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

新措施

  1. 增加土地供應

    土地及空間一直是限制香港多方面發展的主要因素。儘管我們以多管齊下方式增加土地供應以應付短、中及長期需要的努力漸見成果,我們仍須全力推展位於古洞北/粉嶺北、東涌、洪水橋及元朗南的新發展區和新市鎮擴展項目,以及繼續努力進行土地用途檢討,以物色更多可發展作房屋及其他用途的土地。為此,透過持續進行的土地用途檢討工作,加上進一步物色到的具房屋發展潛力用地,我們預計有額外約25幅用地,如能及時修訂有關法定圖則及/或完成所需程序,當中大部分可於2019-20至2023-24年度五年間供興建超過6 萬個單位(超過八成為公營房屋)。待個別用地可準備進行發展時,我們會根據慣例就個別用地的發展諮詢區議會及相關持份者,並呈交予城市規劃委員會(城規會)作考慮。

  2. 發展及保育大嶼山

    在二零一六年四月,我們聯同大嶼山發展諮詢委員會就大嶼山的發展策略建議完成了為期三個月的公眾參與活動。從收集到的公眾意見顯示,大部分意見大體上支持大嶼山發展的概括方向,即「北發展 南保育」。我們現正考慮收集到的公眾意見,制定「可持續大嶼藍圖」,為探索及推展大嶼山發展及保育計劃提供參考路線圖。藍圖將於今年上半年公布。

    短至中期而言,我們會進行大嶼山交通運輸網絡及接待旅客能力的研究,顧及大嶼山的發展需要及旅客的增加。我們會推展東涌新市鎮擴展,以及沿大嶼山北岸的其他發展項目,當中包括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小蠔灣發展及欣澳填海。同時,我們會繼續在大澳、梅窩和馬灣涌村進行改善工程/活化項目,及其他地方的改善工程。此外,我們亦會推展那些可行及值得推行的大嶼山康樂及旅遊發展建議。在長遠發展方面,我們將研究發展「東大嶼都會」成為一個新市鎮和第三個核心商業區的建議。有關大嶼山發展的各項持續進行的措施,請同時參閱下文第51至53段。

    在保育方面,我們將保留大嶼山大部分地區作自然保育、可持續康樂用途和綠色旅遊。我們會制訂及實施保育大嶼山的自然、古物古蹟及文化遺產的措施,並會和環保團體、保育人士和有關持份者一起協作。

    為推展各項研究及發展項目,及加快保育大嶼山的工作,我們有迫切需要在土木工程拓展署設立一個新的跨界別專責「可持續大嶼辦事處」,以加強人力和管理督導工作,讓我們可立即開展工作,把握大嶼山的發展和保育機遇。

  3. 善用棕地

    善用棕地是政府多管齊下土地供應策略的主要方向之一。我們將繼續採用新市鎮發展模式,規劃及發展棕地密集的新界西北及北部地區,包括洪水橋和元朗南,從而釋放土地作發展用途。土木工程拓展署將繼續以洪水橋為試點,研究將部分棕地作業遷入多層樓宇的可能性,從而善用土地。與此同時,規劃署將會就新界棕地分布及用途展開全面調查。有關研究結果將提供全港棕地及其作業的詳細資料,有助政府制定處理不同地區棕地的適當政策,以達致善用土地、釋放棕地潛力和改善鄉郊環境的目標。

  4. 活化農地

    根據二零一六年公布的《新農業政策》,食物及衞生局聯同發展局會於今年稍後時間委託顧問進行有關「農業優先區」的研究,以便物色有較大幅員優質農地的合適地區,並探討合適政策和措施推動復耕這些地區內的荒置農地,從而支援本地農業發展,以及改善鄉郊環境。

  5. 更新全港發展策略

    根據過往經驗,土地發展作房屋供應、經濟活動、社區設施、康樂及文娛空間,由規劃至落實需時甚長。為了香港的可持續發展,政府有需要採取具前瞻性、積極務實及行動為本的方針,處理與香港未來息息相關的規劃議題,並就最新的規劃情況及將會面對的挑戰,制訂穩健的全港發展策略。基於上述背景,政府於二零一五年年初展開了《香港2030+:跨越2030年的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研究,以更新二零零七年公布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香港2030》)。

