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我带大家参观过不少活化历史建筑项目,近日再有一幢前法院换上新妆。前粉岭裁判法院是发展局「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第三期项目之一,去年底完成复修及活化成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本月底正式开幕。早前,我到访北区时参观了学院的设施,两位青年文化大使充当导赏员,带大家穿梭不同角落,了解一座庄严的法院如何变身为青年中心。
新界首座裁判法院
前粉岭裁判法院于1961年启用,是第一所在新界兴建的裁判法院,当时称为新界裁判署,主要处理新界北区的案件。为应付对法庭服务日益增加的需求,当局于1983年及1997年分别在大楼旁加建建筑物,增设两个法庭、办事处和当值律师办公室。自新的粉岭法院大楼于2002年落成,这所旧法院随即关闭,随后多次被租用作电影拍摄场地,包括2003年拍摄的《无间道II》。大家在正门外,仍可清楚看到外墙上写有「新界裁判署」和「粉岭地方法院」两个名称。
新古典建筑风格
法院大楼是当时典型的公共建筑,强调结构与比例的平衡。大楼只有兩层高,正面外墙有双层簷篷,以及令人联想到古典神庙建筑的仿石柱。侧面外墙则有特色的樑托和门框,展现简约的新古典建筑风格,同时凸显法院的庄严。步入大楼,中庭大堂由中央天井和长型窗户引入天然光线,并保留了一条連装饰铁欄的樓梯,直达上层的法庭。大樓装修主要选用当时较经济的物料,例如水磨石砖、马赛克瓷砖、人造石砖及涂漆。
保留原有建筑特色
两位领袖学院的青年文化保育大使王耿城和王颖潼担任导赏员,带我们参观法院,了解保育工作。现时一号法庭已活化成数码会议厅,添置了电子投票及即时传译系统,供青年人讨论政策、辩论及演说训练之用。二号法庭则保留昔日原貌,包括裁判官席、犯人栏、公众席、记者席等,日后可作模拟法庭训练之用。4个拘留室中,有3个改装成多用途活动室,让青年人有更多互动和交流的空间,余下1间则保留原貌。
法院内另有一处「保育廊」,是昔日犯人缴付罚款的地方。文化大使介绍说,当年在这里审理的第一宗案件是非法吸食鸦片案,犯人被判罚款25元,以当时来说是不少的数额。缴费处内设放置夹万的地方,复修期间需要专家才能开启,当然内里已不再存放巨额罚款,只余下一些历史痕迹。
活化作青年培训
法院经活化后展现全新面貌。现时香港青年协会领袖学院设有5个院校,重点培训青年领袖技巧,提升他们的沟通技巧、视野、社会责任等。学院同时会透过导赏,介绍法院大楼的建筑特色,与访客重温法院及新界的变迁。
其中,学院特别设计了全港首条结合创新科技和文物保育的导赏路线,利用混合实境(Mixed Reality)及扩增实境(Augmented Reality)科技,带领访客穿越时空,了解法院昔日的面貌。我亦试玩了这个结合科技、创新和保育的小游戏,化身侦探重返当年法院现场搜证,相当有趣。访客日后也可透过手机应用程式,了解法院内不同的保育地点。
「活化历史建筑伙伴计划」2008年开展至今,有赖不少有心人和团体参与,以保育、活化、善用历史建筑,为其注入新的生命力。香港青年协会多年来举办的活动,获不少青年人支持和参与。领袖学院去年12月开始试业,本月底将正式开幕。我期望这个活化保育新场地,能为香港成就更多明日杰出领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