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本港就業巿場接連傳來了負面消息。繼有主題公園早前宣布了裁員,上周政府統計處最新公布今年首三個月的失業率為3.4%,較上一次數字(2015年12月至2016年2月)上升0.1個百分點,是自2013年底後的新高,大部分行業的失業率均見上升,當中零售業及建造業的升幅更為顯著。或許有人會認為今次失業率升幅仍只屬輕微,不必憂慮;然而,若綜合其他經濟數據和社會情況來看,今次最新公布的失業率著實已為我們敲響警號,要我們一同深思本港未來經濟和社會發展面對的種種挑戰。
回顧歷史,或有助我們思考前路。近來坊間不少人再次討論一套廿年前經典日劇《悠長假期》,或許可以為我們帶來一些啟發。正如已有許多論者指出,劇集在1996年首播時之所以取得成功,其中一個因素是因為它緊扣了當時日本社會瀰漫著「就業不安」的氣氛。眾所周知,日本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在經歷了數十年的經濟高速增長後,遭遇了泡沫經濟爆破,股巿樓巿崩盤,大批企業倒閉,日本社會步入了所謂「失去的十年」(也有人說是二十年)。在九十年代中後期,日本的失業率由約3%逐步增加至接近5%,雖然這對今天全球許多國家來說算是一個較低的水平,然而這對於當時曾經歷過長年經濟繁榮的日本人來說,卻有著一定心理上的打擊。與此同時,日本企業一度引以為傲的終身聘用制亦逐步被兼職制取代,日本年青人面對較上一代不穩定的就業機會,對前景感到迷惘、躁動不安。《悠長假期》故事裡多名主人翁,便反映了當年許多日本年青人所面對就業不穩的處境,引起觀眾的共鳴。
當然,今天的香港跟當年日本的情況不能相提並論,也不可以簡單地直接比較。然而,不論是日本、香港,還是其他成熟的經濟體,在經過一段長時間高速增長後,往往需要面對經濟結構轉型的陣痛,而尋找新的經濟增長引擎也往往是漫長而艱苦的過程。在今天全球各地激烈競爭下,若然我們社會無法因應自身所長,找到經濟增長的新動力,最易及最先受影響的也往往是年青人。
回看本港,我們在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時同樣面對過艱苦的日子,到2003年內地推出自由行及其他政策,加上內地經濟高速增長,本港開始了一段較長時間的經濟復甦期。期間雖然在2008年發生了金融海嘯,但因為當時內地經濟仍高速增長,本港仍能同步受惠,繼續保持相對穩定的經濟增長,且幾近全民就業。但近年,內地經濟結構亦步入轉型期,挑戰重重,最新公布的內地首季經濟增長已放緩至6.7%,估計跟這水平相近的增長率將會是內地經濟的新常態。本港與世界和內地的經濟環環相扣,難以獨善其身,今年的經濟增長預測只有約1-2%,比去年全年2.4%,以至過去十年的平均增長幅度(3.4%)明顯減慢;不少行業經營環境充滿挑戰已是不爭的事實,零售、旅遊和建造業面對的情況猶為嚴峻。
此外,跟日本及其他成熟經濟體相似,本港亦正面對迫切的人口老化問題,根據統計處推測,本港總勞動人口在2018年達到頂峰後將逐步萎縮。人口老化,除了會導致工作人口下降,未來工作人口需要面對更高的長者撫養比率,社會要承擔更大的醫療和福利開支外,整體社會消費亦會減少,這將大大減低經濟持續增長以至經濟結構轉型的動力。
今天我們正站在香港社會經濟發展的關囗,政府以至社會大眾均需要客觀冷靜的思考前路。舉例來說,環顧世界,各個先進體系在面對經濟下行壓力時,一般會以整體社會策略性發展的眼光,投資長遠具效益的基建,一方面發揮「逆周期」作用以維持社會整體就業,同時持續提升社會長遠的競爭力。當我們就本港的基建投資進行討論時,是否可以把精力放在仔細論證其效益和長遠作用,而非只是籠統把所有基建稱為「大白象工程」,繼而進行無止境的拉布?
又例如,為本港基層帶來許多就業機會的旅遊業,我相信大部份巿民均會同意應朝高增值方向發展。當我們討論各種建議時,是否可以多點討論建議是否具吸引力、它的成本效益與可行性,而非動輒訴之於本港和內地的一些矛盾情緒?此外,在探討香港的經濟定位,利用香港與內地經濟連繫的優勢,以至香港可以從國家經濟發展策略中如何得益時,我們又是否可以客觀分析地區、國家和全球形勢的變化和本港優勢所在,而非把任何涉及內地的經濟協作簡單貶為「討好」、「迎合」內地?畢竟香港一直以來的經濟發展優勢都是因為扮演內地與國際之間的橋樑和連繫角色。一直以來,我們都是以香港為本位探討未來經濟發展路向,但這絕不代表我們應該閉關自守,劃地為牢。
回想2009年我還在擔任立法會議員時,我曾在到訪意大利威尼斯後在港台節目《給香港的信》中指出,香港應該從威尼斯的經驗中汲取教訓,不能原地踏步,而是應該根據國家和世界的發展以及自身的優勢,積極謀劃長遠的定位和發展。轉眼幾年過去,看見今天香港社會的情況,能不憂心?我十分理解今天年青人對本港前景感到迷惘和焦慮,作為上一代的人,我們應該繼續多聽年青人的想法,不應隨便以「一蟹不如一蟹」的論調去批評他們。然而,我們也不應該「憧憬」香港的經濟可以單靠過往的模式便可以再次高速增長,而忽略環球經濟一體化和創新與科技帶來的影響,以至國家和世界格局已發生的變化。站在本港社會和經濟前途的關口,願我們大家都能放下成見、和衷共濟,聚焦為本港的經濟發展謀求突破。
2016年4月24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