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下年度起取消實行了14年的勾地機制
過去,社會上持續有聲音要求政府取消勾地機制。我曾向大家清楚闡述,政府於2010年起優化出售政府土地的安排,在保留勾地機制的同時,透過按季主動賣地向市場持續供應土地,實際上早已取回供應政府土地的主導權。事實上,2011/12年,政府主動賣地26幅,發展商勾地僅1幅。2012/13年,政府主動賣地22幅,發展商勾地只2幅。而且,這3幅勾出的地塊都很細,合共可興建的單位不足200個。
為了徹底消除坊間包括不少議員、學者和其他社會人士的誤解和疑慮,政府決定取消勾地機制。
(二)全數推售賣地計劃內的土地
政府計劃將2013/14年賣地計劃表上的46幅私人住宅用地,全數推出市場。
2010/11年施政報告指,之前10年每年平均一手私人住宅吸納量為18,500個單位,因此提出在接著的10年內,平均每年提供可興建約20,000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的目標。自此,發展局按這個目標,從政府賣地、鐵路發展項目、市建局的重建項目、須修訂土地契約的私人發展項目及毋須修訂土地契約的私人重建項目,每年平均提供可興建約20,000個私人住宅單位的土地。過去兩年,政府賣地可供興建單位分別約為7,900及8,200個。這個數量加上上述其他土地供應來源,大致達到每年提供約20,000個單位的水平。然而,社會上仍有連番誤解,例如:
(1) 去年賣地表上土地可供興建13,500個單位,而售出的只可供興建8,200個單位,政府出售土地不達標;
(2) 發展商不勾出的土地,政府便不賣;
(3) 賣地表上滾存的土地是閒置,應改撥作興建公營房屋;
(4) 根據財政預算案,去年私人土地供應量有30,000個單位,今年只得25,800個單位,因此,今年的土地供應比去年縮水。
為了消除大家的誤解並更快速回應市場對土地的需求,我們計劃將2013/14年賣地計劃上的46幅私人住宅用地全數出售,預計可興建13,600個單位,遠比過去兩年, 即2012/13年的8,200個單位和2011/12年的7,900個單位為多。換句話說,今年從各來源的土地供應估計可提供約25,800個單位,遠超出每年20,000個的指標,而今年預算案上這個數字是實質供應量而非可供應的能力。
此外,還有幾點和大家分享:
(一) 2013/14年的賣地計劃內46幅私人住宅用地之中,面積少於或等於0.5公頃的有21幅, 1公頃或以下但大於0.5公頃的有10幅,換句話說,中小型用地數量佔總數超過六成七。上述面積較細的住宅用地,可以讓中小型發展商較易進場,促進競爭。
(二) 上述46幅土地中,雖然有22幅仍在進行改劃工作,尚未完成程序,但我們會全力以赴,做好地區諮詢和游說工作,而政府各部門亦會配合,予以優先處理,盡速完成程序後便會推出市場。我們這個做法和過往並無異致,目的是提升透明度,讓市場參與者及早研究和籌備。事實上,這是一貫做法,例如,司徒拔道前嶺南書院和屯門小欖冠發街的新增土地。有關做法亦適用在一些納入賣地表時仍有未完的短期租約或工地的用地。試想,如果我們採取排隊式的完全完成所有程序才把用地加入賣地表,而非盡可能在合理範圍內將工作同步進行,壓縮時間,結果只會拖慢了供應,受害的是市民。
(三) 來年政府覓得的新土地,若不撥作公營房屋用途便會加快推出市場。
(四) 由於2004/05年至2009/10年的6個年度,政府沒有主動推售私人住宅用地,而同期,發展商只勾地30幅,興建約17,600個單位,導致過去數年單位落成量相應大減。現時樓價已超越市民可負擔水平。因此,政府會繼續監控市場,即使來年招標售地出現流標情況,政府會分析流標原因並按市場需要而繼續推出土地。
不論是施政報告還是財政預算案,均揭示了未來幾年本港住宅落成量會比過去幾年大幅增加,上月底財政司司長又宣布了進一步遏抑需求的措施,來年我們會加大力度,增加近期土地供應的數量,並繼續加速審批地產商的預售樓花申請讓單位可以早日供應市場,目的都是要全力滿足市民置業安居的需求。
2013年3月3日
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