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香港天文台預測,今年全年雨量正常至偏少,但反常天氣包括暴雨仍有可能出現,例如上月底首個在3月份發出的黑色暴雨警告,新界部分地區就錄得超過150毫米雨量。因此,每年雨季開始前,渠務署同事都會加緊檢視和清理各區雨水排放系統,以保持渠道暢通。在做好防洪工作之餘,我們亦致力把握規劃和設計各項工程的機遇,為大家建造可持續的防洪和渠務系統。 經過近四分一世紀的努力,渠務署完成了約239億元的主要防洪工程,至今已消除120個水浸黑點,過往一些被公認為水浸黑點的地方,例如元朗、錦田、上水、打鼓嶺、上環及旺角等都已有明顯改善。目前全港餘下11個水浸黑點,其中4個的防洪改善工程已啟用,我們正監察其成效,在適當時候會將之剔除;餘下的7個黑點,2個正進行改善工程、5個的第一階段工程已啟用,下一階段工程正在規劃和設計中。 在防洪方面,市區和新界各有處理方法。眾所周知,市區人口稠密,空間有限,須採取不同的防洪策略,包括雨水排放隧道、蓄洪池及雨水泵房,目的是把雨水分流,從而減少在市區繁忙路段進行鋪設雨水排放管道的工程,減低對交通造成的影響。例如,在大坑東和上環的蓄洪計劃分別有效地解決了旺角和上環一帶的水浸問題。而港島西、荔枝角及荃灣三條雨水排放隧道啟用後,截取了山上流向下游市區的雨水,並直接將之排放出海,使到流經上環、中環、金鐘、灣仔和跑馬地;荔枝角、長沙灣和深水埗;以及荃灣和葵涌區下游市區的雨水流量顯著減少,從而大幅提升了這些地區的防洪能力。 至於新界,由於河道較多,主要的防洪工程是治理河道,我們在錦田河、山貝河、深圳河、梧桐河、雙魚河等的工程已陸續完成,元朗、上水及打鼓嶺等地區的水浸情況已有明顯改善。今年年初我們亦完成了大埔船灣雨水排放系統改善工程,進一步減低大埔區的水浸風險。 展望未來,渠務署正在規劃、設計及建造的防洪工程合共約達120億元,以進一步提升香港的防洪能力。在港島區,跑馬地地下蓄洪計劃有助紓緩該區與灣仔鄰近地區的水浸風險。在九龍,啟德河上、中游河段的改善工程可提升附近一帶的防洪能力;而土木工程拓展署亦會改善在啟德發展區內位於太子道東南邊的啟德河下游。新界方面,深圳河治理第四期工程將可提升深圳河位於平原河口上游與蓮塘/香園圍口岸一帶的防洪水平。 為了應對土地發展、地區土地用途改變及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渠務署會不斷檢討現有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例如,在2011年完成了跑馬地、元朗及北區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研究;現時進行東九龍、西九龍、大埔、沙田及西貢的雨水排放整體計劃檢討研究,並會在今年年中為港島北開展檢討研究。我們亦計劃在荃灣、青衣、屯門、將軍澳、港島南、大嶼山及離島展開檢討研究,檢視各區現有雨水排放系統,更新並制訂防洪策略,以減低防洪設施在施工和日後運作期間對市民和環境造成的影響。 為建設一個可持續城市,並優化管理總長度超過300公里的排水河道,我們會在防洪及渠務系統注入更多「藍、綠建設」元素。「藍」象徵水體,「綠」是綠化景觀。因此,我們會在進行河道改善工程時繼續推行保育,例如在已完成的蠔涌河改善工程保留了河床的天然物料,並為水生動物設置「魚類避難所」和「魚導流板」,為魚類提供靜水區和匿藏地方;此外,河中亦建有魚梯,幫助魚類迴游上游地區,在水溫較低的地區產卵繁殖。在元朗排水繞道則建有淺水池,為昆蟲、小魚及水生植物提供合適生態環境,並吸引鳥類在此覓食;另外,由於河水流過碎磚池和蠔殼池是一個天然過濾和淨化過程,可減少水內養份,有效減低出現紅潮的機會。 我們又會透過建造生態河道、綠化天台、具透水效能的多孔路面及雨水集蓄系統等,亦會研究蓄洪湖泊,從源頭減少洪峰流經地面,以提供一個更優化的天然排水系統,使我們的城市變得更「藍」、更「綠」。以已完成的荔枝角雨水排放隧道為例,我們將靜水池內匯集的雨水淨化後,用作其上蓋蝴蝶谷道寵物公園的園林灌溉、沖廁及清洗街道用途,善用珍貴的水資源。此外,荔枝角雨水隧道的靜水池建於青沙公路高架路之下,上蓋則建造為寵物公園,一片土地同時發揮了防洪、運輸與休憩的功能,可謂地盡其用。我深信渠務署在可持續發展方面的貢獻和經驗,值得港人自豪。 |
|
2014年4月13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