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会十八题:因应台风吹袭所作准备及跟进工作
以下是今日(六月五日)在立法会会议上谢伟俊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黄伟纶的书面答复:
问题:
过去两年,超强台风「天鸽」及「山竹」相继袭港并造成巨大破坏。例如,鲤鱼门一带沿海低洼地带,风暴潮及巨浪将数以吨计海水连沙泥捲上岸,危及沿岸商户及居民生命,并造成巨大财物损失。本人及当区区议员曾多次要求当局在鲤鱼门沿岸修筑堤围,防范风灾。据了解,旅游事务署正在当区进行鲤鱼门海旁改善计划,而土木工程拓展署亦正就极端天气下,风暴潮对鲤鱼门一带及其他地区的沿海较低洼或当风地点影响进行研究。由于该两个项目均需时逾年完成,「远水不能救近火」。另外,有两度受灾商户及居民担心,每年台风袭港期间,受沙泥捲上岸影响最严重的鲤鱼门灯塔一带,由于没有任何短期防护措施,今年风季将会灾情重演。天文台已预计今年将有四至七个台风袭港。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天鸽」及「山竹」灾后清理工作的最新进度为何;该等工作所涉人力、物力(包括聘请服务承办商处理有关工作的开支)为何(按政策局/政府部门列出);
(二)有否评估「山竹」及「天鸽」袭港期间,鲤鱼门海旁有多少沙泥(特别经上述鲤鱼门灯塔一带缺口)受风暴潮影响被捲上岸后涌入附近商铺及民居,以及因而造成多少经济损失;
(三)有否评估,在未有短期防护措施下,今年的暴雨及台风将在鲤鱼门沿岸一带造成多少人命及经济损失,以及去年的灾情会否重演;及
(四)鉴于上述两个项目均需时逾年完成,当局有否针对性短期措施(例如有市民建议横放多条防浪柱),增强鲤鱼门海旁(特别是上述鲤鱼门灯塔一带)抵御风浪能力,以免数以吨计沙石涌入民居及商铺的灾情重演;如有,详情为何;如否,会否立即进行研究?
答复:
主席:
香港的地理位置容易受热带气旋、暴雨和风暴潮等天气相关的威胁,随着气候变化,极端天气引起的威胁将越趋频繁和严重。因此,政府一直从多方面加强香港整体应对极端天气的能力。早前,政府完成了应对超强台风的检讨工作,并在今年五月七日向立法会保安事务委员会简介检讨结果,以及应对日后超强台风吹袭的准备、应变及善后工作。再者,在今年五月三十日,保安局于政府总部的紧急事故监察及支援中心举行跨部门桌面演习,在今年风季前测试负责处理天灾的政策局及部门的准备、应变和善后能力,以及其决策过程及相互操作安排,以持续提升相关决策局及部门在应急处理的各方面的整体意识和协调能力。各相关部门亦审视基建的设计及建造标准并进行技术研究,以强化公共基建设施应对极端天气的防御能力;并会继续在各区进行应对风暴潮、海浪、洪水等防护及缓减工程。
就谢议员提问的四个部分,本局经谘询相关政策局和部门的意见后,统筹回复如下:
(一)政府一直积极处理超强台风吹袭后的善后工作。根据有关政策局提供的资料,政府部门及其服务承办商(如有)合作处理去年袭港的超强台风「山竹」善后工作的详情,载于附件。至于早在二○一七年袭港的超强台风「天鸽」,有关部门未有备存当年灾后清理工作的详细资料。
(二)至(四)政府一直关注极端天气对沿岸较低洼或当风地点的影响(包括鲤鱼门),并致力加强相关应对和防护能力。为此,土木工程拓展署已委讬顾问公司在今年四月开展可行性研究,名为「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下的沿岸灾害研究及改善措施的制订」,全面检视沿岸较低洼或当风地点的情况(包括鲤鱼门沿岸和其灯塔一带),以及进行相关的风暴潮和风浪研究,以评估极端天气对沿岸较低洼或当风地点的影响。政府会根据研究结果制订合适的防御措施,当中包括改善工程和管理措施等选项,以长远加强沿岸地区抵抗巨浪的能力。
关于增强鲤鱼门海旁抵御风浪能力方面,在二○一七年超强台风「天鸽」吹袭后,各政府部门随即携手合作在鲤鱼门一带进行一系列防护措施。当中,土木工程拓展署在鲤鱼门海旁建造石筑海堤及石笼护土墙,纾缓越堤浪的情况;民政事务总署在石筑海堤后方沿着现有行人路旁加建混凝土挡水墙,缓减海浪涌入村内的情况;渠务署亦派遣紧急应变小队进行巡查及协助疏导排水设施,并协助居民安装挡水板和堆放沙包,减低海水涌入屋内的风险。此外,为了让居民在风暴潮来临前能更清楚掌握海平面可能上升的幅度,渠务署已在鲤鱼门安装水尺,并在水尺上显示以往超强台风袭港期间最高水位的海图基准面高度,从而提高居民预防水浸的意识。
上述防护措施在二○一八年风季前已大致完成,因此当超强台风「山竹」在二○一八年吹袭本港期间,尽管其录得的最高风速及最高水位较「天鸽」更高,上述防护措施大大纾缓「山竹」对鲤鱼门的影响,有效减低水浸带来的破坏,鲤鱼门居民亦对有关部门的工作和其成效给予正面评价。目前,土木工程拓展署和建筑署正继续与旅游事务署商讨,探讨在其推行的「鲤鱼门海旁改善计划」的沿岸设施,例如在鲤鱼门灯塔附近的现有观景台,加入防御海水涌入沿岸地方的设计。关于超强台风和风暴潮对鲤鱼门带来的沙石或经济损失,由于难以量化,有关部门并无作出估算。
完
2019年6月5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5时00分
返回
新闻公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