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五题:提升防洪能力

  以下是今日(十月十八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李慧琼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甯汉豪的书面答复:

问题:

  上月香港遭遇特大暴雨,政府更首次发出「极端情况」公布。据报,港铁站、购物商场和干道等广泛地点出现严重水浸,令交通陷入半瘫痪状态。随着风暴潮的次数和降雨纪录近年不断创新高,有市民担忧极端天气将变得常态化。就提升本港的防洪能力,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有何计划检视及提高各区雨水排放系统的承受能力,以应对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会否考虑精简相关的顾问研究、工程设计及施工程序,以加快推动相关系统的改善工程;

(二)在设计和规划新发展区的基建设施时,会否充分考虑极端天气带来的风险,包括增加植被复盖、建造更高的堤坝、改善雨水排放系统,以及加强建筑物的防洪能力等;

(三)有何计划检视各低洼地区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政府会否优先改善该等地区的雨水排放系统;

(四)有否计划检讨现行规管地下停车场及商场地库等地点排洪能力的设计指引,以减少该等地点在暴雨期间发生水浸的情况;如有,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及

(五)会否加强宣传教育,以进一步提高市民的防洪意识;如会,详情为何;如否,原因为何?

答复:

主席:

  本港近月受连场暴雨影响,香港天文台九月七日晚上发出黑色暴雨警告信号,其后雨势既急且大,天文台总部更录得一小时雨量为158.1毫米,是自一八八四年有纪录以来的最高纪录。九月至今(截至十月十二日),天文台所记录的累计雨量已达1 500毫米,占全年平均雨量约六成。尽管面对上述特大暴雨,香港雨水排放系统的整体排洪能力仍发挥了功用,令社会得以在最短时间内回复正常运作。

  当天文台预测有暴雨来临时,渠务署会预早派遣巡查队伍到达容易受水浸影响的地点,迅速进行检查和清理淤塞的雨水排放系统。此外,每当发出红色或黑色暴雨警告信号、八号或以上热带气旋警告信号,渠务署会即时启动紧急事故控制中心,并按各区降雨及水浸状况,加派紧急应变队伍,处理水浸事故及清理淤塞渠道和河道。当暴雨过后,渠务署亦会主动巡查主要渠道和河道,清理杂物如泥石、树叶、垃圾,甚或进行紧急维修工程,为下一次暴雨来临前作好准备。

  就李慧琼议员的提问,现回复如下:

(一)及(三)香港雨水排放设施的设计媲美一些国际先进城市,包括新加坡、东京和伦敦,而部分设施的标准甚至更为超越。渠务署一直努力不懈提升雨水排放设施的排洪能力,现正进行11项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当中包括兴建雨水渠和地下蓄洪池,另有18项防洪/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正在规划中。因应近期的水浸事故,我们正检视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项目的推展优次,以尽快改善较高水浸风险的地区(例如港岛东区、黄大仙区及其他低洼地区)。此外,渠务署亦会采取一切可行方法,例如在向立法会申请拨款时进行同步招标工作,尽力缩短工程设计、采购及施工时间,以尽快开展和完成改善工程。

(二)气候变化是一个全球共同面对的问题,香港亦必须以具前瞻性的策略,积极应对这个挑战。为加强本港的防洪能力以应对气候变化,渠务署参考了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于二○二一年发表的第六次评估报告,在二○二二年八月更新了《雨水排放系统手册》,为设计和规划基础雨水排放设施提供最新数据及指引,包括因应气候变化而出现降雨量增加及海平面上升的设计要求。

  渠务署亦积极建议在新发展区采用「蓝绿建设」的设计元素,包括蓄洪湖泊、雨水花园、绿化天台及其他绿化设施,以减低排洪设施的负荷,提高城市的抗洪能力。

  为进一步应对近年越趋频繁的极端天气,渠务署作出超前部署,已于二○二二年展开一项「应对海平面上升和极端降雨的防洪管理策略规划研究」,目的是评估气候变化至世纪末对本港雨水排放系统的影响,以及制定全新全面的全港性防洪管理策略。预计有关研究将于二○二四年完成。

(四)渠务署不时与地区屋苑管理公司联系,就如何防范屋苑地下停车场及地库等设施发生水浸事故,提供技术意见,包括优化其排水设计、实施改善排水措施如加装水泵、水浸警报系统和安装挡水板。

(五)渠务署一直透过政府电视宣传短片、刊物、应急演练及其他活动,例如开放渠务署防洪设施供市民参观及外展教育计划等,向市民大众宣传和教育有关水浸风险和应对措施,以增强其防洪意识和应急准备。另外,渠务署设立了一条24小时电话热线2300 1110,市民可致电热线报告水浸个案,让渠务署尽速处理。
 


2023年10月18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4时30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