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发展局局长马绍祥今日(五月三十一日)在立法会会议上就“推动‘港人港水’,守护本地资源”动议议案的开场发言全文:
主席,我感谢毛孟静议员提出今天的议案,以及三位议员在会议前就原议案提出的修订。
香港淡水资源一向匮乏,既没有天然湖泊,亦没有大河和充沛的地下水。为此,香港已发展了一个庞大的雨水收集及储存系统。纵使如此,本地所收集的雨水量还是远远不能满足香港的食水需求。香港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已开始从广东省输入淡水,以填补本地水源不足的缺口,并积极开发海水冲厕系统,以减少使用淡水资源。透过多管齐下的策略,香港逐渐形成以本地雨水、东江水和以海水作冲厕用途的三大供水资源格局。
根据香港及广东省双方所签订的供水协议,香港可分配最终长远每年11亿立方米的东江水供应量,而目前我们的供应上限只是8.2亿立方米,这并不是刚才议员所提到我们由11亿立方米减至目前8.2亿立方米的上限,两者是不同的概念。连同香港在内,东江同时供水给河源、惠州、东莞、广州、深圳及广东省其他城市共约4 000万人使用。随着内地经济发展迅速,这些城市对东江水需求殷切,作为珠三角区内负责任的良好伙伴城市,我们认为香港须要妥善管理本地水资源。
香港特区政府在二○○八年推出《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当中制定了平衡用水供求的策略,以确保香港可持续发展。《策略》的重点是“先节后增”,主张节约用水,以控制用水需求增长;同时积极开发新的水源,以增加本地供应量。
主席,就毛议员提出的议案,以及梁继昌议员、黄碧云议员和刘国勋议员提出的修订议案,我尝试把议案中提出的意见归纳为三大范畴,包括(一)东江水供水协议及水价调整机制;(二)控制用水需求;和(三)开发新的水源和增加本地供应。以下我会重点回应这三方面的建议。
(一)东江水供水协议及水价调整机制
由于香港本身缺乏足够的淡水资源,在可见的未来东江水对香港的供水安排仍然会扮演着一个重要的角色。自二○○六年起的东江水供水协议,我们采用了“统包总额”方式。在这方式下,我们获得每年供水量可达至协议所订上限的保证,并可以按当年的本地集水量,弹性输入所需的东江水量。
根据现行的供水协议,香港可获的东江水每年供水量上限为8.2亿立方米。这是根据食水需求预测进行详细分析,确保供水的可靠程度达致99%。而在过去10年间,在面对于干旱年度,即二○一一年,东江水的输入量已经极之接近8.2亿立方米上限。
我们自采取“统包总额”后,已再没有因输入东江水而引致水塘溢流。数据显示,本港水塘的溢流量已从一九九六至二○○五年平均每年约9 400万立方米,大幅减少约71%,至近年二○○六至二○一六年平均约为每年2 700万立方米。现时,溢流主要出现于港岛区和九龙区的中、小型水塘,它们都是建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按照当时用水的需求,设计容量较少,在雨季持续大雨的情况下,容易出现溢流。尽管如此,我们仍会继续努力研究减少细小水塘的溢流量。
在“统包总额”方式下,香港实质是向广东省购买一个水权,保证香港在遇上百年一遇的旱情下仍然有足够的食水供应。情况犹如付款购买保险以换取保障,并非每次都会用尽保单上所有的权利,因此不存在多付水费的问题。
有关“按量付费”的建议,在以往订立东江水供水协议时,我们亦予以详细考虑,并曾与粤方详细商讨。粤方表示因为“按量付费”方式不会订明一个明确的每年供水量,基于现时多方对有限的东江水资源有殷切的需求,在没有订明一个确实的每年供水量上限的情况下,粤方只可将预留的水量配额分配给其他有需要的城市。日后当遇上极旱的气候时,粤方便无法保证香港可优先获得所需的供水量。
黄碧云议员修正的议案指出,二○一六年的东江水价格比二○○六年高出近92%。其实,二○○六年的总水价是每年24.9亿港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相当于25.6亿元人民币。二○一六年的总水价是44.9亿港元,按当时汇率计算,相等于38.5亿元人民币。由于供港东江水是以港元结算,10年间累积增幅以人民币计算约为五成,亦即是说平均每年复合增长率是4%。
根据一九八九年粤港双方签订的东江水协议,我们参照营运成本、人民币兑港币的汇率,以及粤港两地有关的物价指数的变化,作为调整东江水价的基础。我们一直依循上述原则,作为过往供水协议中调整水价的基础。
(二)控制用水需求
主席,未雨绸缪,在控制用水需求方面,我们推行了各项用水需求管理措施。我们透过多管齐下的策略,积极推广节约用水。在住宅用水方面,我们已向大约14万个参与“齐来悭水十公升”运动的住宅用户免费派发节流器。我们亦已在57个公共屋邨,为超过96 000个住宅用户安装节流器。
