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发展局局长甯汉豪今日(一月七日)就二○二五年一月至三月季度卖地计划会见传媒的谈话内容:
记者:首先想问地价问题,看到政府数字直到十月都只有30多亿,只是目标的一成一。你如何看未来香港土地方面的收入,是否吸引力下降了,有没有机会回到以往过千亿的水平?第二,似乎不只一次推售卖地表以外的土地,原因是甚么?是否卖地表过往的考虑未够周详?下年度重点会否放在北部都会区?因为现时局方也在问发展商的意向和取态。最后,想问现时香港面对财政问题,可能在工务工程方面也会有所调整,在次序方面,会否有些项目可能暂时未必会做?局长你说过人工岛填海会放慢脚步,未来究竟形势会怎样?会否不止放慢,而可能要先暂停?
发展局局长:第三个关于工务工程的问题我会先记下,最后回应你。首两个问题,第一个关于地价,近年经济环境告诉我们,政府的确不可以纯粹依赖地价来支持我们的开支。因为地价收入的确受经济环境和房地产市场情况而有高有低,所以不可以依赖地价收入这个信息是很强的。今个财政年度,我们预计的地价收入,去年二月财政司司长说是大约330亿。其实我们一定要到年尾才会有一个年结数字告诉大家。为什么呢?因为大家如果现在上网,都会查到有哪些地我们卖了,收了多少地价,地契修订收了多少钱。刚才你说了一个数字,如果以我的统计,我上网找到的,加起来应该有40多亿,但还有很多个案,包括一些已经完成的地契修订个案,还有一些对方已经接受条款,不过尚未付全款,有些手续要做,有些滞后,所以我刚才说40多亿的数字是未曾反映的。最终不是330亿的话,会是多少呢?其实要待财政司司长做预算案时,会有一个结论告诉大家。
你第二个问题问到,我们有好几次推出一些不是今年卖地表上的土地。这正正反映我们不是一成不变。固然我们每年预先公布当年的卖地表,让市场有所准备,但我们亦要审时度势。如果看到市场在某一时间对某一类的土地兴趣较大,那怕它不在我们的卖地表,如果土地准备好,我们都可以有弹性将它推出。最重要我们有预告,而我们每个季度跟大家交代,正正就是一个预告。
记者:首先关于东涌用地,有没有在流标与今次重推之间,了解发展商或业界对这幅地的关注,做了甚么工作?这幅地的单位数目增加了,邻近东涌填海区其他地皮的单位数目将来是否也会增加?之前有关注该区基建配套是否足够,假如其他用地的单位数目都增加,或者有更多人迁入,对整区的基建配套会否有压力,有没有额外基建工作要做?另外,市建局接下来会推出山东街项目,早前指会有促进服务,了解发展商的需要,之前东涌东港铁项目重推前亦曾了解业界需要,政府推地时会否都做些工作去了解业界需要,有甚么会做或者已经做了?近来业界或者市场都提到会否再推勾地制度,司长几日前都提到不打算再推,担心可能会令政府丧失推地主导权,其实有甚么因素会影响是否推勾地制度?有业界人士提出勾地制度和主动推地双轨并行,这是否可以考虑的方案?
发展局局长:几个问题,当中两个问题是相关的。其实我们推地之前都如市建局或港铁般了解业界需要,正正政府这次推售这幅106B用地,都曾了解业界需要。我们从业界听到很多意见,大家都有交流,有时媒体刊登的报道都给我们反映了意见。这幅106B用地,正正就是我们二○二三年推过,当时不成功,当时已经有些意见反映,一个地盘如果只起到400个单位,而且道路未到位,建筑可能会有困难。今日的环境已不同,因为我们经过检视后,道路已到位,建筑过程会较利便。另外,再看基建的承载力,其实可以增加一些较小的单位,因应现时的市场,我们可以提供一些较小的单位。当日我们预算的平均面积是90平方米,在这个扩展区来说可能偏大,所以现时我们用一般私人住宅的50平方米作指标,单位变小了,自然数目便多了。技术部门便要看看,究竟基建是否可以承受。我们不只看今天推的土地,东涌扩展区一带好几个私人地盘,如果我们认为有条件走同一个路向,即将单位面积调低一点至50平方米,增加单位数目,我们发现东涌扩展区的私人住宅合共增加约4 000个单位,仍是可以的。为何可以呢,我们再评估基建配套承载力是否足够时发现,举例说,一个污水处理厂会定时提升或保养,如果在这些时候多做一些提升设施的功能,便可以承载,不需花很大气力,所以我们认为这次能够增加单位供应量,基建亦能承受得到。
刚才你问我们会否考虑重推勾地表制度,其实司长最近都有评论,我较早前也曾提及。我们首先要理解何为勾地制度,要先知道这个制度。其实当年一九九九年引入这个制度时,我们有个表,要有发展商挑选想要某幅地,愿意出某个价去勾出这幅地,才把这幅地放到市场推售,所以主动权在市场。政府卖地,很明显主动权是在政府。既然我们现时强调政府要主导土地供应这个大方针,如果这个时候推勾地表制度,其实是背道而驰。当然我们听到一些意见,指政府不用放弃主动卖地,过去亦曾有段时间,既勾地又主动卖地,政府不卖地时,就等待市场勾地。但我们要考虑,这会否令市场信息混乱。假设政府今日向大家表示希望今季推出106B这幅用地,但那边厢又有发展商勾这区另一幅用地,究竟市场应该如何回应,会否在大家互相冲撞之下,反而影响成功推地的成数,因此我们认为并行亦有其坏处。但我们对于发展商指希望政府聆听他们的意见,对哪些地有兴趣,我们很乐意聆听。我们认为无需有勾地表制度,我们的大门随时开放,同时透过媒体报道知道现时地产业界对哪类用地较有兴趣,所以我们时常说,认为大家现时较喜欢较小的用地,不用做那么多平整,不要有那么多政府设施,这些都是听到的意见。
记者:虽然现时未有卖地收入预期,但大概与330亿收入应该有很大差距,如何看在财赤下,政府卖地表现不理想?以往大家都说卖地是香港一个很重要的收入来源,现时是否已经不可以这样说?未来调整下一个年度卖地收入预计时,会不会又再保守一些,再调低一些?