    建基於《香港2030》,《香港2030+》旨在為香港跨越二零三零年的整體空間規劃、土地和基建發展,以至為建設環境和自然環境的塑造探討策略和可行方案。我們需要致力鞏固香港作為宜居、具競爭力及可持續發展的亞洲國際都會的地位。就此,《香港2030+》提出三大元素以推動規劃宜居的高密度城市、迎接新的經濟挑戰與機遇、創造容量以達致可持續發展,以及一套概念性空間框架,將上述的元素轉化到空間規劃層面。為應付預計至少1 200公頃涉及不同用途的土地短缺情況,同時為新措施和未能預見的情況預留空間,《香港2030+》建議發展東大嶼都會和新界北兩個策略增長區,以創造空間改善宜居度、平衡居所與就業分布,以及為把握機遇和迎接挑戰創造緩衝空間。《香港2030+》已於二零一六年十月開展為期六個月的公眾參與,至二零一七年四月結束。有關《香港2030+》所提建議的進一步詳情,已上載至《香港2030+》網站2 及呈交立法會3

  6. 海濱發展

    經過海濱事務委員會與政府攜手進行公眾參與,社會上廣泛認同有必要以新思維推動優化海濱。然而在公眾參與過程中,社會各界及公眾人士對成立法定海濱管理局的各項具體建議,表達不同的意見包括支持和憂慮,對於由現況過渡至海濱管理局的進程及步伐,以至法定海濱管理局的法定功能、組成、權限以至財政,均有不同看法。我們認為現階段成立法定海濱管理局的條件尚未成熟。政府決定在進一步探討有關建議之前,首先提升優化海濱的工作,以專責團隊和專項專款的方式,伙拍海濱事務委員會,推動落實優化海濱的項目,進一步伸延維港兩岸的海濱長廊、美化其周邊用地及改善海濱暢達性,供大眾享用。政府已率先預留5億元作首階段推動海濱發展之用

    現階段,政府會先著手提升海濱事務委員會在實施海濱工程計劃的角色和參與程度,並運用5億元的專項撥款,開展優化海濱項目,由海濱事務委員會就這些項目的制訂、研究、優次和實施提供指引和意見。我們亦會尋求資源,強化現時發展局轄下的海港組,成為一個專責的海港辦事處,以支援海濱事務委員會的工作。專責的海港辦事處會由跨專業人員提供支援,具有實施項目和管理合約的能力,並可根據海濱事務委員會的指引和意見,運用專項撥款推動優化海濱項目,包括發展和管理特定用地。我們會先增聘一名非公務員合約的建築師,日後亦會視乎需要增聘適當人手。與此同時,政府會繼續留意市民對優化海濱的意見,以進一步考慮促進優化海濱工作的機制。

    2 有關詳情載於網站︰http://www.hk2030plus.hk/

    3 請參閱立法會第CB(1)51/16-17(07)號文件。

  7. 起動九龍東

    我們在二零一六年二月委聘顧問為九龍東的智慧城市發展訂定框架、方向及優先次序。我們並會進行概念驗證測試,包括試驗在路邊上落貨區設置監察系統、以人為本的行人導航系統、大型活動的人流管理,以及區內空置車位數據和樓宇能源使用量數據的分享等,以探討不同創新模式的成效、推行方式和策略。我們亦與不同的科研及學術機構協作,以九龍東作為智慧城市研究範圍的重要一環。

    在釋放發展潛力方面,我們將展開工作,檢討牛頭角分區警署預計約於二零二零年搬遷後騰空土地的將來用途。

    我們並計劃在本年就「飛躍啓德」兩項相關研究諮詢公眾,即舊機場跑道末端的設計大綱和觀塘行動區的初步發展建議。

  8. 針對以工業樓宇作住用用途的執法行動

    工業樓宇並非設計作住用用途,把工業樓宇單位用作住用用途,會對住戶構成明顯較高的風險。我們會積極研究引入新的法例條文,加強屋宇署打擊工廈內非法住用單位的執法力度,包括加大屋宇署的權力,俾能進入涉嫌作住用用途的工業樓宇單位進行調查,以及對單位業主、二房東及營運有關單位的公司董事施以刑事制裁。我們的目標,是在二零一七年第二季向發展事務委員會匯報有關立法建議。

