踏入第四年的「古蹟周遊樂」將於10月1日至11月30日舉行,今年我們以教堂和廟宇為主題,讓大家加深認識和了解香港的宗教歷史建築。被納入的22所教堂和廟宇均各有特色,它們除了服務信眾之外,部分教堂在日佔期間亦曾一度成為貧苦大眾的避難之所;而部分廟宇亦曾為附近居民排難解紛之地。 這22所教堂和廟宇日常多開放予信眾使用,在「2014古蹟周遊樂」的活動舉辦期間,大家可於特定的開放時間內免費參觀,部分教堂和廟宇更設有免費導賞團,讓公眾進一步認識這些歷史建築。大家有興趣可先透過有關連結https://www.heritage.gov.hk 了解詳情,並下載小冊子,在參觀這些教堂和廟宇時收集設計獨特的歷史建築蓋印,以作留念。 這22所宗教歷史建築是(排名不分先後): 教堂 廟宇 在此,讓我簡介部分教堂和廟宇,讓大家略窺它們的歷史和建築特色。 (一)香港聖公會聖約翰座堂,是香港聖公會香港島教區的母堂及主教座堂,它於1996年列為法定古蹟。這座屬英國早期及中期哥德式裝飾風格的座堂,於1849年正式開放。鐘樓、主聖壇及詩班席的擴建分別於1850和1873年完成。座堂本身有三組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安裝的彩色玻璃窗;另為了適應香港亞熱帶氣候,座堂亦設計了可開啟的三葉草形窗。 (二)香港聖公會聖馬利亞堂,這幢一級歷史建築於1911年由英國聖公會倫義華主教購入並興建小禮拜堂,供晏氏棲留院貧苦婦女聚會之用。日佔時期,教堂仍進行崇拜活動,並成為附近居民避難之所。教堂以鋼筋混凝土及紅磚建成,教堂內的陳設及牆壁均飾有富中國特色的圖案,包括「壽」字、雲紋、靈芝、桃子及竹子等。 (三)聖德肋撒堂,這幢屬羅馬復興式建築風格的一級歷史建築,於1932年正式開幕。日佔時期,教堂雖無損毀,但彌撒活動受阻,鐘樓和所有房間不但成為逃往內地和澳門避難者儲存隨身物品之所。為了救濟貧民,教堂更變賣了銅鐘、鍍金祭台配件及當時主教配戴的金十字架。教堂具標誌性的鐘樓至1960年代仍運作,但現已停用。 (四)中華基督教禮賢會香港堂,是擬議的三級歷史建築。這座具現代折衷主義建築風格的教堂,於1914年落成。日佔時期,由於其德國背景,教堂能繼續舉行周日崇拜。教堂有由禮賢會首位華人信徒及宣教師王元深於1914年所贈、於1903年鑄造的銅鐘,以及落成沿用至今的彩繪玻璃拱形正門。 (五)上環文武廟,於2010年列為法定古蹟。眾所周知,昔日不少莘莘學子都前來參拜,冀求考取好成績。文武廟為廟宇組群,由文武廟、列聖宮和公所三幢建築物組成,約於1847至1862年期間落成。文武廟供奉文昌及武帝,列聖宮供奉諸神列聖,而公所則為當年區內華人議事及排難解紛的場所。文武廟門框和公所的花崗石門框均刻有建築年份,分別是清道光三十年(1850)和清同治元年(1862);廟的前殿正脊上飾有清光緒十九年(1893)建造的石灣陶塑,展現粵劇戲台場景。 (六)銅鑼灣天后廟,於1982年列為法定古蹟。它約於18世紀初由戴氏家族所建,但確實的建成年份已無從稽考。相傳戴氏族人在銅鑼灣岸邊拾獲一枚香爐狀的紅色石頭,深信其由天后所賜,因而立廟供奉。後因上香的漁民日眾,戴氏家族募資在現址興建一所天后廟。廟宇屬於傳統兩進式的建築,兩進之間的天井後來加建上蓋。廟內現存歷史最悠久的古鐘,所刻年份為清乾隆十二年(1747)。 (七)元朗橫洲二聖宮,於1996年列為法定古蹟。它約於清康熙五十七年(1718)由屏山橫洲六條村落的村民合資建成。該廟除供奉洪聖及車公兩位神祇,曾作為橫洲村民商議要務的地方。二聖宮是一所兩進式青磚建築物,兩進之間的天井左右兩側設有廂房。廟宇前殿正脊飾有「鯉躍龍門」為題的灰塑。 (八)紅磡觀音廟,這幢每逢觀音開庫期間都人氣旺盛的一級歷史建築,是由紅磡三約所的居民(紅磡約、鶴園角約及土瓜灣約)建於清同治十二年(1873)。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紅磡遭受轟炸,廟側不少屋宇均被炸毀,觀音廟卻屹立如故,故居民認為是觀音顯靈庇佑。觀音廟是兩進一院式建築,廟宇正門建有兩個花崗岩鼓台,前殿正脊飾有灰塑和石灣陶塑,正門牆上有彩繪壁畫。 這22所教堂和廟宇各有歷史和建築特色,亦盛載著香港豐富的文物資源。我們希望透過「2014古蹟周遊樂」讓大家近距離欣賞和了解它們的不同建築風格。除此之外,大家亦可於10月7日至12日和10月14日至29日,前往金鐘太古廣場和尖沙咀香港文物探知館,細看參與活動的歷史建築相片。
|
|
2014年9月28日
返回