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水橋新發展區規劃及工程研究」第二階段社區參與剛於本月15日展開,它是繼「新界東北新發展區-粉嶺/上水/古洞新市鎮計劃」後的一個重要項目。政府早於九零年代全港發展策略檢討中確認了洪水橋具有發展潛力;其後2007年公布的「香港2030:規劃遠景與策略」建議推行新發展區,以應付香港長遠的房屋需求及提供就業機會,並將洪水橋列為其中一個項目,建議作多元化發展。
「洪水橋新發展區」內的棕地比較多,有逾190公頃土地(佔總面積23%)被用作露天貯物及港口後勤活動。第一階段社區參與期間,社會普遍支持「洪水橋新發展區」項目,並認為政府應整合棕地發展,採取靈活政策讓合法經營者為物流業提供後勤支援服務,為當區提供就業機會。
由於「洪水橋新發展區」享有優越的地理位置,可連接香港國際機場、新界西北、深圳和大珠江三角的交通運輸網絡,我們準備將約72公頃土地留作「特殊工業」-物流和科技區用途,供物流業、測試和認證業、資訊科技(包括資料儲存中心)、電訊業和商貿用途。新發展區位於屯門及元朗的中間,並且與天水圍新市鎮接壤,因此在規劃上特別強調與現有新市鎮的協調發展,為不同技能水平人士提供就業機會,從而促進整個區域的經濟活動,改善民生。
讓我扼述新發展區的初步發展大綱,並就社會上對一些重要議題的初步意見作些說明。
初步發展大綱圖:
(一)新發展區面積約826公頃,可發展面積445公頃;
(二)新增人口175,000(未包括現時人口約43,000);
(三)新增60,000個住屋單位;
(四)新增約100,000個就業機會;
(五)地積比率一般介乎3.5至6.5倍,市中心混合式發展則為8倍;
(六)公私營房屋比例為51:49;
(七)預計首批住屋可於2024年入伙。
整體規劃及設計特色:
新發展區將會有兩個市中心,主要市中心位於擬建的西鐵洪水橋站周邊,次中心則毗鄰現有西鐵天水圍站。前者將建造成為一個新界西北區域性的商業及商貿樞紐,設有大型購物商場、辦公室、酒店、其他商店和服務業,以及高密度住宅發展。後者則同時可為現時天水圍居民提供所需的額外商業設施,周邊並會作多類型的零售及商業用途。兩個市中心將會提供大量適合各種技能水平的就業機會,而前者將有道路直接與毗鄰的港深西部公路連接,重型車輛毋需駛經住宅區。
住宅區主要分布在區內的東部和北部,以及青山公路南面。東部和北部會提供各類社區設施,與毗鄰的天水圍和流浮山融合共用。青山公路南面的住宅和村落將會保留,並會改善其排污設施及排水系統。區內會有不同類型的康樂設施、單車徑和行人路網絡;規劃上設有觀景廊、樓宇發展布局和高度層次有序,讓發展項目在視覺上與周邊自然景色配合並確保空氣流通。此外,亦會研究在各層面引入節能措施。
公私營房屋比例
我們聽取了須建立均衡社區,避免公營房屋比例偏高的意見,現時建議的公私營房屋比例是51:49。這比例是考慮了毗鄰天水圍新市鎮公屋比較多的現況,若將兩區合併計算,公私營房屋整體比例將是69:31。
交通配套
日後新發展區約45%人口居於兩個市中心的500米步行範圍內。此外,考慮到發展區是一片被山環繞的盤地,空氣污染物較難消散,我們建議取消天影路以改善區內空氣質素,另在主要道路旁預留地方興建有效率的環保交通運輸,應付超過21萬人口和10萬就業人口的需求。
收地和清拆
發展計劃仍處於初步規劃階段,詳細的發展方案和受影響範圍仍有待進一步確定,現時討論收地清拆和補償安置言之尚早,政府亦未啟動任何徵地程序,但我們完全明白可能受影響居民的擔憂,會做好溝通工作。
發展模式
任何落實發展的模式必須公平、合理和符合公眾利益,現階段我們對發展模式持開放態度。發展區內可發展土地約四分之三屬私人擁有,其中夾雜不少祖堂地。
「洪水橋新發展區」第二階段社區參與活動會一直舉辦至10月15日,內容包括:簡介會、社區工作坊、公眾論壇、巡迴展覽及焦點小組會議。希望大家積極參,亦可透過網上平台和我們交流,幫助我們擬備一份適切回應社會期望和需要的發展大綱。
大家可按以下連結詳閱整個發展計劃。
http://www.hsknda.gov.hk/big5/index.html
2013年7月21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