  9. 改善碼頭計劃

    我們建議推行一個改善碼頭計劃,會分階段提升多個位於偏遠郊外地方的現有碼頭的結構和設施標準,以回應公眾人士的訴求和改善一些偏遠的郊遊景點和自然遺產的暢達性,包括著名的地質公園、海岸公園、歷史建築物等。我們計劃於二零一七年年中向立法會財務委員會(財委會)申請一個整體撥款分目的撥款,作為改善碼頭計劃的資金。若得到財委會的撥款批准,我們會在二零一七年開展首階段的改善碼頭計劃的工地勘測及詳細設計,並爭取在二零一九年年底動工。首階段的計劃將涵蓋約十個偏遠郊外地方的碼頭。

持續推行的措施

  1. 增加短中期的房屋土地供應

    1. 土地用途檢討

      正如二零一三年及二零一四年《施政報告》所宣布,我們已物色到合共約190幅具房屋發展潛力的用地,如能及時修訂有關法定圖則及/或完成所須程序,我們的目標是於2014-15年度至2018-19年度的五年內提供當中大部分用地供興建逾25萬個單位(當中逾七成為公營房屋)。截至二零一七年一月中,93幅用地已被規劃或改劃作房屋發展,估計可提供合共約112 100個住宅單位;另21幅用地已開展法定改劃程序,估計完成後可提供合共約13 600個住宅單位。

    2. 在規劃條件許可的情況下增加發展密度

      政府在二零一四年《施政報告》公布,除了人口比較稠密的港島北部和九龍半島外,位於主要市區和新市鎮的其他「發展密度分區」內房屋用地的准許最高住用地積比率,可整體地適度提高約兩成。截至二零一六年年底,城規會已批准涉及44幅房屋用地的增加發展密度申請,令單位供應量額外增加約8 640個(包括啓德發展區內增建的約4 920個單位)。

      我們剛完成進一步增加啓德發展區內發展密度及土地用途的檢討,確定整體上可增加住宅單位至約5萬個及總商業樓面面積至約230萬平方米,並正就有關建議進行公眾諮詢,隨後會根據《城市規劃條例》修訂有關啓德分區計劃大綱圖。

    3. 私人房屋土地供應

      2016-17年度,政府已售或將售合共22幅住宅用地,可供興建約14 700個單位。這是自2010-11年度政府恢復主動賣地以來,政府推售住宅用地可興建單位數量最多的年度。截至二零一七年一月中,在同一財政年度,不同來源私人房屋土地供應(包括政府賣地、鐵路物業發展項目、市區重建局(市建局)項目、私人發展或重建項目)估計合共可供興建逾19 000個單位,連續第三年超過年度目標;在2012-13至2016-17年度間,不同來源私人房屋土地供應估計合共可提供約96 600個單位4。當中,在該段期間,政府已售/將售115幅住宅用地,可供興建約51 100個單位;另外15個已招標的鐵路物業發展項目,估計可提供約23 900個單位。餘下已作實推展而尚待招標的鐵路物業發展項目,可於短至中期提供約14 000個單位。

      政府會密切注意市場情況,繼續向市場供應更多私人房屋用地,務求物業市場平穩發展。

    4. 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先導計劃)

      政府在二零一四年十月推出為期兩年的補地價仲裁先導計劃(先導計劃),以利便政府與私人土地業權人透過仲裁達成土地契約修訂/換地申請的補地價協議。截至二零一六年十二月中,地政總署合共發出18宗邀請,當中一宗個案已完成仲裁。另一宗個案的申請人於同意進行仲裁後決定接納地政總署的補地價建議,因此無需仲裁;餘下16宗個案的申請人選擇與地政總署繼續商議補地價。此外,地政總署不接納一宗不涉及增加住宅樓面面積的仲裁申請。由於完成仲裁個案不多,地政總署於二零一六年十月底起延長先導計劃兩年,以累積更多經驗,其後會進行檢討。地政總署將繼續挑選合適的土地契約修訂/換地個案,邀請相關申請人透過仲裁釐定補地價金額,亦歡迎私人土地業權人就其處理中的土地契約修訂/換地申請提出仲裁要求。

    5. 發展前鑽石山寮屋區及石礦場用地

      前鑽石山寮屋區(大磡村)、前茶果嶺高嶺土礦場和安達臣道石礦場的發展均進展良好。前鑽石山寮屋區可提供約4 050個公營房屋單位,前茶果嶺高嶺土礦場用地可提供約2 270個單位,而安達臣道石礦場用地則預計可提供約9 410個單位。此外,我們正研究利用私人發展商的開發能力加快上述發展,並正進一步研究前南丫石礦場發展的財務可行性。

