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國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最近發表第五次評估報告,確認了20世紀中期以來的全球平均氣溫上升,是由人為的溫室氣體濃度上升所引致,進一步引證了全球氣候正在暖化。香港雖位於南海沿岸一隅,但都受氣候變化影響。香港天文台已預期氣候變化會加劇,出現極端天氣的日子將更頻密,發生持續乾旱或暴雨的機會相應會增加。乾旱的氣候會影響雨水收集量,亦會影響東江水源,加上對食水需求的持續增長,令我們的水資源管理面臨不少挑戰。
水務署於2008年推出《全面水資源管理策略》,採取了多管齊下的措施,保障市民有穩定的供水,策略重點是「先節後增」。首先我們強調和推廣節約用水,以控制用水需求增長。第二,豐富的海水是我們水資源的優勢,近10年逆滲透薄膜技術發展已達成熟階段,海水淡化將會是很值得探討的補充水源。第三,研究在新界東北新發展區、上水及粉嶺地區供應再造水作沖廁及其他非飲用用途。第四,與本地大學和香港天文台接觸,探討進行與氣候變化有關的研究,加強我們就氣候變化對水資源衝擊的認識,制定適當的應對和應急方案。
雖然水務署努力做好水資源管理,但正如上文所說,近年氣候變化所帶來的持續暴雨,有時會造成水塘滿溢,而須排出大海。我們明白水資源十分珍貴,不應浪費天賜的甘露。但在探討如何減少水塘滿溢的情況之前,必須先了解建造水塘的基礎。
一般來說,如果集水區每天收集的雨水能足以應付其供水範圍當天的需要,便沒有水塘也可。但現實上,降雨量在旱季與雨季之間的變化很大,所以需建造水塘作為緩衝,以調節旱雨季之間水資源供求不均的情況。因此,我們在設計集水區和水塘容量時,主要考慮在乾旱年集水區收集得的水和水塘可儲存的水能否應付供水範圍的用水需求。
此外,建造水塘的投資高昂,需要考慮成本效益,如果著眼於收集多年一遇的降雨量而將水塘的規模設計過大,就會出現長年庫容虛置,不能地盡其用。基於上述考慮,當出現持續大雨,部分水塘的進水量大於其出水量和剩餘儲存量,便會出現滿溢。所以,工程師在設計水塘時,須計算可能出現的溢流流量,並配以溢流設施,將超出水塘庫容的洪水安全地排出大海,確保水塘堤壩的安全。
我們曾經考慮以擴建水塘和水塘聯網等方案,進一步減少溢流量,但評估結果顯示,要再減少溢流的投資和運作成本,將遠高於現時收集雨水甚至購買東江水的成本,不符合成本效益。此外,部分水塘群組的水壩和供水設施已被列為法定古蹟,例如九龍水塘主壩和大潭水塘群組的水壩,因此不適合擴建。而且,擴建水塘可能會對下游的資源和生態環境構成影響。
香港是國際大都會,各行各業均高度依賴穩定的食水供應。氣候變化帶來持續乾旱的機會增多,我們需要將水塘總存水量維持在適當水平,以確保在極旱的情況下,水塘的庫存量仍足以應付需求,其中香港兩大水庫,即船灣淡水湖和萬宜水庫,就是我們應急存水的主要儲存地,而近年水務署透過調度,兩大型水塘已罕有出現滿溢的情況。而溢流主要出現於港島區和九龍區的水塘,它們都是建於19世紀末、20世紀初。按照當時用水的需要,設計庫容較少,在雨季持續大雨下,容易出現滿溢。儘管如此,我們仍會繼續努力研究減少細小水塘的溢流量。
東江水方面,自從我們於2006年改變購買方式,即採用統包總額方案,因應香港實際用水需求,每月向粵方訂定輸入的東江水水量,使到我們在控制本身的存水量方面可以更有彈性,從而更有效地盡量減少大型水塘滿溢,避免浪費水資源並節省抽水成本。在此之前,由1994年至2005年,香港水塘的溢流量平均每年約1億100萬立方米。但自2006年起採用統包總額方案後至2012年,溢流量平均每年約2900萬立方米,大幅減少71%。如果扣除特大暴雨的2008年,則該年以後每年的溢流量介乎30萬至2500萬立方米,平均每年約1400萬立方米,佔每年香港總用水量約1.5%,反映方案頗為有效。
為確保水資源的可持續運用,我們需要從多方面著手,但以大家參與節約用水至為重要。我們希望與你攜手,共同引領香港邁向節水型的城市。
2013年12月8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