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公布的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最後方案-「粉嶺/上水/古洞新市鎮」計劃,是重要的中期土地和房屋供應來源之一。去年第三階段公眾參與期間收到逾一萬份意見書,新市鎮計劃回應了這些意見,並因應環評、基建等詳細技術評估結果而作出大幅調整,以香港市民整體利益為大前提,平衡了不同持分者的訴求,同時合理和適當照顧受影響人士。接著下來,我們會繼續向持分者解說,主動聯絡受影響的居民和農戶,詳細介紹計劃內容和各補償和安置安排,希望大家支持新市鎮計劃的推展工作。
篇幅所限,我先集中談一談新市鎮計劃的內容、整體規劃與設計,以及實施模式。大家關注的其他重點,例如保育、補償安排和協助務農人士,容後再談。
計劃的調整內容:
(甲)先推展古洞北和粉嶺北兩個新發展區,並且:
(一)增加發展密度和房屋供應:近市中心用地地積比率增至6倍(猶如黃埔花園),原來低中密度則提升至3.5倍。住宅單位供應增至60,700個(增加28%),其中資助房屋佔36,600個(增加58%),私人住宅單位24,100個,可容納人口增至174,900人(增加31%);
(二)上調資助房屋數量比例:由49%增至60%;
(三)上調資助房屋用地比例:由31%增至47%;
(四)視乎當時的物業市場情況和相關考慮,實施「港人港地」措施;
(五)住宅落成時間表:2022/23年起陸續落成,第一批主要是資助房屋。
(乙)由於坪輋/打鼓嶺缺乏鐵路接駁和其他基建配套,原來只規劃為較低密度住宅和特殊工業用途。因應2013年施政報告提出檢視新界北部地區的進一步發展潛力,政府將重新規劃坪輋/打鼓嶺,包括新鐵路基建所帶來的機遇,再諮詢公眾。
整體規劃與設計:
(一)古洞北
高低錯落的城市景觀:利用落馬洲支線新設於古洞北市中心的鐵路站,興建高密度的住宅。然後向外遞減發展密度和建築高度,構建一個有高低層次的景觀。市內八成人口居於鐵路站半徑500米的步行範圍。
視覺和通風走廊:市內有廣闊的南北、東西走向的視覺和通風走廊,可北望鳳崗山,東望塱原的自然景觀。
綠化及休憩地帶:佔地約12公頃的市鎮公園由西至東穿過市中心,是區內的主要綠化及休憩用地走廊。
河畔長廊:石上河東岸及雙魚河西岸將發展為連貫的河畔長廊,讓居民及遊人享用。
社區設施與傳統村落:預留足夠土地興建社區/康樂/醫院/學校等設施。另保留燕崗村和河上鄉兩條鄉村,以及風水林/風水山等自然景觀。
(二)粉嶺北
沿河兩岸布局:利用梧桐河沿岸,在狹長地帶的東西兩邊設置兩個公共交通交匯點,高密度的高度住宅和商業發展集中在交匯點500米範圍內。
河畔長廊:主要行車幹道設在市中心外圍,市內興建休憩用地/單車徑/行人徑,保持空氣質素良好。另梧桐河旁有長達4公里的河畔長廊,作為休憩空間。
生氣勃勃的走廊:有多條南北、東西走向的綠化走廊,當中有零售商業店鋪,是充滿生氣的行人走廊。
中心公園:區內的主要康樂地帶,與鄰近的社會服務及康樂設施成為區內的文娛中心。
計劃的實施模式:
我們考慮了不同意見之後,決定借鑒上一代開拓新市鎮的成功經驗,提出「加強版」的「傳統新市鎮發展模式」,由政府主導推行,因應規劃用途徵用私人土地進行發展,目的是加快整個發展時間表。
其實,過往很多新市鎮都曾容許私人土地業權人,以契約修訂/原址換地(即申請將農地改變土地用途,轉為住宅或商業用地)的形式發展個別私人項目,例如粉嶺/上水的海聯廣場及皇府山。此外,在荃灣、沙田、屯門、元朗、將軍澳等新市鎮都有過上述契約修訂/原址換地的私人項目發展。
因應今次計劃實施時間的重要性,政府訂出更嚴謹的要求去處理「有條件契約修訂申請」(包括原址換地),私人土地業權人必須符合四項申請要求,才可提出申請自行發展,包括:(1)土地必須坐落於規劃作私人發展的範圍內;(2)須符合特定準則和條件,包括用地面積不少於4,000平方米及業權統一;(3)為確保適時供應房屋和其他設施,申請人須按政府所定時間表完成申請,否則由政府徵地發展;(4)申請的土地業權人須公平對待租戶/佔用人,包括提供與政府補償安排相若的現金補償方案。此外,土地業權人必須補足地價。
如果有土地業權人的用地面積少於申請要求,業權人可與相鄰的土地業權人合作向政府提出申請,但用地須是一整幅便於布局,且地界比較整齊。政府不會協助業權人徵收其他私人用地供其發展。
新市鎮可供發展土地333公頃,私人擁有土地佔162公頃,政府須徵收其中114公頃作資助房屋和基礎設施包括社區設施/道路橋樑/醫院/學校。換句話說,我們會徵用逾七成的私人用地。但我們沒有多少幅土地符合可申請有條件契約修訂的資料,在徵地時也不會考慮土地業權誰屬。
2013年7月7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