      4 2016-17年度私人房屋土地供應量屬預測數字,將因應實際土地供應量在該年度完結後調整。

  2. 中長期土地供應

    1. 新發展區及新市鎮擴展

      新發展區及新市鎮擴展是土地供應的主要來源,以應付香港中長期的房屋及其他社會和經濟發展需要。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東涌新市鎮擴展、洪水橋新發展區及元朗南發展均進展良好。這些發展項目預計可於二零二三年至二零三八年間提供近20萬個住宅單位,以及逾860萬平方米工商業樓面。

      古洞北及粉嶺北兩個新發展區,作為粉嶺/上水新市鎮擴展部分,將提供約6萬個新住宅單位,供約173 000新增人口居住,並創造約37 000個新增職位。公營房屋(包括公共租住房屋及資助出售房屋)所佔比例約為六成。古洞北和粉嶺北新發展區的發展將分期進行,預計最早於二零二三年供首批居民入住。

      我們會繼續推展及落實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以配合大嶼山的發展,使東涌成為一個更具規模及發展更全面的新市鎮。東涌新市鎮擴展將提供約49 400個新住宅單位,預計於二零二三年供首批居民入住。詳細設計及工地勘測工程已於二零一六年六月展開。如獲得立法會批准撥款,政府期望於二零一八年開展東涌東的填海工程。

      我們已為洪水橋新發展區擬備建議發展大綱圖,可發展土地面積共約441公頃。洪水橋新發展區將會是新一代的新市鎮,容納約218 000人口(包括約176 000新增人口)。新發展區將會新建約61 000個住宅單位,並提供15萬個就業機會。經修訂的建議發展大綱圖已於二零一六年九月五日公布,政府現正著手擬訂新發展區的分區計劃大綱圖。根據最新的時間表,建造工程將分階段完成,預期可於二零二四年供首批居民入住。

      政府於二零一二年十一月展開元朗南房屋用地規劃及工程研究,以探討元朗南受破壞棕地的發展潛力,提供配套基礎設施及社區設施作房屋及其他發展用途,並改善現有環境。有關建議發展大綱草圖的最後一輪第三階段社區參與已於二零一六年一月至四月進行。我們正根據第三階段社區參與所得意見,擬訂建議發展大綱圖。根據建議發展大綱草圖,元朗南發展可容納合共約85 000人口,提供約27 700個新建單位,當中六成為公營房屋。該建議亦可提供約10 800個就業機會。視乎進一步詳細技術評估的結果,該項目預期可於二零二七年供首批居民入住。

    2. 重新規劃將軍澳第137區

      作為政府物色合適用地供香港長遠發展的持續工作之一,我們已於二零一六年年底展開規劃及工程研究,以重新規劃將軍澳第137區這幅大型並有潛力作大規模發展的現有市區土地。我們會研究用地作住宅、商業及其他發展的可行性,務求於容納海水化淡廠,並考慮潛在環境影響及交通基建容量等相關因素後,善用餘下80多公頃的已平整土地。

    3. 小蠔灣車廠用地及鐵路沿線物業發展

      在中長期,潛在鐵路物業發展項目可提供逾21 000個住宅單位。當中,小蠔灣車廠用地上計劃中的綜合住宅及商業發展,正進行環境影響評估及各項技術研究,該用地可於中長期提供不少於14 000個住宅單位及相關的商業和社區設施。有關發展參數將因應進行中的研究再作檢視,務求地盡其用。政府計劃於2017-18年度就有關地區展開法定規劃程序,並因應技術研究結果,適當地與香港鐵路有限公司(港鐵公司)跟進各項技術事宜及有關細節。西鐵八鄉車廠上蓋物業發展項目,亦可於中長期提供約6 000個單位。政府將繼續與港鐵公司探討現有及未來鐵路沿線車站及鐵路相關用地的發展潛力,以善用有關土地。

    4. 維港以外填海及發展岩洞

      岩洞發展方面,我們正繼續為搬遷沙田污水處理廠往岩洞的計劃進行工地勘測及詳細設計,有關工作的進展良好,預計於二零一七年起分階段完成。相關的建造工程亦會隨後分階段展開,以期早日釋放污水處理廠原址約28公頃土地作房屋發展及其他有利的用途。