发展局局长:刚才你说卖地收入是我们重要的收入来源,是重要的,但如果以百分比计算,其实不是最高一项。譬如利得税,如果我没有记错,占我们的收入超过百分之二十,薪俸税和印花税都分别占百分之十几,卖地收入占我们的收入大约百分之五点几。当然,财政上我们总是要顾及收入。我们都希望能够有良好的进帐,但这始终是市场行为,有时有些评论说我们高地价政策,我们不可能为争取某个地价而订立一些不符合市场预期的底价。正如我刚才所说,近年的情况告诉我们,不能时常依赖卖地收入去支持我们的财政。我相信在接下来的《财政预算案》,财政司司长会和大家看全盘预算,不仅聚焦与土地有关的收入。
记者:刚才你说8 340伙是暂时供应数量,是否主动推地以来最少?会否担心持续这样少供应,之后的供应量会否有断层?另外,刚才也提到市场投地意欲比较淡,但近期东涌港铁项目都拆细重推,你刚才说推较小型用地可能是未来的方向,未来还有没有一些想法去增加市场的投地意欲,或带起市场的投地气氛?
发展局局长:今年到最后,加起所有来源,是我们目标供应大约百分之六十三,当然未计及有些可能不需要作地契修订的个案。你问到是否近年最少,其实我不鼓励大家作年与年的比较,因为如果我们永远想着每年要节节向上的话,可能会与市场脱节。我们推地一定要审时度势,以及考虑不同的供应来源。刚才我跟大家说,有些朋友可能会年复年作比较,我不鼓励大家这样比较。有些朋友就会担心今年少了怎么办,我又与大家分享,不要忘记我们过去连续几年都是超额完成,超额的数量合计相当多。所以最重要是看政府是否主导土地供应,政府在推地方面有没有审时度势和是否做得正确,是否有节有度。如果我们认为这个方向正确,我们不会纯粹为了追求数字去做,因为如果单追求数字,推了出来而反应不好,其实对市场都有反效果,亦会影响大家的信心。这和你接着的问题有关,就是如何增加大家参与投地的意欲,正正就是我们做好个势,气氛是重要的。同时我们当然亦要听到市场的声音,在某段期间比较倾向哪一类用地,我们能够做的,尽量去做。拆细土地亦是我们会考虑的方向,但我亦有与大家分享过,不是每幅土地都可以拆细,因为要视乎基建,拆细后道路的摆位会否变得不合理,所以我们要因应每个地段衡量。
刚才有媒体问到会如何调整工务工程,其实财政司司长公布今个年度的《财政预算案》时,已经说过工务工程在今个财政年度和往后四、五年,平均每年的使费约为900亿,这给了我们一个指标,而当时司长已经要求各个部门以这个指标作为指引下,大家要想想,如果每年数字约为900亿,我们自己其下有甚么项目要排优次。至于如何排优次,很明显大家可以想像到一些重要的土地开发项目,例如北部都会区、楼房和产业用地的供应,以及一些很重要的基础设施和社区设施的供应,这些项目的排序一定会较高。如果是一些美化环境或优化现有设施的项目,排序自然会较低。但是确实每年我们为哪些工程立项,其实到那一年的年初左右,我们总的来说都会向立法会交代,因为我们始终要拿工程拨款,所以简单回应你的问题,每年900亿的数字给我们作为一个指标,我们就按这个数字去排序。
你刚才特别问到交椅洲人工岛项目,我们最近将填海的环评报告提交环保署,启动法定程序。其实继续做好各样研究和准备工夫和何时正式开始进行工程是两个不同的考虑,我们最近提交环评报告时,都有强调政府何时开展交椅洲填海工程,都会看接下来各个研究的进度,以及政府整体各个工程项目的优次排序。现时看来,司长亦提到,的确北部都会区比较优先,但交椅洲人工岛工程何时真的开展,我觉得我们不需要现时就定一个日子,最重要是现时做好我们应该做的准备工夫。当准备工夫做好,政府就可以主导,再看看当时的经济环境和财政状况,看看何时和如何推展这个项目。
(请同时参阅谈话内容的英文部分。)
完
2025年1月7日(星期二)
香港时间21时21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