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对气候变化的水资源管理策略

联合国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最近发表第五次评估报告,确认了20世纪中期以来的全球平均气温上升,是由人为的温室气体浓度上升所引致,进一步引证了全球气候正在暖化。香港虽位于南海沿岸一隅,但都受气候变化影响。香港天文台已预期气候变化会加剧,出现极端天气的日子将更频密,发生持续干旱或暴雨的机会相应会增加。干旱的气候会影响雨水收集量,亦会影响东江水源,加上对食水需求的持续增长,令我们的水资源管理面临不少挑战。

水务署于2008年推出《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采取了多管齐下的措施,保障市民有稳定的供水,策略重点是「先节后增」。首先我们强调和推广节约用水,以控制用水需求增长。第二,丰富的海水是我们水资源的优势,近10年逆渗透薄膜技术发展已达成熟阶段,海水淡化将会是很值得探讨的补充水源。第三,研究在新界东北新发展区、上水及粉岭地区供应再造水作冲厕及其他非饮用用途。第四,与本地大学和香港天文台接触,探讨进行与气候变化有关的研究,加强我们就气候变化对水资源冲击的认识,制定适当的应对和应急方案。

虽然水务署努力做好水资源管理,但正如上文所说,近年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持续暴雨,有时会造成水塘满溢,而须排出大海。我们明白水资源十分珍贵,不应浪费天赐的甘露。但在探讨如何减少水塘满溢的情况之前,必须先了解建造水塘的基础。

一般来说,如果集水区每天收集的雨水能足以应付其供水范围当天的需要,便没有水塘也可。但现实上,降雨量在旱季与雨季之间的变化很大,所以需建造水塘作为缓冲,以调节旱雨季之间水资源供求不均的情况。因此,我们在设计集水区和水塘容量时,主要考虑在干旱年集水区收集得的水和水塘可储存的水能否应付供水范围的用水需求。

此外,建造水塘的投资高昂,需要考虑成本效益,如果着眼于收集多年一遇的降雨量而将水塘的规模设计过大,就会出现长年库容虚置,不能地尽其用。基于上述考虑,当出现持续大雨,部分水塘的进水量大于其出水量和剩余储存量,便会出现满溢。所以,工程师在设计水塘时,须计算可能出现的溢流流量,并配以溢流设施,将超出水塘库容的洪水安全地排出大海,确保水塘堤坝的安全。

我们曾经考虑以扩建水塘和水塘联网等方案,进一步减少溢流量,但评估结果显示,要再减少溢流的投资和运作成本,将远高于现时收集雨水甚至购买东江水的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此外,部分水塘群组的水坝和供水设施已被列为法定古迹,例如九龙水塘主坝和大潭水塘群组的水坝,因此不适合扩建。而且,扩建水塘可能会对下游的资源和生态环境构成影响。

香港是国际大都会,各行各业均高度依赖稳定的食水供应。气候变化带来持续干旱的机会增多,我们需要将水塘总存水量维持在适当水平,以确保在极旱的情况下,水塘的库存量仍足以应付需求,其中香港两大水库,即船湾淡水湖和万宜水库,就是我们应急存水的主要储存地,而近年水务署透过调度,两大型水塘已罕有出现满溢的情况。而溢流主要出现于港岛区和九龙区的水塘,它们都是建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按照当时用水的需要,设计库容较少,在雨季持续大雨下,容易出现满溢。尽管如此,我们仍会继续努力研究减少细小水塘的溢流量。

东江水方面,自从我们于2006年改变购买方式,即采用统包总额方案,因应香港实际用水需求,每月向粤方订定输入的东江水水量,使到我们在控制本身的存水量方面可以更有弹性,从而更有效地尽量减少大型水塘满溢,避免浪费水资源并节省抽水成本。在此之前,由1994年至2005年,香港水塘的溢流量平均每年约1亿100万立方米。但自2006年起采用统包总额方案后至2012年,溢流量平均每年约2900万立方米,大幅减少71%。如果扣除特大暴雨的2008年,则该年以后每年的溢流量介乎30万至2500万立方米,平均每年约1400万立方米,占每年香港总用水量约1.5%,反映方案颇为有效。

为确保水资源的可持续运用,我们需要从多方面着手,但以大家参与节约用水至为重要。我们希望与你携手,共同引领香港迈向节水型的城市。

2013年12月8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