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公众参与活动记者会开场发言(只有中文)

以下是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主席黄远辉今日(四月二十六日)在土地供应专责小组公众参与活动记者会的开场发言:

各位传媒朋友大家好,再一次欢迎各位出席今日的记者会。土地供应专责小组于去年九月成立,由30名来自不同专业及界别的成员组成。在过去八个月,专责小组检视及评估了香港土地供应情况及不同土地供应选项。经过多个月来的努力,专责小组今日正式展开我们的“重头戏”--为期五个月的公众谘询活动。

首先,我想跟大家分享专责小组对香港土地供应短缺问题的观察。我们认为,香港土地短缺的问题已是迫在眉睫,甚至到达水深火热的地步。

政府的《香港2030+》研究表示,即使计及所有正在推展的发展项目,当中包括几个正在规划或推展当中的新界新发展区项目以及其他土地供应措施,香港长远仍欠缺最少1 200公顷的土地,面积相等于超过60个维园。缺的不单是房屋用地,因为房屋发展必须要基建及社区设施等配套支援,包括各类运输基建、医院、诊所、公园等。各方面的土地均出现短缺。1 200公顷短缺当中,约800公顷的短缺会于未来10年左右出现,情况相当严峻。

专责小组认为土地短缺绝不单止1 200公顷,因为这数字没有计及市民想“住大啲”的诉求。现时的估算也没有整全考虑人口老化而需要更多医疗、安老设施等。我们亦实在有需要建立土地储备,以满足各种可预见及不可预见的社会发展需要,以及创造更多可能性。计及凡此种种因素,实际短缺将会更多。

此外,若果目前进行中及已规划的发展项目,包括改划用地及新发展区,出现延误或规模减少,土地不足的缺口将进一步扩大。

为何会出现今日土地短缺的困局?专责小组认为问题的症结,是由于过去好一段时间觅地造地的工作停滞不前。以填海造地为例,若以千禧年为分界线,一九八五年至二○○○年填海造地共有3 000公顷,即每年约200公顷。二○○一年至二○一五年只有约690公顷填海地,即每年40多公顷,下跌了足足八成。

土地短缺衍生各样民生问题,涉及每个市民,正如我身后三个问号中的文字所示,“贵、细、挤”是不少香港人面对的居住苦况。

在二○○七年至二○一六年间,平均每年房屋落成量只有约25 700伙,较前10年的平均每年59 800伙,下跌了超过五成。未来十年,公共房屋落成量只有237 000个单位,低于28万的供应目标。

香港房屋供求失衡衍生至少三个问题。第一,楼价高,“上车”难,买楼已不是一般市民可以负担;第二,公屋轮候时间太长,平均要等4.7年;第三,近21万基层市民,包括约三万多名儿童,住在㓥房等环境恶劣的居所。

除了房屋用地外,经济用地,基建及各项社区设施用地亦出现短缺情况。在二○一七年,各项工商物业的租金及售价指数均为近年高峰,昂贵租金扼杀了不少企业的生存空间。欠缺社区设施用地,令我们无法应对人口老化所带来的各项新增设施和服务需要。此外,市民普遍希望增加休憩用地和各项社区设施的愿景亦难以落实。

香港土地房屋问题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要解决土地房屋短缺,王道方法是持续稳定增加土地供应。没有单一方案能解决所有问题,多管齐下是必然方向;所有方案均会对不同持份者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没有选项是无痛。寻找平衡不易,但我们要拿出勇气,亦要作出决定。

专责小组于二○一七年九月成立,目的是推动社会广泛讨论不同土地供应选项的利弊、优次及取舍,凝聚社会最大的共识,然后提出一套整全建议,让政府制订开拓土地工作的整体策略。

专责小组认为有18个土地供应选项有潜力提供额外的土地,并备悉政府曾就个别项目及相关土地用途的政策进行研究工作,亦曾就部分建议进行谘询,相对而言较能掌握土地供应的实际潜力及时间。有一些选项则由社会上不同持份者提出或倡议,部分属概念性,具体可行性有待详细研究。

此18个选项现阶段没有优次之分,为了让公众容易掌握,专责小组基于预计个别选项最快可提供额外土地的时间性,将18个选项归类为三大类,分别是短中期、中长期及概念性选项。

短中期选项有四个,分别是︰

棕地发展:现时新界约有1 300公顷的棕地。政府正规划及推展的新发展区项目涉及当中约540公顷的棕地,亦可考虑能否及如何发展其馀760公顷较零散的棕地。

利用私人的新界农地储备:根据粗略估计及公开资料所得,各大型发展商相信拥有不少于1 000公顷的新界农地,社会可探讨能否及如何透过公私营合作模式,促使私人农地作更具社会效益的发展。

利用私人游乐场地契约用地作其他用途:现时有66幅《私人游乐场地契约》用地,当中27幅由私人体育会持有,社会可探讨在平衡这些用地对体育发展的贡献及增加土地供应下,是否可以释放个别用地作其他用途。

