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同學習 共同進步

上月底,香港建築師學會公布一年一度的建築年奬,建築署同事們負責的「和合石橋頭路靈灰安置所和紀念花園」項目,獲選為學會的全年境內建築大奬,實在值得高興和表揚。我知道建築署同事們一直秉著「結伴連心、服務社群」的精神,在設計和建設社區設施時都會多想一步,盡力做到以人為本,顧及市民需要,和提升生活環境質素。

和合石這座新建成的靈灰安置所,就是顧及使用者及社區感受的一個例子。它打破以往傳統靈灰安置所予人冷漠、恐懼和哀傷的印象,設計上刻意融入大自然,提供一個仿如公園的清幽環境,並借助環保木作建築物外牆屏風,阻隔從外直接看到靈灰位置的視線,加上保持通風吹散香燭煙氣,再配合建築物頂層的草坪設計,大大減低它對附近居民的影響。

除了這座獲奬的靈灰安置所外,建築署負責的「西貢將軍澳政府綜合大樓」和「屯門第55區的順德聯誼總會李金小學」,亦同時獲頒境內社區建築類別的優異獎。其實,過往建築署也有不少項目獲奬,例如屏山天水圍文化康樂大樓(2011年)、榮獲多個奬項的鑽石山火葬場(2009年)、鑽石山靈灰安置所(2008年)和赤柱海濱工程(2007年)等。

隨著市民對生活環境質素的要求不斷提升,建築署負責的公共建築和社區設施不論在策劃、建造、監察和保養上,都會盡力回應社區內不同社群的需要。為了把未來建設得更理想,而又同時能有效地應付一些突發或未能預見的事情,建築署同事們需要好好利用過往成功和寶貴的經驗,因此,去年,建築署成立了知識管理系統,除了分享成功的項目外,亦把日常工作上遇到的困難,解決問題的經驗和心得等,記錄在這套系統之內,匯集成為一個資料庫,讓同事們互相分享,也讓部門不斷從中總結,並尋求改善的空間。例如2011年在「添馬艦發展項目」發現退伍軍人細菌,以及剛啟用的啟德郵輪碼頭大樓在黑色暴雨期間出現滲漏,都是一些值得記錄的工作經驗。建築署項目團隊在解決和處理上述事情後都有進行檢討,把種種經驗和心得記錄下來,務求日後在提供服務時能精益求精。

在分享經驗之餘,我知道建築署為了進一步加強知識的傳承,在今年初成立了「建築署學堂」,讓同事們把在設計或項目管理方面的獨特工作經驗,編輯成教學材料,以一系列專題課堂的方式,互相分享。這除了是一種持續學習外,亦讓同事們透過分享來加強團隊間的協作,有助提升部門的學習動力和團隊精神。這個學堂更會走出辦公室,因為同事們自發地利用周末或假期的時間,實地參觀一些建築署或其他機構的項目,務求理論與實踐並重,以較輕鬆的方式,交流學習。而這類培訓活動甚受歡迎。

最後,我想藉此機會向大家推介建築署剛於上月推出的免費智能手機應用程式「築印」。大家可以隨時隨地透過這程式瀏覽香港的公共建築,多了解我們的項目設計意念、建築空間特色,以至環保和綠化元素。首階段的「築印」以「安靈」和「濱紛」為主題,介紹八項政府建築物,稍後將陸續推出其他主題的建築物,歡迎大家瀏覽後給予寶貴意見。

2013年6月16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