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优势 拓经济创就业

「洪水桥新发展区规划及工程研究」第二阶段社区参与刚于本月15日展开,它是继「新界东北新发展区-粉岭/上水/古洞新市镇计划」后的一个重要项目。政府早于九零年代全港发展策略检讨中确认了洪水桥具有发展潜力;其后2007年公布的「香港2030:规划远景与策略」建议推行新发展区,以应付香港长远的房屋需求及提供就业机会,并将洪水桥列为其中一个项目,建议作多元化发展。

「洪水桥新发展区」内的棕地比较多,有逾190公顷土地(占总面积23%)被用作露天贮物及港口后勤活动。第一阶段社区参与期间,社会普遍支持「洪水桥新发展区」项目,并认为政府应整合棕地发展,采取灵活政策让合法经营者为物流业提供后勤支援服务,为当区提供就业机会。

由于「洪水桥新发展区」享有优越的地理位置,可连接香港国际机场、新界西北、深圳和大珠江三角的交通运输网络,我们准备将约72公顷土地留作「特殊工业」-物流和科技区用途,供物流业、测试和认证业、资讯科技(包括资料储存中心)、电讯业和商贸用途。新发展区位于屯门及元朗的中间,并且与天水围新市镇接壤,因此在规划上特别强调与现有新市镇的协调发展,为不同技能水平人士提供就业机会,从而促进整个区域的经济活动,改善民生。

让我扼述新发展区的初步发展大纲,并就社会上对一些重要议题的初步意见作些说明。

初步发展大纲图:
(一)新发展区面积约826公顷,可发展面积445公顷;
(二)新增人口175,000(未包括现时人口约43,000);
(三)新增60,000个住屋单位;
(四)新增约100,000个就业机会;
(五)地积比率一般介乎3.5至6.5倍,市中心混合式发展则为8倍;
(六)公私营房屋比例为51:49;
(七)预计首批住屋可于2024年入伙。

整体规划及设计特色:
新发展区将会有两个市中心,主要市中心位于拟建的西铁洪水桥站周边,次中心则毗邻现有西铁天水围站。前者将建造成为一个新界西北区域性的商业及商贸枢纽,设有大型购物商场、办公室、酒店、其他商店和服务业,以及高密度住宅发展。后者则同时可为现时天水围居民提供所需的额外商业设施,周边并会作多类型的零售及商业用途。两个市中心将会提供大量适合各种技能水平的就业机会,而前者将有道路直接与毗邻的港深西部公路连接,重型车辆毋需驶经住宅区。

住宅区主要分布在区内的东部和北部,以及青山公路南面。东部和北部会提供各类社区设施,与毗邻的天水围和流浮山融合共用。青山公路南面的住宅和村落将会保留,并会改善其排污设施及排水系统。区内会有不同类型的康乐设施、单车径和行人路网络;规划上设有观景廊、楼宇发展布局和高度层次有序,让发展项目在视觉上与周边自然景色配合并确保空气流通。此外,亦会研究在各层面引入节能措施。

公私营房屋比例
我们听取了须建立均衡社区,避免公营房屋比例偏高的意见,现时建议的公私营房屋比例是51:49。这比例是考虑了毗邻天水围新市镇公屋比较多的现况,若将两区合并计算,公私营房屋整体比例将是69:31。

交通配套
日后新发展区约45%人口居于两个市中心的500米步行范围内。此外,考虑到发展区是一片被山环绕的盘地,空气污染物较难消散,我们建议取消天影路以改善区内空气质素,另在主要道路旁预留地方兴建有效率的环保交通运输,应付超过21万人口和10万就业人口的需求。

收地和清拆
发展计划仍处于初步规划阶段,详细的发展方案和受影响范围仍有待进一步确定,现时讨论收地清拆和补偿安置言之尚早,政府亦未启动任何征地程序,但我们完全明白可能受影响居民的担忧,会做好沟通工作。

发展模式
任何落实发展的模式必须公平、合理和符合公众利益,现阶段我们对发展模式持开放态度。发展区内可发展土地约四分之三属私人拥有,其中夹杂不少祖堂地。

「洪水桥新发展区」第二阶段社区参与活动会一直举办至10月15日,内容包括:简介会、社区工作坊、公众论坛、巡迴展览及焦点小组会议。希望大家积极参,亦可透过网上平台和我们交流,帮助我们拟备一份适切回应社会期望和需要的发展大纲。

大家可按以下连结详阅整个发展计划。
http://www.hsknda.gov.hk/big5/index.html

2013年7月21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