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岛在一起 · 步足香港美
为连接港岛北岸海滨长廊及南区多条现有海滨及郊野步行径,《行政长官2022年施政报告》宣布在香港岛建造全长约60公里的「活力环岛长廊」,目标是在2027年底前驳通九成长廊。我很高兴看到长廊至今已驳通八成,并邀请了发展局跃动港岛南办事处及土木工程拓展署同事向大家介绍如何将香港岛的繁华城市景观及优美旖旎自然景色,与环岛长廊沿途特色景点连系起来,并优化现有海滨长廊和步行径,让市民及旅客环岛步行欣赏美景之余,亦可了解香港的历史和文化。 推动项目提速增效 落实「香港无处不旅游」 土木工程拓展署于2023年5月就环岛长廊的整体规划、走线和不同路段的优化方案展开可行性研究。跃动港岛南办事处高级工程师邓礼贤表示,为了尽快驳通环岛长廊和改善部分现有路段的步行环境,土木工程拓展署于2023年底分阶段展开工程,例如在域多利道近摩星岭一段行人路进行树木美化工程,并驳通了连接大潭笃水塘水坝底至港岛径第七段的行山径等。 邓礼贤介绍,最近进一步驳通和开放的路段包括北角东岸板道(西段)、沙湾步行径和加多近街海滨长廊。今年起亦会陆续驳通东岸板道(东段)、南湾泳滩至舂磡角配水库和鹤咀道至石澳泳滩的行山径等,以及优化现有海滨长廊和步行径,从而贯彻缔造宜居城市和推动绿色旅游,致力落实「香港无处不旅游」理念。 五大主题路径 各有特色 土木工程拓展署高级工程师卢静怡表示,为了让不同年龄或兴趣人士都能在环岛长廊找到各自的乐趣,工程团队将环岛长廊分为五段主题路径,提供不同消閒玩乐好去处。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师吴嘉浩介绍了每段主题路径的特色,包括: — 维港径:走进维多利亚港的怀抱,体验动静皆宜的多元化海滨空间— 夕霞径:欣赏壮丽日落,沉醉于夕阳与晚霞交织的美景 — 渔怡径:认识渔民生活,发掘香港渔业文化和历史 — 晴沙径:享受清新海风和美妙海浪声,漫步美丽沙滩 — 绿悠径:穿越绿树繁茂郊野,探索生机盎然的大自然 体验「以人为本、社区共融」 卢静怡提到,环岛长廊整体设计围绕三个主要概念。第一是「以人为本、社区共融」,让游人享受亲水、近水、观水的体验,增强与海滨空间的连系和互动。 连系「历史文化及香港特色」 第二个设计概念为「历史文化及香港特色」,环岛长廊途经大潭水坝、赤柱美利楼、赤柱古庙、香港仔避风塘、华富邨神像山、摩星岭银禧炮台和西环钟声泳棚等,将香港岛的历史遗产、文化地标和特色景点连系起来,让游人穿梭古今,深度游香港。 兼顾「发展与保育」 第三个设计概念是「发展与保育」,在规划和设计环岛长廊时,土木工程拓展署与相关政府部门、行山组织及环保团体交流意见和协作,因应不同山径的位置及实际状况,积极考虑在合适的路段以可持续山径概念和手作步道方式修筑山径。 首条郊野公园外的手作步道行山径 土木工程拓展署工程师陈熳淇介绍,手作步道提倡「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尽量采用现场天然物料,例如石头、木材等,以人手方式修建行山径,减少对自然环境和生态造成影响,保护现有天然地貌及景观。过去手作步道多用于郊野公园内的行山径,今次部门在规划环岛长廊走线时,留意到部分行山径沿途有合适大石,可用作修建手作步道,例如南湾泳滩至舂磡角配水库一条长约一公里的行山径,正是全港第一条在郊野公园范围外采用手作步道方式建造的行山径。 陈熳淇表示,土木工程拓展署本月举办了「手作步道工作坊」,透过让市民亲身参与建造行山径,打造每一道石级,藉此增强公众对保护行山径的意识,推广生态保育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引入数码科技 丰富游人体验 环岛长廊沿途安装特别设计的指示牌,采用扩增实景技术(AR),让市民可以透过扫描环岛长廊标志连结至相关网页,了解项目最新资讯、路线建议、特色景点简介、交通资讯等,并因应个人喜好和路线难度等,选择合适的路段,探索香港岛不同地区的美景、历史和文化。另外,沿途亦增设自拍装置、休憩设施和长椅,方便市民「打卡」和休息。 加强公众参与 向旅客推广环岛长廊 随着环岛长廊项目的推展,土木工程拓展署展开了一系列宣传及公众参与活动,亦在社交媒体设立专页,介绍环岛长廊背景、工程内容和公众参与活动,将市民及游客的建议融入项目规划和设计中,提升他们对环岛长廊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土木工程拓展署会与旅游事务署紧密合作,利用合适的渠道向旅客推广环岛长廊及周边景点。 积极与持份者协作 有序推展工程 土木工程拓展署亦会继续与不同政府部门、相关持份者及专业团体协作,落实驳通余下的路段,包括连接香港仔海滨至深湾码头径、杏花邨至筲箕湾,以及南朗山至苗锺径的步行径,并有序地推展不同路段的工程,以期在2031年底前大致完成。 环岛长廊不但连接城市空间,更是社区与自然互动的重要纽带。无论是山径、海滨还是闹市,香港都有无数值得探索的美景和故事,期待与大家 详情请浏览活力环岛长廊网页: |
2025年3月30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