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社會的文明進程,從來都離不開創新思維。舉一個簡單例子,大家能想出石頭有什麼功用嗎?生火、在洞穴牆上刻畫、作為武器、建屋、敷設渠道;及至併合為混凝土,用以建造更高更堅固的建築物。人類就是憑著這樣的創意,不斷探索新事物,引領社會向前進步。可見創新的重要。
香港建造業同樣需要不斷注入新的思維,才可協助我們解決複雜多變的難題,滿足社會不同的需要。發展局近年正積極探索一項土地供應的新猶──發展岩洞。眾所周知,本港擁有不少堅硬的花崗岩,很適合用作發展岩洞,我們可以把一些合適的政府設施搬入岩洞,以騰出更多珍貴的地面空間。我們正全力推展將沙田污水處理廠搬進女婆山便是一個好例子,把厭惡性設施搬走外,還騰出28公頃的珍貴土地。現時,土木工程拓展署正就發展岩洞展開長遠策略研究,並擬備本港的岩洞發展大綱圖,以及製訂採光、通風及防火等的相關技術指引;並且研究同時以此為地下石礦,提高整個項目經濟效益。這種「以石頭換取空間」的做法,是我們在建造業其中一項創新的嘗試。
此外,創新技術亦可以幫助建造業界解決許多日常運作的問題,提升生產效率,「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或簡稱 BIM )便是其中一例。建造工程項目一般都需要眾多不同專業的人士、承建商、分包商、工人與不同的系統充分協作,而工地的現實情況亦往往是複雜多變,在缺乏有效而快捷的溝通途徑下,容易出錯,而一些大膽創新的建造方案更難以推行。為此,政府及業界正大力推廣BIM的應用。這項技術主要是透過電腦建立虛擬3D模型,讓參與工程的各方,包括建築師、工程師、承建商、供應商以及從業人員,都能第一時間掌握工程項目的資訊,有效快捷地溝通,同時透過簡單地輸入資料,及早識別和解決可能在施工過程出現的問題,減少因施工錯誤而導致的時間及財務損失。再者,使用BIM更能優化預製組件的細節,提高生產預製件的準確度。有了BIM這項有效的溝通平台,亦間接鼓勵了更多外型奪目創新的建築物的建造,理工大學賽馬會創新樓和城巿大學邵逸夫創意媒體中心便是其中兩個成功例子。目前共有34個不同類型的政府工務工程項目在不同階段應用了BIM。除此以外,BIM還可以在有關發展項目日後的維修管理上提高效率,節省開支。
至於機械使用方面,外國建造業已在「機械臂」(Robotics)及「機械外骼」(Exoskeleton)取得初步成果。 Robotics能提高在工地上裝嵌精細組件的準確度,同時有助改善工地的工作環境、保障工人安全、提升工程質素及生產力,更能吸引年青人加入建造業。過去兩年,建造業議會在BIM的標準訂定、培訓和推廣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期待建造業議會在本港推廣Robotics技術方面,同樣發揮積極的推動角色。
創新亦不一定牽涉複雜的高科技,簡單巧妙的安排也可以是一種創新。以九龍東為例,我們以創新思維融合當區昔日的工業文化,促進當區轉型為綠色核心商業區。透過提倡在九龍灣及觀塘商貿區推動暢達易行(walkability) 的創新概念 - 包括增加綠化、活化後巷及加建行人天橋,改善行人道和過路設施,讓巿民可以更舒適地在區內漫步。我們亦正研究在當區引入多項創新技術,包括低碳建築、區域供冷系統、即時公共交通資訊通報系統等,希望為巿民帶來更舒適環保的社區環境。
總的而言,「創新」思維可以提升建造業的效率、提高行業的生產力,讓行業可持續發展,為巿民帶來更舒適的生活環境。為了鼓勵創新,建造業議會今年首次舉辦了「建造業議會創新獎」,並在上周二(12月15日)於禮賓府舉行了頒獎典禮。比賽分為香港學術組、建造業界從業員組及國際組,並特設本地青年創新獎,以鼓勵年青一代的學術界及建造業從業員發揮創新概念,為建造業界培養創新構思。報名參賽的本港和外國作品非常踴躍,令人鼓舞。我謹在此恭賀一眾獲獎的參賽隊伍,我相信他們努力所作的突破,可以成為業界的榜樣,引領香港建造業的創新發展,繼續向前邁進,為社會帶來裨益。
2015年12月20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