務實共議 創建未來

新界東北新發展區最後方案經過十多年的研究、諮詢及反覆討論,最終政府提出了「粉嶺/上水/古洞新市鎮」計劃,提供土地解決香港中期的房屋、經濟及社會發展的需要。計劃公布了十天,我與同事們分別接受傳媒訪問及出席論壇,向大家講述計劃內容,並回答大家關注的提問。可是,社會上出現了一些誤解,亦有部分受影響的居民/農戶堅持不遷不拆。日前,我們已透過臉書回應了「官商勾結、利益輸送」這並非基於事實的指控,釋除不必要的疑慮。今天,我希望就不遷不拆的訴求再作說明。

首先,規劃署是按照城市規劃和設計的原則對整個新市鎮作出最佳的規劃和布局。新市鎮日後會提供60,700個公私營住宅單位、新增人口174,000、配備了37,700個就業機會、還有學校、醫院等各種各樣的配套社區設施、農業地帶、公園和綠化地帶、自然保育區等。因此,即使我們已盡可能減少對當地現時居民的影響,但無可避免地仍然有約1,000戶居民需要搬遷。我們會主動聯絡他們,詳細介紹方案,特別是對他們的補償和安置安排,以及其他可以提供的協助。

為什麼不能完全不遷不拆呢?讓我們看看新市鎮的規劃布局。首先是古洞北。落馬洲支線早於1998年劃定了古洞北鐵路站的位置,按一貫的規劃和城市設計原則,鐵路站方圓被劃為市中心,並興建高密度的住宅,盡可能讓更多人居住(古洞北的八成人口會居於鐵路站半徑500米的步行範圍內),方便他們與區外的連接和到區外就業,減少車輛的使用,提升環境質素。而例如須遷拆的古洞村便正正在這範圍之內。

至於粉嶺北,規劃概念是利用現時粉嶺/上水新市鎮與梧桐河之間的土地作發展,在這狹長地帶的東西兩邊各劃出一個公共交通交匯點,分別建成市中心並興建高密度的住宅和商業群。在這兩個群組中間建設中心公園和一系列的社區設施,令新舊市鎮內的市民都可以方便使用。而例如馬屎埔村正坐落於東邊的住宅和商業群之中,是發展的主要部分之一,因而要遷拆。

除此之外,有些受影響人士的農莊坐落於現時的交通幹道旁邊,交通便捷,基建設施齊備,對面現時已是大型的屋邨。相對於農耕活動,這些地點更適宜作高密度發展。何況,其中有些受影響人士是近幾年才搬到該處,他們並非單靠務農為生,而是同時經營社區農莊和舉辦其他活動。

事實上,古洞北和粉嶺北內相當部分的寮屋是佔用政府土地而建,並無登記。不少衛生環境惡劣,排污設施缺乏。我們在諮詢期間收到不少居民表達要改善居住環境的訴求,新市鎮規劃亦回應了這些居民的實際需要。

面對以上的情況,政府在平衡整體社會需要與照顧受影響人士之間的抉擇如何?誠然,這抉擇是困難的,但我們沒有容易的選項。搬遷居民是情非得已的決定。

對於受影響的居民,政府會協助他們搬遷。合資格的居民可獲得最高不超過60萬元的特設特惠補償和其他搬遷津貼或搬上公屋。我們已預留用地建資助房屋供他們選擇上樓。未完全符合資格的,我們也會考慮個別情況,行使酌情權發放補助。稍後地政總署同事會主動接觸他們,在公帑運用得宜的前提下盡量提供協助。

對於受影響的務農人士,我們會聯同漁農自然護理署盡力提供協助。新發展區內受影響的常耕農地有28公頃,我們已在古洞南勘察了約103公頃土地,其中約34公頃現為休耕農地,可供受影響的務農人士遷往復耕之用。我們會推出一個特殊農地復耕計劃,漁護署人員會主動接觸該地帶的私人農地業權人,為他們與受影響而有意繼續耕作的務農人士進行優先配對。此外,政府擁有的農地也會以短期租約方式供受影響的務農人士復耕。經核實真正農民身份的受影響農戶,在覓得可復耕農地後,可向地政處申請豁免書,以興建一幢兩層合共不超過17呎高、有蓋面積不逾400平方呎的構築物,供自住和擺放農具之用。

除了發展以外,我們很注意保留原有的自然生態環境及村落。考慮到當地的文化與歷史後,會保留河上鄉村和燕崗村。至於農耕方面,除了保留了58公頃農地外,還保育了生態價值高的塱原及其周邊農田共約37公頃,並將之劃為自然生態公園,由政府徵地後交漁護署管理,維持農耕活動。公園以南和雙魚河以北的土地,也會保留為農業地帶,成為一道天然的南北屏障,保護該公園。

我們會繼續抱著專業、務實和合情合理的態度去處理新市鎮發展過程中必然會出現的矛盾。在服務全港市民的同時,我們會照顧受影響的居民,不會偏向任何一方的利益,亦不會迴避任何阻力。未來,除了出席立法會發展事務委員會會議及公聽會,我們也會到區議會和到古洞北、粉嶺北與當區居民會面及聽取意見,希望大家明白新市鎮計劃對全港的重要性,能務實地一起商議,推進新市鎮的發展。

2013年7月14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