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发展局局长甯汉豪今日(十月二十六日)在山东省威海市出席2024年世界城市日中国主场活动全球城市可持续发展市长论坛的致辞全文:
尊敬的朱永新副主席(全国政协副主席)、倪虹部长(国家住房和城乡建设部部长)、林武书记(山东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罗斯巴赫主任(联合国副秘书长兼人居署执行主任)、周乃翔省长(山东省省长)、各位嘉宾、各位代表:
大家好!我很荣幸有机会出席今天的盛会,与来自各地的嘉宾交流,也从各位的经验分享中学习。今年世界城市日的主题是「共建人民城市,共享美好生活」,充分表达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嚮往,与城市发展的密切关系。
城镇化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发展并不意味着完全把原来的除掉,更不可以是牺牲环境为代价的发展。今天我希望跟大家分享香港其中一个案例。
香港过去的发展主要是围绕南面的维多利亚港。国家的发展战略给予了我们庞大机遇。其中《十四五规划纲要》提出支持香港更好融入国家发展大局。《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亦明确指出,要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建设世界级城市群。香港的面积只有1 100多平方公里,内有百分之四十是有法定地位的郊野公园,另外约有百分之十五是绿化土地,已经发展的土地只有百分之二十五。对于一个国际化城市来说,这比例既是我们的卖点,也是我们面对的挑战。为了改善市民拥挤的生活环境,并开拓经济发展,我们必须加大力度开发土地,我们现在积极推进的就是「北部都会区」项目。
北部都会区位于香港北部新界地区,它的范围接近300平方公里土地,除了几个以房屋发展为主的新市镇在多年前已经发展起来,300平方公里内很多土地还没有充分利用。
我们去年出台了一个发展行动纲领,目标是把发展区内约30平方公里重新规划,提供50万套新房子,创造50万个新职位,也透过产业园的发展,带动整个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但由于我们是在北部都会区现有土地上作重新规划,必须在新与旧之间保持融合,也必须在自然保育与发展之间平衡的课题下工夫。
北部都会区拥有丰富的蓝绿生态、文化资源,以及浓厚的乡村传统,是一片结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丰富生境生态的土地。
北都内有230多个新界原居民聚居的「认可乡村」。这些乡村不仅有很多法定古迹和其他历史建筑,还拥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非遗)。我把这些文化传承的考虑归纳为「点、线、面」。
在「点」的层面,我们会把历史建筑融入新发展区的规划中,不会把它们挪开。我们会设立足够的缓冲区、景观区,打造广场和休憩空间等。这些空间在传统节庆时可以变成文化艺术活动空间,例如舞龙舞狮、盂兰胜会、盘菜宴等,为非遗文化传承提供更好的环境场景。
在「线」方面,我们也会把传统乡镇的历史建筑串连起来,设立文物游径。我们会加强旅客的配套设施,也会通过进一步完善传统乡镇和新发展区之间的人行道系统和自行车网络,提升城乡互动。
另一个「线」的例子也与中华文化有关,对于西方朋友来说可能也有一点新鲜感。因为我们在规划新发展区时,会特意划定称为风水带的地方,以尊重传统乡村的风水景观,也对老百姓对好风水带来好运气的期盼有一个交代,但这些风水带同时也可以作为通风廊道把盛行风导向乡村,可以说是现代科学与民间智慧的结合。
另一种「线」是北都宝贵的海岸线。虽然我们今天在威海,我们的海岸线跟威海世界级的海岸线真的不可相比,但北都西部的流浮山一带也面向风景如画的深圳湾,岸上有传统海鲜市场,也有美丽的海岸。我们会把部分海岸线划定为新的海岸保护公园,保护生境得以永续共享,同时也会善用这些自然景观,发展生态旅游,为旅客提供多元化的旅游体验,也让当区居民得以从北都发展中获益。
北都的新田科技城将来会发展成为北都的产业重镇,以科技引领,内有300公顷创新科技用地,但恰恰就在科技城的中间有七个认可乡村,我们会把这些乡村保留,也会改善这些乡村的基本设施。在科技城的背部,大家也看到一大片湿地,里面将会发展成为一个300多公顷的湿地保育公园,所以在科技城既有科技用地,也有中间的乡村和背后的湿地保育公园。我们很期待看到这三方面共存时,会产生怎样的化学作用。其实这种化学作用,在北都内一个逐步建成,我们称为古洞北的新发展区,已经慢慢出现,因为这个新发展区已经有超过六万套房屋逐渐建成,而我们也保留了它附近一条接近800年历史的乡村。在这个乡村,我们保留了它的风水林和墓地,以及活化了乡村前面的河道。
同时,我们也在河道附近建立了塱原自然生态公园,内有约11公顷的农业区,开放给受发展影响的农民,协助他们以生态友善的方式继续耕作,所以名符其实达到「发展与保育共存」的目标。
虽然北部都会区面积接近300平方公里,但内里有不少地方受到生态保护限制。举例说,在米埔一带有约15平方公里湿地是国家级拉姆萨尔湿地,附近也有30多平方公里湿地保育和缓冲区。这些生态比较敏感的土地有不少都在广东省深圳和香港接壤的地区,为发展北都带来挑战。我们在平衡发展和保育方面的措施可以分为「宏观、中观和微观」的层面。
在宏观的政策层面,我们把发展和环境保育提升至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在我们公布的发展策略提出建立完善的湿地保育公园系统,透过政府积极的保育工程和措施,而不是纯粹的不干预,不但补偿受发展影响的湿地,也整体增加北都的环境容量。
在新发展区的建设方面,我们会积极采用「蓝绿排水建设」,激活原有河道,也会提升休閒用地的人均比例。
在微观措施方面,我们在规划每项设施时,都尽可能加入绿化和生态保育元素,其中一个例子是我们有很多的水库和蓄洪池,我们会使用浮动太阳能板发电系统,亦因地制宜地安装不同类型的太阳能发电设施。另一个例子是我们积极发展多元化的水资源,其中把排放水加工处理后成为再生水作非饮用的用途。这些新水源不受气候变化的影响,大大增加我们整个水资源的应变能力。
各位嘉宾朋友,香港北部都会区的建设已经开始,未来十年是关键时期。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完善生态文明建设」,并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必然要求」。我们会继续把「城市与乡郊融合、发展与保育并存」的理念贯彻到北部都会区的发展中。通过全方位的措施,构建美丽北都、建设美丽香港、共建美丽中国!
我也欢迎大家来香港,感受在中国内奉行「一国两制」的国际城市,作为中西文化汇聚地方的特色,并且见证我们进行中的发展,并给予指导。我在此祝愿今天的研讨会圆满成功。谢谢大家!
完
2024年10月26日(星期六)
香港时间17时06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