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歷史 思考未來

水資源短缺是現今全球不少地方正面對的挑戰。氣候變化令極端天氣更頻密,持續乾旱或暴雨的情況亦變得更難預測。早前,美國加州和台灣都因為旱情而需要制水;而在香港,直至剛過去的星期,我們才迎來今年以來較多的雨水,較早前全港多個水塘都已出現存水量偏低,天文台亦預計今年全年雨量會較少。

今天大家都普遍習慣了「源源不絕」的水資源,難以想像香港在二戰後,曾一度面對水資源匱乏的情況。制水是香港當時的常態,1963至64年情況尤為嚴峻,每四天只能供水四小時。水荒使香港工商業經營環境變得惡劣,有酒樓為節省用水,向每位茶客派發三枚沖茶用的「水籌」,規定顧客最多只可加沖熱開水三次;茶餐廳不再免費奉送清茶;漂染織布廠亦因無法使用大量淡水洗滌產品而被迫停工。普羅巿民亦因為制水在生活上非常不便,相信老一輩的香港人必定記憶猶新。

為長遠解決香港的缺水問題,當年香港與廣東省兩地政府經多次商討,在1964年達成東江水供港協議,並隨即展開東江─深圳供水工程。這項工程需要將淡水經80多公里的天然河道,逆流輸送至深圳水庫,再經管道輸往香港,以當時國家的情況而言,工程可算十分艱鉅。為了支持香港,廣東省政府動用上萬人力,最後花了約一年時間把工程完成,東江水在1965年3月1日開始輸到香港。自此之後,香港水資源不足的問題逐步獲得解決,支持香港的社會經濟民生穩定發展。時至今天,東江水仍佔本港每年淡水用量七至八成,為香港供水帶來重要保障。

今年是東江水供港50周年,本月28日粵港兩地政府將在香港舉行紀念東江水供港50周年暨2015至2017年供水協議簽署儀式。隨後水務署會在各區舉行巡迴展覽,讓市民回顧這段對本港有著重大意義的歷史。

近年,有人把東江水供港的安排跟其他地方比較,並提出質疑。例如,有人認為新加坡向馬來西亞購買原水的價格比較便宜。不過,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兩地是在1962年簽定供水協議,為期99年,期間新加坡除了需要向馬來西亞支付固定水價外,還需要就原水抽取設施所使用的土地,向馬來西亞支付租金,同時亦須將部份經處理的食水,以相對低廉的價格再賣給馬來西亞。因此新加坡跟香港兩者的供水安排,不能作過於簡單的比較。

此外,近年亦有人提出香港應以「按量付費」的方式,代替自2006年開始採用的「統包總額」方式購買東江水。不過,在考慮過近年氣候變化和旱情的風險後,我們認為採用「統包總額」是一個更審慎和保險的供水安排。這是因為香港跟廣東省有著相同的氣候環境,一旦香港遇上旱年,不僅香港本地集水量會減少,屆時廣東省內可供分配的東江水量亦會同時縮減,其他上游城巿都會同時缺水並對東江水有極迫切的需求,如果我們採用「按量付費」方式,粵方將難以保證香港可獲得所需的供水量。事實上,大家可能還記得,2009年廣東省多個地區便曾經出現嚴重旱情,當時香港便因為供水協議而獲得較大保障。至於「統包總額」訂下的供水上限,我們是經過詳細分析而訂定,目標是讓香港即使在百年一遇的極旱情況下,仍能維持全日供水。事實上,過去十年香港的實際取水量,佔協議供水上限逾八成半,其中在2011年,更幾乎用盡供水量上限。由此可見,一個較審慎和保險的供水量上限,有助保障香港這個國際金融城巿每天的有效運作,避免一旦缺水對各行各業和巿民日常生活造成極大的不便。

當然,在全球均面對水資源短缺的情況下,香港本身也有責任發展和善用水資源,不能永遠單單依賴東江水源。就此,一方面,我們正積極發展海水化淡和再造水技術,以期在2020年可以有經化淡的海水供應給市民飲用,及在2022年供應再造水予新界東北地區作非飲用用途。另一方面,我們有需要繼續大力提倡節約用水,尤其現時香港巿民的平均用水量,跟其他先進城巿比較,仍有改進空間。今年適逢東江水供港五十周年,除了重溫歷史外,讓我們也一同思考香港水資源的未來。

2015年5月24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