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一题:大澳棚屋保育事宜

以下是今日(五月二十二日)在立法会会议上梁志祥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黄伟纶的答复:

问题:

大澳棚屋经历岁月洗礼和风暴及火灾多次蹂躏,而且棚屋的翻新和重建受现行寮屋管制政策和土地牌照严格管制,以致其规模现已十分细小。有市民指出,香港旅游发展局网站介绍棚屋是大澳渔村的标志,也是香港最为独特的景观之一,因此政府应把棚屋视为文化遗产妥善保育,而不应作为寮屋加以规管。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是否任由大澳棚屋透过自然流失湮灭;若否,会否制订管制及保育棚屋的新政策;若会,新政策的目标、详情及推行时间表为何;
 
(二)会否改变大澳棚屋只可由直系亲属继承的规定,让棚屋得以传承及保留下去;及
 
(三)会否采取措施改善大澳棚屋的消防、供水、排污、供电、公共照明及对外通道连接等系统;若否,原因为何?

答复:
 
主席:

现时位于大澳涌水道两旁的棚屋,主要为持有政府土地牌照的构筑物(下称牌照屋)或属于一九八二年政府进行的寮屋登记中获登记的寮屋(下称登记寮屋)。
 
在此让我先简单解释政府的牌照屋和寮屋的政策背景。

政府土地牌照是政府于一九七○年代或之前发出的土地文书,主要为规范当时乡郊地区政府土地之上违例搭建的构筑物。符合牌照条件的牌照屋可获暂准存在,直至该地点有发展计划,或因环境改善或安全理由而须清拆,或因“自然流失”而被取缔。所谓“自然流失”,一般是指持牌人离世而没有直系亲属继承牌照的情况。

此外,政府在一九八二年进行全港寮屋管制登记,为当时在政府土地及私人农地上搭建的违例构筑物,记录位置、尺寸、建筑物料及用途,作为寮屋管制的基础。如构筑物其后与一九八二年寮屋管制登记纪录相符,一般可获“暂准存在”,直至因发展计划、环境改善或安全理由而须清拆。对登记寮屋来说,所谓“自然流失”,一般是指构筑物无人占用,而相关的寮屋登记编号被取消。

由于这些构筑物并非按照相关法规搭建,在结构、密度、消防规格、通风及卫生标准等方面可能未如理想。上述牌照屋和寮屋政策的目的,是冻结并逐步减少社会上违例构筑物的数目。

就问题的三个部分,经谘询相关部门后,我回复如下:
 
(一)就大澳棚屋而言,因上述所谓“自然流失”的情况,而令相关牌照或寮屋登记号码被取消的个案过往两年并没有发生。

上述的牌照屋和寮屋政策全港适用。而就大澳棚屋的保育而言,我们觉得近日建议成立的10亿元“大屿山保育基金”,或者能为社会提供一个新的契机。考虑到大澳棚屋的特色,政府会在未来探讨是否可以运用拟议的“大屿山保育基金”,让已交还政府的棚屋构筑物毋须被清拆,而可被用于对社区有裨益的用途。例如,因应地区情况和意见,这些本来会被清拆的棚屋构筑物,可能可以透过适当机制,交给非政府机构作活化和管理,以达致文化保育及服务社区的目的。政府目前正就有关可能性作进一步考虑。

至于仍然有人使用的牌照屋或登记寮屋,有关人士可以按照目前政策申请重建或修葺有关的牌照屋或登记寮屋,政府方面会作出合理的审批。
 
(二)根据现行政策,倘若牌照屋的牌照持有人逝世,在一般情况下,只限由直系亲属申请继承。至于登记寮屋,政府并不管制占用人的身分,只要构筑物与一九八二年寮屋管制登记纪录相符,便可获“暂准存在”。

在转让方面,牌照屋的条款订明不得转让;登记寮屋则根本没有土地的合法业权。由于政策原意是逐步减少社会上的非法构筑物,避免不合法规和安全标准的构筑物长期存在,政府不打算改变现行安排。容许这类构筑物合法转让,亦会对社会造成深远影响。
 
(三)各政府部门一直努力推进多项改善大澳地区和棚屋的工程和措施。消防方面,现时大澳两间消防局已因应大澳的乡村小路和棚屋情况制订相应救援安排,并特别为大澳棚屋一带的路边设置多个“灭火工具箱”。消防处亦有定期向当地居民讲解防火安全的知识,安排定期火警演练。

供水方面,大澳棚屋有足够的食水供应。水务署亦计划协助居民更换棚屋公共通道上的水管,使棚屋的食水供应更为可靠。

排污方面,政府已有计划全面改善大澳的地下公共排污系统。未来政府会把污水渠尽量延伸至接近棚屋的政府土地之上,及预留终端沙井位置,让棚屋居民可适当接驳其污水渠以使用有关设施。
  
供电方面,中华电力有限公司定期巡视区内的供电设施,并会与居民保持联系,确保供电稳定和安全。

路政署和地政总署一直为该区的公共照明系统进行维修保养。离岛民政事务处亦计划于今年下半年为部分棚屋区的公共通道加装照明灯。

土木工程拓展署目前正分阶段推展大澳改善工程。第一期工程于二○一三年三月已完成,主要包括于一涌兴建河堤及污水及雨水系统改善工程,减轻水浸风险。目前第二期第一阶段正进行中,稍后亦会就第二期第二阶段,即包括所谓双桥的工程,进行相关的设计工作。

主席,各相关政府部门会继续不时检视大澳居民对各种社会服务的需求,因应地区需要作出适当安排和改善。多谢主席。

2019年5月22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6时30分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