,供自住和摆放农具之用。

除了发展以外,我们很注意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态环境及村落。考虑到当地的文化与历史后,会保留河上乡村和燕岗村。至于农耕方面,除了保留了58公顷农地外,还保育了生态价值高的塱原及其周边农田共约37公顷,并将之划为自然生态公园,由政府征地后交渔护署管理,维持农耕活动。公园以南和双鱼河以北的土地,也会保留为农业地带,成为一道天然的南北屏障,保护该公园。

我们会继续抱着专业、务实和合情合理的态度去处理新市镇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的矛盾。在服务全港市民的同时,我们会照顾受影响的居民,不会偏向任何一方的利益,亦不会迴避任何阻力。未来,除了出席立法会发展事务委员会会议及公听会,我们也会到区议会和到古洞北、粉岭北与当区居民会面及听取意见,希望大家明白新市镇计划对全港的重要性,能务实地一起商议,推进新市镇的发展。

2013年7月14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