      我們已大致完成搬遷另外三項政府設施往岩洞的可行性研究,包括鑽石山食水及海水配水庫、西貢污水處理廠和深井污水處理廠。我們會為這些設施搬遷往岩洞以騰出原址共6公頃土地的發展方案進行公眾諮詢,以籌備下一階段工作。

      在落實岩洞發展長遠策略研究的建議方面,我們將推出全港岩洞總綱圖以界定適合發展岩洞的地區及提供相關技術性資料給有意發展岩洞的人士參考。我們同時會制定促進未來岩洞發展的指引,包括促使在規劃某類新政府設施時要積極考慮以岩洞形式發展。我們亦將為一些合適的政府設施有系統地遷往岩洞而制訂優先次序,以及進行利用地下採石開發岩洞的技術研究。

      我們會在今年完成就擬議小蠔灣、龍鼓灘和馬料水填海所進行的技術研究。我們計劃盡快展開馬料水填海約60公頃土地的規劃及工程研究,當中會一併考慮毗鄰的沙田污水處理廠在搬往岩洞後所騰出的28公頃現址的未來規劃,以提供土地作高科技和知識型產業的發展、住宅及其他用途。我們會盡快展開龍鼓灘填海約200公頃土地的規劃及工程研究,以提供土地作工業及其他用途。我們亦會致力爭取支持撥款申請,以期盡早開展擬議欣澳填海的規劃及工程研究。

    5. 城市地下空間發展

      我們繼續為銅鑼灣、跑馬地、金鐘/灣仔及尖沙嘴西進行城市地下空間發展的詳細研究。我們將會為這些地區制訂一套地下空間總綱圖,並就具發展地下空間潛力的地點,包括九龍公園、維多利亞公園及修頓球場,進行公眾諮詢,以籌備下一階段的初步規劃及技術評估工作。

    6. 發展新界北部地區

      除了古洞北、粉嶺北和洪水橋新發展區及元朗南發展外,新界北部地區仍有大片未開發的土地(包括從禁區釋出的土地)可考慮用作應付香港的長遠發展需要。當局已於二零一四年年初開展有關發展新界北部地區的初步可行性研究(新界北研究),綜合檢視該區的土地用途規劃。新界北研究中有關兩個發展情景及三個具發展潛力地區的研究結果,已透過《香港2030+》的公眾參與公布。建議的兩個發展情景可容納255 000至350 000人口,而三個具發展潛力地區則分別為新田/落馬洲發展樞紐、文錦渡物流走廊,以及涵蓋坪輋、打鼓嶺、香園圍、恐龍坑及皇后山的新界北新市鎮,總發展面積約720公頃。

  3. 發展及保育大嶼山

    1. 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上蓋發展

      我們除繼續研究如何善用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人工島的土地,發展上蓋及地下空間作商業及其他經濟用途,亦將於今年上半年進行第二階段社區參與,就《建議發展大綱草圖》收集公眾意見,預計可供發展的總樓面面積可達50萬平方米。

    2. 地區改善項目

      我們將繼續逐步落實計劃中的活化梅窩及大澳的改善工程,以及在東涌新市鎮擴展計劃下進行活化馬灣涌。我們正進行南大嶼越野單車徑網絡的改善及擴建工程,以及改善羗山道及嶼南道的狹窄彎位。我們亦正與相關部門緊密合作以增加在南大嶼的停車位,及監察第一階段放寬旅遊巴士及私家車進入南大嶼封閉道路措施的執行情況。

    3. 東大嶼都會

      東大嶼都會的基本概念是透過在交椅洲附近水域及喜靈洲避風塘進行填海興建人工島,及善用在梅窩未被充分利用的土地,以締造一個智慧、宜居和低碳的發展群,當中包含第三個核心商業區。東大嶼都會可在重建現有市區時提供需要的土地及空間作調遷之用,亦將透過新建及經改善的運輸基建設施,有效連接傳統商業核心區與珠三角東西兩岸,讓該區成為具發展潛力的新平台。我們將適時向立法會申請撥款,為發展「東大嶼都會」進行策略性研究以探討在中部水域建造人工島的可行性。

