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育和发展

香港地少人多,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可供发展的空间显得很有限,致使不少旧建筑要让路,被拆卸以腾出可发展空间,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另一方面,市民对保育历史建筑和文化很重视,一些人甚至不觉地把保育和发展对立起来,其实保育和发展并非零和游戏。这些年来,政府透过政策制订和投放资源,尽力做好保育工作。

上月底,我们与香港大学建筑文物保护课程合办了一个文物保育国际研讨会,主题为「文物保育的最新动向:全球视野及本地展望」。研讨会吸引了300多名人士出席,包括不少文物保育界的学者及专家,除了得到国家文化部副部长及国家文物局局长励小捷先生出席致辞外,我们亦邀请到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助理总干事弗朗西斯科•班德林(Francesco Bandarin)和其他来自世界各地的着名文物保育专家为研讨会担任演讲嘉宾。

在研讨会上,海外及本地的专家就文物保育最新动向作了深入交流,包括探讨如何在急速的城市发展中,保育我们的历史建筑,特别是私人拥有的历史建筑。席间,专家指出,像香港一样,一些经济已高度发展的大城市如伦敦、巴黎等,都同样面对艰难的取舍。对保育的定义、新旧共融的理解和期望、对不同年代历史建筑的保育方式等议题,近年都不断有所演进并引发热烈讨论。

另外,专家认为,保育和活化历史建筑的方式虽然时有新颖措施,但大多仍有争议性,未达致社会上的共识,亦未寻找到一些放诸四海皆准的保育方程式。然而,面对重建发展的市场压力下,在已发展城市进行保育,各地政府采取了各项不同「软硬兼施」的手法,尽力在实际可行的情况下保育历史建筑,例如:在「硬」的方面,有透过城市规划和环境及文物影响评估加强保育;在「软」的方面,则透过不同的经济诱因和资助计划鼓励保育。

此外,专家亦有讨论了近年保育人士所提倡的「历史城市景观」的概念,研究如何在城市不断的变迁下,保存其特色。

今年初施政报告提出需要总结过去数年的经验,检讨保育私人历史建筑的政策,包括就公共资源动用的程度和方式制订更具体的机制和准则,以及研究是否需要透过城市规划以加强保育私人拥有的历史建筑。所以,我们邀请了古物谘询委员会(古谘会)这个重要的保育顾问兼伙伴,与我们携手共同筹划和进行这项政策检讨。

就此,我知道古谘会特别成立了两个工作小组,分别就与政策检讨有关的课题,从政策和策略,以及技术层面进行深入讨论。过去大半年,为准备有关的谘询文件,古谘会前后举行了20多次会议,并约见了超过150名持份者,包括立法会议员、区议会的正副主席、专业团体、关注团体、私人历史建筑物的业主、商会,以及学者等进行交流。

草拟的工作正在进行得如火如荼,古谘会的委员投放了大量的时间和精神,但由于涉及的持份者众多,检讨范围又广阔,包括以上所提及国际上关注的文物保育议题、整体社会如何负担保育所需的资源、如何在尊重私有产权的前提下融入保育的因素、如何应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压力,以及如何鼓励私人业主保育他们的历史建筑等。

我知道古谘会对谘询文件的内容、铺排和设计反复研究,希望最终推出的谘询文件能做到深入浅出,方便大众认识现行文物保育的机制及就未来路向提出意见。因此,古谘会需要多些时间完成有关工作,估计谘询文件和建议可于明年初提交政府。届时,希望大家踊跃提供宝贵意见。在此,我衷心感谢古谘会主席和各委员为检讨文物保育政策的辛勤工作。

2013年12月29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