在非住宅方面,我们已为2 950个政府场所及学校安装了接近50 000个节流器。我们亦已为选定的政府设施及高用水量的行业,包括餐饮业及酒店业,编写了最佳用水指引。此外,为进一步推广使用已登记成为“用水效益标签计划”内的节水装置和器具,我们在本年初强制性要求新发展及楼宇翻新项目使用该等产品,包括水龙头及花洒,并提供一年的缓冲期。
至于教育方面,我们制定的“惜水学堂”节约用水教育计划,至今已有超过220间小学响应。与此同时,水务署拟在二○一七至一八学年向幼稚园推展节水教育先导计划。此外,我们在天水围的水资源教育中心预计可在二○一九年启用,取代现时在旺角的临时中心。
关于控制水管渗漏,经过多年的努力,我们已于二○一五年底大致上完成“更换及修复水管计划”,更换及修复的水管约有3 000公里的长度,使渗漏率从二○○○年约25%降至二○一五年约15%;水管爆裂的宗数亦已大为改善。
随着“更换及修复水管计划”更新了供水管网,我们现正逐步建立“智管网”,在供水管网安装监测和感应设施,持续监测供水管网的状态。我们亦正筹备建立一个智能管网管理电脑系统,用作分析从监测和感应设备所收集的数据,协助我们实施最有效的管网管理措施,以维持供水管网的健康状况。
另外,香港市区和大部分新巿镇已利用海水冲厕,其复盖率占全港人口约85%,已经是世界上使用海水冲厕最高的城市。天水围的用户亦已在二○一六年底全面转用海水冲厕,每年可节省约1 000万立方米食水。与此同时,我们正积极安排元朗区的居民转用海水冲厕,以进一步减少每年食水冲厕的用量。
(三)开发新的水源和增加本地供应
主席,在增加供应方面,由于气候变化所带来的极端天气包括持续干旱,不但会影响本地集水区,亦会同时威胁邻近城市地区包括东江流域,我们除研究增加现有水塘的集水量和储水量的可行性外,亦致力发展不受气候变化影响的新水源,推动香港供水多元化、建构以本地雨水、东江水、冲厕海水为主,以海水化淡、再造水、中水重用和集蓄雨水为副的供水格局。
为此,我们于二○○七年完成海水化淡技术的先导研究,确定在技术上香港是可以采用逆渗透技术生产符合世界卫生组织饮用水标准的食水。
我们于二○一五年十一月委聘的顾问已完成拟议将军澳海水化淡厂第一阶段的勘查研究检讨和土地勘测的实地工程。现正在为拟议海水化淡厂第一阶段拟备参考设计。第一阶段的食水产量为每日13万5千立方米,其后可扩展至每日27万立方米,即年产量约一亿立方米,供应本港5%至10%的食水用量。我们已就输送海水化淡厂生产的食水至供水系统的水管向财务委员会申请拨款,批准后会立即动工。
另外,随着人口增长及污水网络的扩展,渠务署需要扩建石湖墟污水处理厂及提升污水处理技术,以增加处理能力。借此机会,水务署已联同有关部门,完成了把石湖墟污水处理厂经三级处理后的排放水提升至再造水的研究,预计在该等地区供应再造水可合乎经济效益,并可减少流入后海湾水域的排放水量。此外,我们现正为供应再造水计划制定一个适合香港的财务和法律框架。初步估计,全面落实在上水、粉岭及新界东北新发展区使用再造水作非饮用用途后,每年可以节省约2 100万立方米的食水。我们会继续检视把再造水供应系统扩展至其他地区的可行性。
行政长官于二○一五年的《施政报告》中,提出在大型排水改善工程及新发展区的排水规划中,加入活化水体的概念,为市民提供更美好的环境。此外,政府近年在雨水排放管理方面引入“海绵城市”的理念,透过利用绿化天台、透水路面、集蓄雨水系统等,仿效天然的水循环,促进雨水的渗透、自然净化及重用,从而提高城市的耐洪能力。就集蓄雨水方面,我们计划在安达臣道石矿场用地发展项目中兴建一个集防洪、休憩和雨水收集重用于一身的人工湖,大部分时间可供公众作为休憩用途。在大雨时将部分雨水储存,减低下游水浸的风险,部分湖水经处理后,会供区内作灌溉及其他非饮用用途。
政府亦继续推动在合适的新政府工程项目中使用中水重用系统,同时亦为鼓励发展商采用有关的节水措施起示范作用。水务署正与相关部门通力合作,在安达臣道石矿场用地发展项目中,实施中水重用的中央系统试验计划。
就减少九龙水塘群在大雨后出现溢流,渠务署现正复检“水塘间转运隧道计划”的详细设计、施工方法及相关环境影响评估,以提升其成本效益,同时订定落实时间表。
主席,政府一直非常重视香港的水资源管理,实现水资源供求的最佳平衡,以确保水资源可持续使用。我们正进行顾问研究检讨《全面水资源管理策略》。检讨范围包括加强我们的应变能力及制定新的水资源管理措施,以应对直至二○四○年的长远用水需求及供应。而有关二○一七年后的东江水供水协议,我们已在二○一七年二月开始与广东省当局商讨。我们会以香港供水安全的大原则下极力争取最好的协议。
主席,我希望听取议员的宝贵意见,再作回应。多谢主席。
完
2017年5月31日(星期三)
香港时间19时4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