  4. 商業/商貿及工業用地

    2016-17年度,政府已售/將售合共七幅商業/商貿用地(總樓面面積約503 000平方米)。這是2010-11年度政府優化賣地安排,引入政府主動賣地機制以來的新高。此外,在2016-17年度,政府已售/將售合共兩幅工業用地(總樓面面積約52 000平方米)。政府在本財政年度推售作工商業用途的土地,合共可提供約555 000平方米總樓面面積,超逾過去四個財政年度的總和。在2012-13年度至2016-17年度間,政府合共向市場供應23幅商業/商貿/工業用地,提供逾100萬平方米總樓面面積。

    政府將繼續增加商業土地供應,促進各類經濟活動的發展。把合適的政府用地改作商業用途,是供應來源之一。在二零一六年,中環美利道公眾停車場用地及金鐘的金鐘廊已改劃作商業/辦公室用途。位於銅鑼灣的加路連山道政府用地亦將撥作商業及其他用途。

  5. 起動九龍東

    起動九龍東辦事處繼續積極推展「起動九龍東」政策的措施。我們透過不同的公眾參與活動吸納公眾意見,將概念總綱計劃持續演進,並於二零一六年十一月公布概念總綱計劃5.0版本。

    九龍東現時的商業/寫字樓樓面面積已逾230萬平方米。預計未來九龍東的總供應量有潛力增至約700萬平方米。自二零一二年起,九龍東共有30個新建/改建私人商業/寫字樓發展項目完工,新增商業/寫字樓樓面面積約有61萬平方米。我們預計在未來五年,九龍東可再提供約90萬平方米的商業/寫字樓樓面面積,包括自二零一二年起出售的6幅政府土地所提供的約37萬平方米樓面面積。九龍東商業/寫字樓供應量將持續增長。

    為加快釋放九龍東的發展潛力,我們正續步安排搬遷九龍灣及觀塘兩個行動區內一些現有的政府設施,包括驗車中心、廢物回收中心及駕駛考試中心,從而釋放潛力提供更多商業/寫字樓樓面面積。

    我們會繼續在九龍東推展「易行」的概念,改善行人環境及交通狀況,包括為於九龍灣港鐵站旁加建行人天橋進行詳細設計,加強與未來的東九文化中心及附近一帶住宅區的連繫。同時為牛頭角港鐵站擴建及美化行人隧道進行詳細設計,美化公共運輸交匯處和改善行人設施,為行人提供舒適的步行環境,前往商貿區和海濱。我們亦繼續以「共創共融」的精神,與不同機構和各政府部門合作,進一步推行優化後巷計劃,以改善行人連繫。

    在改善環境方面,我們繼續以「創造精神」為主題,將九龍東的工業文化作為設計元素,展現於駿業街遊樂場及區內其他將會進行改善工程的公園。我們亦不斷豐富及更新起動九龍東辦事處網頁所設的綠色建築地圖,標示九龍東範圍內達到「綠建環評」金級或以上認證級別的綠色建築。區內已有23座建築物達到上述認證級別。

    起動九龍東的其中一個發展策略是多元化。我們採用「地方營造」的理念,把位於觀塘繞道下的「反轉天橋底一二三號場」發展為設計獨特及充滿活力的場地,提供更多與文化、藝術、休閒及綠色健康城市有關的設施,配合觀塘海濱的發展。

    將九龍東轉型為第二個核心商業區,是複雜的市區轉型過程,當中我們須平衡各持份者的不同需要。截至二零一六年十二月,辦事處共舉辦了超過520場簡介會、座談會、工作坊、研討會、展覽及參觀,參加者超過13 000人。除此之外,不同團體在「反轉天橋底一號場」及啓德跑道末端亦舉辦了近200項「地方營造」活動,一共超過56萬人參與。起動九龍東辦事處會繼續與社區緊密聯繫,聆聽市民的意見,以完善我們在九龍東的工作。

    我們正繼續進行「九龍東環保連接系統」的詳細可行性研究,並會就該系統的建議運輸模式進行諮詢,以展開下一階段的研究工作。

  6. 空間數據共享平台

    我們正致力推動建立「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為決策局及部門以至公私營機構,提供可以共享空間數據、支援各種智慧城市應用技術及配合智慧城市發展藍圖的資訊基建。我們將於二零一七年第一季委聘顧問進行研究,目標是從「跨部門合作」及「空間致能社會」的角度出發,制訂「空間數據共享平台」的整體發展策略及路線圖。

