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为今日(十一月二十三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张国钧议员的提问和发展局局长陈茂波的书面答复:
问题:
据报,上月十九日本港广泛地区因暴雨而发生水浸。港岛多处(例如柴湾、湾仔和大潭道)有严重水浸,涉水而行的市民非常狼狈。此外,洪水涌入多个商场,以致不少商户蒙受金钱损失。就此,政府可否告知本会:
(一)当日渠务署接获多少宗水浸报告,以及有多少个水浸地点属水浸黑点;该署有否调查非水浸黑点的地点当日发生水浸的原因;若有,原因为何;
(二)鉴于香港天文台曾预计两个强台风在数天内先后吹袭香港会带来狂风暴雨,当局有否为此制订预防水浸的应对措施;若有,当局在有关的水浸地点于水浸来临前采取了甚么预防措施;若否,原因为何;
(三)港岛现有防洪设施最高可处理的每小时雨量;该等设施的排洪能力与有关的国际标准如何比较;当日港岛的雨量是否已超出该等设施的排洪能力;及
(四)有否因应港岛发生上述严重水浸事件,全面检讨需否加强防洪设施的排洪能力;若有,详情为何,以及有何措施避免港岛再出现严重水浸事件?
答复:
主席:
渠务署一直推展各项雨水排放系统改善工程,包括已启用的多项雨水排放隧道和蓄洪计划,这些防洪基建在过去暴雨期间均有效运作,大大纾缓了相关地区的水浸风险。政府会继续因应全港各区的最新发展,进行各区的雨水整体排放计划检讨研究,以审视现有雨水排放系统的防洪能力,并按实际情况提出改善建议。
就问题的各部分,我回复如下。
(一)十月十九日本港持续暴雨,天文台在下午一时起先后发出黄色、红色和黑色暴雨警告,直至傍晚七时三十分取消所有暴雨警告,历时六个半小时。这次黑色暴雨警告,更是现行暴雨警告系统于一九九八年设立后首次在十月发出的。当日总降雨量达223毫米,雨势来得急促且集中个别地区,尤以港岛东区及南区为甚,雨量超过每小时100毫米,远高于黑色暴雨警告的每小时70毫米基准。当日渠务署共确认14宗水浸个案,相关地点均非水浸黑点,其中11宗为轻微个案,积水经疏导后已迅速消退。另外三宗较严重个案分别发生于柴湾道回旋处、大潭道和浅水湾道。渠务署及路政署于当日接报后,均立即调派人员到场疏导入水口,令该处交通能够尽快恢复正常。
渠务署现正就当日水浸个案进行详细分析,初步发现上述三宗较严重水浸个案与上游渠道排洪能力不足及其淤塞有关。本港今年先后受多个台风影响,而天文台亦曾于十月十六日至十八日先后发出一号戒备及三号强风信号,相当数量被强风吹下的树枝、树叶在上游山坡积聚,并在十月十九日随暴雨冲至下游引水道及雨水排放系统,淤塞及削弱排水系统的整体排洪能力。就此,渠务署正联同水务署及路政署进行即时改善措施,包括加强巡查山边渠道、引水道及加装路边集水沟等,并着手制订雨水排放系统的长远改善措施;渠务署亦会在港岛北雨水排放整体计划检讨研究中,重点审视港岛东区的现有系统并提出相关建议。
(二)渠务署定期参与跨部门会议,并在雨季来临前与相关部门商讨和执行各区的预防水浸措施;除了定期巡查及清理雨水排放系统外,署方在台风袭港前后亦会加强主要渠道及进水口(尤其是水浸黑点)的巡查及清理工作,以确保渠道畅通。渠务署亦设立了“紧急事故及暴风雨应变组织”,专责处理紧急事故和水浸问题。在红色、黑色暴雨警告信号、新界北部水浸特别报告,以及八号或以上热带气旋警告生效期间,渠务署更会启动“紧急事故控制中心”,增派人手及调配资源处理水浸个案,紧急清理淤塞渠道和排水道。此外,在恶劣的天气情况下,渠务署亦会派遣应变小队于较容易受水浸影响的地点驻守候命,以便及时检查及疏通渠道、减低水浸风险。在十月十九日,“紧急事故控制中心”在暴雨期间按机制启动,并动员了超过40队人员。
(三)香港采用的防洪设计标准是参考国际标准而制定的,并且考虑了土地用途及水浸后果等多项因素。一般而言,市区排水设施的防洪能力大致能够抵御50年一遇的暴雨,而十月十九日的降雨量并未超出此水平。然而,个别地点因位处低洼、或因排水系统老化或尚未完善,再加上入水口不时受杂物阻塞,仍有可能在暴雨期间出现水浸;渠务署会尽快派员进行紧急水浸纾缓措施,使这些地点在暴雨过后迅速回复正常。
(四)香港各区的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研究已于二○○○年完成,而相关拟议建造的工程亦相继完成。然而过往多年,各区均有新的土地规划和发展,而这些新发展或会改变集水区的排水特性;加上气候变化为雨水排放系统带来新挑战,以致旧有的水力模型及相关分析难以完全反映实际情况。有见及此,渠务署自二○○八年起分阶段为全港各区开展雨水排放整体计划的检讨研究,而港岛北的检讨研究亦正在进行中,我们会分析最新出现的水浸个案,制订恰当的改善措施,以提升相关地区的防洪水平。
完
2016年11月23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1时30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