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渠务署致力提升排水设施防洪能力的同时,亦秉承「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积极实践「河畔城市」概念,以提升河道生态及景观设计,让河道恢复生命,为市民大众营造更美好的居住环境。活化后的翠屏河便是最佳例证,我亦于早前出席了项目的启用典礼。今次,我邀请了渠务署同事分享有关活化工程的理念及挑战,而观塘区议员及附近街坊亦会分享对新设施的看法。
昔日明渠大变身 翠屏河开放使用
渠务署高级工程师(排水工程部)温南丰介绍,翠屏河本是一条明渠,它的前身为一条弯曲小溪,流经马游塘、注入维港,水源复盖观塘市中心、秀茂坪和蓝田一带。自上世纪50年代,河道经人为改动变成明渠。
明渠属于早期修建的排洪河道,河床及河岸由混凝土复盖而成,以提升防洪能力。明渠毗邻观塘商贸区和住宅区,沿翠屏道、敬业里及敬业街,由佳廉道一直伸延至维多利亚港,全长约一公里。过往因该区工业大厦长期排放污染物,令水质恶化,附近一带经常散发臭味。
有见及此,发展局于2012年倡议,在不影响雨水排放功能和容量的前提下,将早期修建以防洪功能为主的明渠,以「河畔城市」概念改造成「翠屏河」。渠务署在2020年开展「活化翠屏河计划」,透过提升防洪效能,以及进行环境、生态和园景美化等改善工程,将明渠活化为优美的河畔空间,早前已正式开放予公众使用。
翠屏河设施广受市民欢迎
观塘区议员柯创盛认为,活化后的翠屏河具有排洪、保育和休憩用途,是符合市民期望的设施。他透露,自翠屏河自开放以来,市民纷纷向他表示讚赏翠屏河的新面貌,正好说明这是一个很好的建设。柯创盛亦期望,渠务署可以将活化明渠计划扩展到其他地区,让更多市民能够享受优美的河畔空间。
提升防洪能力 应对极端天气
温南丰表示,活化过程中工程团队面对不少挑战。提升防洪能力是项目的重要目标之一,渠务署在观塘市区稠密的环境下进行多项改善工程,包括移除原有的排洪瓶颈,增强翠屏河抵御暴雨的能力,以符合现行的防洪设计标准。
翠屏道原有的行人天桥基座横卧于明渠,令水流深度不能超过1.8 米,形成排洪瓶颈。工程团队优先改建行人天桥,并确保工程期间行人天桥的运作不受影响。改建完成后,再移除天桥基座,消除排洪障碍。另外,团队亦在翠屏道至敬业街段的河道进行挖深工程,并在上游安装1.2米高的挡水墙,将翠屏河的最高排洪能力提升至每秒超过150立方米的水流量,相当于在约17秒内填满一个奥林匹克标准游泳池。
由于翠屏河是一条运作中的排洪河道,在暴雨来临时,水位有机会于短时间内迅速上升,对工程运作及施工进度造成挑战。为此,工程团队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分析降雨的预报数据,以预测两小时内河道水位的变化。当预测到水位将会超出安全水平时,会即时通知相关人员,让前线人员有足够时间安排善后工作,确保工地安全。此外,早在工程设计阶段,团队曾在沿河多个雨水集水区抽取水样本作分析,最后于瑞和街、敬业街和伟发道设置旱季截流器,把雨水渠内受污染的旱季水流堵截,然后分流至污水收集系统处理,减少污染源排入雨水收集系统。自工程计划开展后,河流水质已有明显改善。
智能水闸改善河道水质
原有明渠因散发异味为人诟病,为了改善翠屏河水质,工程团队在下游近鸿图道位置设置随潮汐升降的智能水闸,调节水位以确保水量充足,减少河道干涸机会,改善气味问题。温南丰解释,潮涨时,水闸会先降至平卧河床的状态,让海水流入翠屏河;待潮涨过后,水闸升起,将海水储起,形成蓄水区。随后,水闸再缓缓降下,将蓄水区的河水慢慢排放至下游,产生小瀑布效果,藉以稳定翠屏河的水体。当河道上游的水位高于预设的水位,或天文台发出恶劣天气警告讯号时,智能水闸亦会预先降低,平卧河床,确保河道维持最大的排洪能力。
尽管采取上述措施,翠屏河的水质可能仍会受上游集水区在不同季节、天气状况及区内活动影响而出现少许气味问题,渠务署会持续密切留意情况并采取跟进措施。
提升生态环境 塑造活力河畔休憩空间
另外,为方便市民穿梭河道两岸,团队沿河兴建了六条跨河行人通道及一个浮岛,缩短河道两岸的步行距离,藉此连结观塘区内的工商业区、住宅,以及观塘和茶果岭海滨空间。为了美化河道景观,渠务署在随水位高低而升降的浮岛上设置特色漏斗型花盆及座位,为市民提供独特的近水体验。河道亦栽种植物和设置生态装置,创造有利生态的环境。其中,鸟杆提供雀鸟歇息及觅食的位置;岩石池提供鱼类栖息及繁衍的空间;生态墙吸引各种生物依附,提供庇护及觅食环境,吸引更多物种栖息。
团队更沿河兴建了具社区创新概念的六个园景平台,分别设置门廊地标、特色渠盖、艺术灯饰「浮蓱」,以及翠屏河吉祥物「翠屏雀」的艺术装置,为大厦林立的观塘市区提供充满创意的河畔休憩空间。近敬业里的河道两岸亦保留了超过50棵细叶榕,打造观塘市中心的林荫走廊,为翠屏河增添自然气息。
活化后环境优美、臭味大减 市民乐见变化
郭女士在观塘区工作近二十年,见证着翠屏河的变化,她回想以往明渠常散发难闻气味,令人印象深刻,而活化后的翠屏河一带气味已有明显改善。
在观塘区居住多年的街坊林女士忆述,昔日观塘徙置区环境杂乱,附近「大坑渠」(明渠)臭气熏天,经活化后的变化很大,令她喜出望外。现时她恒常沿河散步,欣赏河畔优美景色,更乐见鹭鸟在河中栖息,让她非常惊喜。
同样于观塘区工作的张女士形容,翠屏河活化后,视觉和嗅觉上都有很大变化。以往明渠旁边只见工厂区附近的蓝领工人在附近休息,而现时有更多上班族和观塘区街坊在翠屏河一带休憩、散步。她认为活化工程是一个好的开始,并有建设性影响,期望将来河畔有更多绿化空间。
经活化的翠屏河畔长廊已全面开放,期望它成为观塘的新地标,欢迎大家到访,享用这个充满活力的公共空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