  7. 樓宇維修及市區重建

    1. 加強香港的樓宇安全

      除了第29段所述,對工廈內住用單位及其他分間單位採取執法行動外,政府將繼續採取一套多管齊下的方法加強本港樓宇安全。當中,我們會與香港房屋協會和市建局緊密合作,通過樓宇更新大行動、樓宇維修綜合支援計劃、「招標妥」樓宇復修促進服務(先導計劃)及其他支援計劃,協助有需要的業主進行維修和保養工程。我們亦會繼續透過各種度身訂造的宣傳渠道推出各項公眾宣傳措施,在本港培養樓宇安全的文化,傳遞有關樓宇安全的信息。

    2. 市區重建

      政府在二零一一年二月二十四日公布《市區重建策略》(二零一一年《市區重建策略》)。按照二零一一年《市區重建策略》,市建局將透過自行提出開展重建項目,以及就大廈業主根據「需求主導」重建項目先導計劃聯合建議在其大廈/地段開展重建項目的事宜作出回應,繼續在重建工作上擔當「執行者」的角色。截至二零一六年十二月底,市建局自成立以來合共開展了60個重建項目;有關項目已經/可以提供合共約18 200個住宅單位。

      與此同時,市建局亦透過協助舊樓業主集合業權,從而在市場上聯合出售物業以作重建,繼續擔當「促進者」的角色。市建局於二零一五年十一月推出經修訂的中介服務先導計劃,將項目處理時間由兩年縮短至九個月。該先導計劃已成功促成聯合出售一幅項目用地,並正在處理三宗申請。此外,自二零一六年五月起,市建局推出一項新的先導計劃,為公務員建屋合作社計劃及政府為公務員興建樓宇計劃的樓宇業主設立專項輪候安排,以申請中介服務。現時有兩宗申請正在處理中。

      市建局去年首次在土瓜灣的重建項目引入全面及小社區發展模式,為社區做好整體規劃,提升環境質素及改善道路網絡。在重建的同時,我們亦必須尋求具效益的方法,解決樓宇老化問題。市建局計劃以油麻地及旺角作為試點,展開地區規劃研究,探討如何能提升該區目前的土地使用效益及重建的發展潛力。另外,市建局會同步進行樓宇復修策略硏究,制定適切及可持續的樓宇復修措施,延長樓宇的壽命,並探討「改造重設」作為樓宇復修方案的可行性。

      巿建局成立的市區更新信託基金,最近已完成第三輪的市區更新文物保育及地區活化資助計劃(資助計劃)。獲批准的項目預計將於二零一七年第三季前開始推展。

    3. 升降機及自動梯

      機電工程署(機電署)會繼續執行《升降機及自動梯條例》(第618章),包括為合資格人士註冊,以及為負責人5 (包括樓宇業主)提供支援協助他們管理升降機及自動梯、執行巡察、推廣優化舊式升降機及推行公眾教育,加強公眾對升降機及自動梯安全的知識及負責人在《升降機及自動梯條例》下需履行的責任。機電署在二零一六年進行了多項工作,包括更新承辦商表現評級制度的表現評核制度,發布私人住宅及商業樓宇的升降機保養價格資料以供公眾參考,並開展有關優化舊式自動梯的宣傳。

      5 負責人是指升降機或自動梯的擁有人或任何人士擁有升降機或自動梯的管理或監控權。

  8. 加強對外聯繫

    蓮塘╱香園圍口岸的建造工程自從二零一三年七月起展開工程以來,進展一直良好。直至二零一六年年底,口岸連接路及旅檢大樓工程已分别完成超過40%及30%。我們會致力於二零一八年完成整個新口岸的工程。

  9. 單車徑網絡

    我們正繼續分階段推展新界單車徑網絡計劃。繼二零一四年落成的馬鞍山至上水段單車徑後,我們將於今年年初開放另一段由屯門至元朗的單車徑予公眾使用。我們亦於去年六月開始動工建造元朗至上水段的單車徑,工程預計可於二零二零年年初完成。屆時,市民將可享用整段全長約60公里、由馬鞍山至屯門的單車徑。此外,我們將於今年年初展開屯門至掃管笏段單車徑的詳細設計,以及繼續檢討荃灣至屯門段餘下單車徑路段的走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