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一周,國際社會關注英國脫歐公投後對全球經濟的影響。在上周公布2016-17年度第二季度賣地計劃的記者會上,我亦被問到英國脫歐對本港經濟及樓巿的影響。當時我回答指出,目前不確定的因素仍然很多,香港作為外向型經濟體,除了英國外,亦受內地、美國和東盟等國家的經濟影響;影響本港樓巿的因素亦眾多,包括房屋供求、利率、上述外圍經濟因素、以至本港自身的經濟和就業情況等。政府會繼續密切留意有關情況,但亦毋須作過多及過早的揣測。
在經濟層面以外,我亦留意到這次英國脫歐公投,在政治層面亦引起了不少的反思。舉例來說,有人指出英國在這次公投中民意出現嚴重的兩極化,不同地區、年齡層面的英國人,對於是否脫歐意見分歧,反映了即使全球化可以帶來許多好處和便利,但不同地域、不同階層的人未必感到同樣的受惠。此外,根據一些外國傳媒報導,似乎有不少英國人在公投後反悔,所提及的原因包括低估了脫歐對英國經濟帶來的衝擊,或以為自己的一票不足影響大局等。英國當地亦有評論指出,這次公投把許多複雜的社會、經濟、民生議題過分簡化為是否脫歐的二元命題,公投的宣傳活動中亦有不少片面、誇張、情緒化的言論,影響了整項議題的客觀理性討論。
這次英國脫歐公投的經驗,正好提醒我們在一些重大而複雜的公共議題上,如何讓社會清晰掌握全面和客觀的資訊以進行知情的討論,從而知所取捨,著實十分重要。
回望本港,近年社會在討論許多公共政策議題時,有時也難免出現上述類似的情況。以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的建議為例,有關計劃於2007年由上屆政府再次提出,一直以來的規劃目標都是香港人的新巿鎮。由2008至2010年先後展開了二個階段的公眾參與活動,過程中獲得大部份人支持,2012年中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活動初期,不少人包括許多泛民主派議員也曾促請政府盡快推行有關計劃。然而,其後不到兩、三個月接近立法會選舉期間,有關計劃卻突然面對許多片面甚至失實的指控,例如宣稱新界東北新巿鎮日後可讓內地人免簽證自由出入,引起社會爭議。為此,政府過去幾年一直不斷努力向公眾解釋各方面的問題,以釋除公眾疑慮,這是我們作為政府的責任。我相信,假若日後再有其他政策出現類似情況,我們一樣會繼續以公開、誠懇、盡責的態度,向公眾交代和回答疑問。
此外,政府近年努力透過改劃用地作房屋用途,在短中期內增加房屋土地供應,照顧巿民對公私營房屋的需求。我明白,部份地區人士對個別用地的改劃或有憂慮,因此政府一直有努力向區議會和地區人士作出解釋,提出可行的緩解措施,確保不會為地區帶來不可承受的影響。儘管如此,部份團體或人士有時仍會選擇以司法覆核的方式提出反對。政府尊重巿民這方面的法律權利。然而,以最近一宗涉及大埔綠化地帶改劃的司法覆核案件為例,法官裁決時指出,政府已多次在不同場合及多份文件中交代了有關改劃綠化地帶的工作方向和優次,然而司法覆核申請人卻沒全面披露有關資料,只是向法庭展示「被扭曲的事實」,被法官批評為濫用司法程序,結果有關司法覆核許可被撤銷。至於本身是大專學生的申請人,這次因為得到其他團體的幫助提出司法覆核和申請法援,最終卻可能因此須負擔巨額的訟費,令人十分惋惜。作為政府,我們會繼續審慎行事,有需要時諮詢法律意見,在確信政府有一定的法理依據,並在考慮公眾利益後,穩步推展有關工作。
近年,許多人會說「政治乃眾人之事」,認為任何政策本質上都涉及政治,因此不認同現時的公共討論有所謂「泛政治化」的現象。然而,儘管我同意大部份公共政策均涉及公權力的行使、資源和權益的分配,我亦同意政府有責任盡力回答公眾各種各樣的疑問,但這不代表在討論問題時應片面地接收資訊,或可以隨意把問題扭曲、誇大,只求營造聳動效果。長此下去,我們的社會最終可能會失去客觀理性討論問題的環境和土壤,持不同意見的巿民因令人窒息的氣氛而不再願意自由表達意見,社會無法就爭議課題理性務實地尋求最大公約數。這樣的話,整個社會只會失去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向前進步的動力,最終受害的又會是誰?
英國脫歐公投後,下一步將會如何發展仍然有許多未知數,但我們也可從中反思,當社會面對問題或討論其他重大的公共政策時,我們都應該盡量根據客觀的資訊,理性、全面和冷靜地討論,避免受片面和誇大了的資訊所主導,這樣我們才能作出最符合整體社會利益的決定。
2016年7月3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