重置或整合占地广的康乐设施:现时共有95个占地广阔并由康乐及文化事务署管理的体育及康乐场地,社会可考虑重置或整合个别设施的可行性,以达致地尽其用。

中长期选项有六个,分别是:

维港以外近岸填海:政府早前的研究中物色了五个近岸填海地点,包括位于屯门的龙鼓滩、北大屿山的小蚝湾和欣澳、沙田的马料水及青衣西南,作进一步研究,合共可提供约450公顷土地。

发展东大屿都会:东大屿都会是《香港2030+》研究提出跨越二○三○年的两个策略增长区之一,涉及于香港岛及大屿山之间的中部水域拓展土地面积逾1 000公顷的人工岛,并提供策略性运输基建设施,以作为第三个核心商业区及智慧型新市镇。

利用岩洞及地下空间:岩洞和地下空间可为合适的公共或基建设施提供空间。政府早前的研究已识别了一些现存的污水处理厂和配水库,以便就这些设施可否搬迁入岩洞进行可行性研究,以腾出部分地面空间。

于新界发展更多新发展区:其中一个例子为新界北,是《香港2030+》提出跨越二○三○年的两个策略增长区之一,发展面积约720公顷,当中亦包括200公顷棕地。

发展香港内河码头用地:位于屯门西的香港内河码头使用量近年逐渐减少,社会可考虑是否腾出占地65公顷的内河码头用地,以容纳工业及与棕地相关的作业。

发展郊野公园边陲地带两个试点:香港房屋协会(房协)正进行有关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土地的生态及技术硏究,以探讨发展公营房屋及非牟利设施的可能性。研究范围包括大榄及水泉澳两个试点,合共占地约40公顷。

概念性选项有八个,分别是:

长远发展香港内河码头用地及邻近用地:透过发展屯门内河码头用地及利用龙鼓滩填海的契机,可以整体规划及全面重整屯门西面沿海地区的工业用途,并一并探讨将内河码头用地及附近土地用作住宅发展的可行性。

发展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其他地点:除房协正进行硏究的两个试点外,有意见指社会应讨论开发郊野公园边陲地带其他合适地点以增加土地供应,是否一个可以探讨的课题。

增加“乡村式发展”地带的发展密度:有建议指应容许新界小型屋宇作高层数发展以提高其发展密度,从而更佳地善用同等数量的土地,并达到顾及原居村民的需要的政策目标。

于现有运输基建设施上作上盖发展:有建议指应研究于现有运输基建设施,例如公路、铁路及铁路维修车厂的上方发展房屋的可行性。

利用公用事业设施用地的发展潜力:有建议指那些面积较大、位置较佳的公用事业设施用地,如已无须保留作原有用途,可研究是否具其他发展潜力,当然亦包括是否有潜力作上盖发展。

重置葵青货柜码头:葵青货柜码头连邻近港口后勤设施占地共约380公顷。有建议指可物色合适地点重置码头,以释放该用地作其他发展。

葵青货柜码头上盖发展:葵青货柜码头本身占地约280公顷。有建议指可在码头上盖加建平台以兴建房屋,使现有港口得以继续运作,同时更有效善用码头现有用地。

填平部分船湾淡水湖作新市镇发展:有意见提出填平部分船湾淡水湖作发展“船湾新市镇”,建议涉及填平约600公顷土地,其馀面积则留作公共空间和储水用途。

土地供应关乎每个市民、阶层和界别,在未来五个月公众参与期内,专责小组会以最大的“广”度和“深”度推动全民参与,广泛接触不同持份者及市民,把相关土地供应的资讯及议题带到各个层面,同时促进社会透过认知共同抉择,共同打破土地供应不足的困局。

专责小组会透过不同类型、规模及平台的活动,全方位接触不同人士和团体,不论是基层市民、青年抑或沉默大多数,还是企业、专业组织或关注团体,专责小组都期望能进行互动,确保每一个声音都能得到充分的聆听。

专责小组计划举办超过100场多元化及跨阶层的活动,包括四场公众论坛、40场遍布18区的巡回展览、区议会工作坊、基层社区探访、与持份者的会面、青少年及社区外展、网站和媒体等。专责小组亦制作了一系列浅白易明的资料,包括书册、小册子及十多条短片,并将会陆续推出。

直接和社会各阶层、持份者交流是公众参与的重要元素。由于今次牵涉的课题甚多,专责小组认为必须先让公众有足够时间接触及掌握相关资料,因此公众参与的第一阶段会以公众教育及宣传为主。在稍后时间,当社会对土地供应议题及土地供应选项有一定程度的认识及关注后,专责小组亦会进行问卷及电话调查,收集市民对选项优次的意见。

所有公众参与的资料,均会上载至专责小组的专题网页http://www.landforhongkong.hk/。各项公开活动的详情,亦会适时在此网站公布。我们亦会设Facebook Page及Youtube Channel向市民发放资讯。

在增加土地供应这议题上,社会实在没有再拖延的空间。专责小组期待社会透过是次公众参与活动收窄分歧,就增辟土地建立共识,彻底解决土地房屋短缺的困局。

谢谢!欢迎各位提问。
 

2018年4月26日(星期四)
香港时间19时20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