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不容緩:控制成本 正視「塞車」

踏入2016年,香港以至全球金融及貨幣市場經歷一輪震盪,全球經濟前景變得更不明朗,香港的經濟和貨幣穩定也引起了一些關注。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儘管基建投資可發揮逆周期的作用,支持經濟增長,但我們更須特別審慎,以保持工務工程投資在財政上的可持續性,也要確保公帑用得其所。

近年,社會對建造服務有龐大和持續的需求,包括土地及房屋供應、內部及對外的交通網絡連接、文康設施和2000億元的醫院發展計劃等等。與此同時,香港的建造成本也越來越昂貴,成因除工資和物價上漲外,還有社會對建築標準、環境保護和職安健的要求日趨嚴格等。有國際報告指出,香港在樓房建築成本方面已位列全球最高的前三位,水平跟倫敦和紐約相近。長遠而言,高昂的建造成本將對我們的公共財政構成一定壓力,也影響樓房的價格。

香港的基礎建設水平,一直獲世界認同,世界經濟論壇已連續六年將香港基建評為全球第一。然而,正如一句大家熟悉的廣告對白:「再鋒利的刀,都會有生銹的一日」,眼見現時工務工程的建造成本不斷上升,我們工務工程系統沿用已久的一套制度、要求及標準,是時候需要作一些檢討及調校,以迎接新時代的挑戰。
 
特首在施政報告提出,政府將會推出一系列新措施以加強控制工務工程的成本,並將在發展局成立一個專責辦公室,開展控制建造成本的工作。工作內容涵蓋工務工程政策以至個別項目的設計和規劃,包括採納「可建性設計」的理念和減省非必要的設計和要求、為新建樓宇項目(例如學校、辦公室、宿舍)設定成本指標、加強工程設計標準化、機械化及以預製件方式施工,以及優化工程招標的方法等,務求各項目的負責人都意識到今時今日在項目管理上,在顧及安全和工程質素的同時,還應注重成本效益和成本控制。現時每年工務工程額超過700億元,正在排隊的各項目合共以千億元計,每節省1%的金額,已是數以十億元的公帑,每一分省下來的資源可以投入到社會所需的其他服務去,因此很值得我們努力做好這項把關工作。我們除了希望成功將工務工程的成本帶回合理水平外,亦期望透過與建造業議會及業界的緊密合作,把工程成本管理的一些良好做法推廣至私人市場,令整體建造業受惠。

作為發展局局長,我堅信「不進則退」的道理。現時高昂的建造成本已影響我們的生活質素和競爭力,我們必須迎難而上,革新改善。然而,我們的工作同樣需要巿民和立法會議員的支持。政府今個立法年度預備提交給立法會工務小組委員會審議的工程項目共有72個,總額為675億元;然而工務小組至今只討論了當中五個,財務委員會方面,連同討論多時昨日才通過的港珠澳大橋香港口岸增加撥款項目,只批出了其中兩個,涉及金額只有約56億元。

立法會「塞車」的情況,將導致工務工程無法有序地推出,項目推展的時間表被打亂,建造業恐怕將要再面對「一時飽死,一時餓死」的情況。特別在目前經濟前景不明朗的情形下,這對基層的建造業工人以至在建造相關專業工作的年青專業人士和未畢業的學生都相當不利。而建造業不景的漣漪效應,將會影響消費和其他行業,後果堪虞。此外,許多惠及民生的項目包括醫院、青年宿舍、體育館、文化中心和道路等的項目,亦無法早日落成讓巿民享用。因此,一方面政府會繼續以負責任的態度,盡力控制工程成本,同時我亦希望立法會議員能放下政治鬥爭,以實事求是、以事論事的態度,審議政府提出的各項工務工程建議,讓香港可以繼續向前邁進。

2016年1月31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